rachelkong
成都临终关怀社工王孝英和余莉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临终关怀:指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疼痛,并以此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让其舒适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如今,大家对“生活质量”非常重视,但对“死亡质量”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及。据国际临终关怀服务联盟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一亿病人需要临终关怀,而实际上仅有不到8%的人口接受了这项服务。
在英国、美国等国家,他们为有致命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丰富的止痛药,在病人临终前提供了很好的关怀;在香港,已有13家医院设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而在成都,这项服务还鲜有人知。但我们的社区中,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爱心和专业陪伴临终病人,抚慰其人生中的最后一点亮光,他们就是临终关怀社工。虽然,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努力减轻病人身体的疼痛和精神压力,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谢幕。王孝英和余莉就是这其中的两位。“对于重病患者来说,在最后的时光里,家人的陪伴和倾听,减轻病人身体上的疼痛尤为重要。” —社工王孝英
为老人申请免费止痛药 拍摄金婚照制作“爱的相册”
2014年8月,成都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了临终关怀项目,社工王孝英加入了这个4人项目组。
这项服务开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已跟进了十个案例,有独居老人,有晚期癌症患者,有的已经离开……王孝英从中感受到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病患身体的关怀。“癌症患者后期,身体承受的痛苦很严重,我们给予最重要的关怀就是减轻他们身体上的病痛,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走得更加安详。”王孝英说。
去年9月,73岁的食道癌患者汪明(化名)通过所在社区了解到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项目,并主动请求社工的帮助。王孝英说,当时汪明的癌症已经发生转移,但老人很坚强,也很乐观,疼痛不那么剧烈时,还会出门和老友喝茶聊天。
与老人接触中,王孝英发现,癌症晚期患者都会被剧烈的疼痛所折磨,需要依靠止痛药才能缓解,然而这种药价格昂贵,使用一年半的`费用大约是10万元左右。“为了给汪明治病,他家里已经花了30到40万左右,如果可以申请到免费止痛药,能帮这个家庭省很大一笔开销。”王孝英说。
于是,她四处奔走,终于帮老人在相关机构申请到了免费止痛药。
与此同时,社工们还悄悄谋划,为汪明送上了一份“爱的相册”。“汪明和老伴相濡以沫,携手走过50年金婚,却还没有一张婚纱照。”王孝英感慨地说,春节前夕,他们给汪明的老伴拍了一张单人婚纱照,又到家中给汪明和老伴拍摄金婚合影,然后把照片制作成一本相册送到了汪明手中。
看到这本充满爱的相册,老人很感动,他翻看着照片,回忆起过去的点滴快乐,当看到自己与妻子的合影时,汪明脸上洋溢起幸福的微笑,“看,你好美啊!下辈子,我还会娶你。”。
大年初二,汪明最终因病去世。“真的很感激你们,帮我老伴减轻痛苦,让他走得安乐。”汪明老伴对王孝英说道。
汪明走后,王孝英仍继续着临终关怀的后续工作,给家属做悲伤辅导。“逝者已矣,生者悲伤。所以,我们在患者去世后,还要陪伴和开导家属,让他们把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逐渐走出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我们就是希望临终者可以舒服地走,并且能减轻家属的精神压力。” —社工余莉
转移患者病痛上的注意力 让家属参与减压活动
25岁的余莉,去年从社工专业毕业后,便在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辖区内从事临终关怀社工工作。“临终关怀是从西方传到中国的,这个概念许多人还没有接受。”余莉说,充分的沟通很重要,“我们会告诉患者和家属,我们的工作会让患者的精神和身体所承受的痛苦减轻。”
余莉介绍说,各社区老年协会会将临终关怀这个项目介绍给身患重病的成员,他们自愿选择是否需要社工的帮助。去年,身患肺的癌患者巧英(化名)主动申请了临终关怀服务。12月,巧英的病情加重,癌细胞扩散到全身,余莉为巧英做了规划,不仅为她申请了免费止痛药,还推荐她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参加讲座、农耕等活动,以转移她在病痛上的注意力。此外,余莉还介绍巧英认识其他癌症患者,与他们交流。巧英老公也在其推荐下,参加了“家属减压”活动,通过听音乐、踩气球等,减轻精神压力。减压活动还有烘焙课程,家属烤制蛋糕后与患者一起分享,使家中氛围变得轻松些。
今年春节后,巧英住进医院,余莉和同事常到医院陪巧英聊天,疏导她的情绪。“巧英目前仍在医院里,情况可能不乐观。”余莉说,她打算和巧英的家人朋友一起,DIY 一本“生命回顾”影集,把巧英以前的照片、她参与社区活动的照片放在一起,再配上文字,送给巧英,让她回忆以前的快乐时光。
每次接手新的案例,余莉和同事还会跟家属讲解一些护理方面的知识。“比如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对重量就十分敏感,身体温度也会比健康人低。”余莉说,这时,家属不应根据自己的感觉给病人添加衣被,而应该把窗户打开,让空气对流。此外,不论病人是否清醒,家属都应该对病人说鼓励或者让他留恋的话,因为人的听觉是最后消失的。
此外,余莉还说,临终病患都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倾听他们说话,和他们一起回忆以前的时光,“不过,不要让他们情绪过于激动,同时他们如果不想说话,也不要勉强,以他们舒服为前提。”
小薰1988
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活动分析
社会工作介人殡葬活动的理想途径是使殡葬活动主体具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这需要同时具备两种专业能力的素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活动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社会工作理念介入殡葬活动
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在“助人,"}L理倾向下完成“助人自助”。虽然社会工作最初的助人意愿是帮助他人脱离贫困,后来助人意愿的范围逐渐扩大,但“助人”是人类实践的共勉,共勉成为人类感情产生的社会基础,基于此,产生了经济意义下的社会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的先行者对后来者的‘‘共勉”责任成为“助人”的心理动力。所以“助人”具有广义的普置性,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是人类朴素感情的自觉践行。“助人,,尤其需要在殡葬活动中体现出来,因为殡葬活动的参与者面对的是生命、生存的否定状态一一死亡,在此心理背景下尤需要‘‘共勉”来完感沙水死亡的担负。
“助人”理念介人殡葬活动中,需要殡葬理论建设的协同,只有明确殡葬活动助人性质,方可避免理念强行嫁接的嫌疑。殡葬活动的助人性质不仅可以在殡葬活动的发生学上加以界定,而且也可以对殡葬活动进行生死哲学的分析而获得。殡葬活动起源于社会个体对死亡的思索,这种思索长时期地以迷信、信仰的方式存在,都是对死者和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是帮助死者向彼岸过渡的行为。在生死哲学的视域内对殡葬活动的.分析可以得知,殡葬活动帮助死者完成生死的过渡。“助人”理念介人殡葬活动具备理论基础,殡葬从业者、殡葬理论工作者需要对此有自觉的关注和践行。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殡葬活动
社会工作方法按其与工作对象的关系分为直接服务工作和间接服务工作两大类。前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后者指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方式为受助者提供间接的服务。本文探讨的社会工作方法是指针对对殡葬活动提供的直接服务,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应用优势对殡葬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案社会工作是指工作员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个别化的方式、良好的人际互动过程以及资源的有效运用,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解决其困难或问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人格成长”阎,个案工作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简称,是以个休为工作对象、活动参与者建立个体交流模式、进行深入沟通、协助的过程,能给殡葬活动参与者提供深人、私密的心理工作空间,从而可能给特殊的工作对象提供良好帮助。除此之外,个案工作对于殡葬参与者所面临的职业压力问题和殡葬活动客体的因死亡事件引发的感情问题也具有较好的帮助效果,个案工作对于前类间题可以起到悲伤辅导的作用,对于后一类问题可以达成缓解职业压力的作用。
“小组工作致力于协助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发挥自我的功能,其基本目标是恢复和发展小组组员的社会功能,帮助其挖掘并释放个人能量,创造出一种能使小组组员自我实现的社会空间和环境”闷,通过特定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殡葬活动参与者的类别多样,但各类别的个体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或是行为特性。这些具有相似特点的个体可能面临相同的困难,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提高帮助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的相似性的认同避免了对自身问题的狭隘感受,提供了小组成员间的感知共鸣的机会并使得成员间的互助成为可能。小组工作介人异常死者的家属群,促使家属间的交流可以避免灾难的特异性感受,促进此类人群的感知共鸣,小组成员间可能发生互相慰藉。此外,小组工作对于殡葬服务主体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殡葬服务主体因对死亡直接担当而造成异于常人的社会认知偏差,此类个体构成的小组成员间极易形成行业的亲和感并达成共勉的效果。
社区工作以当代社区的人文地理优势为工作基础,“社区工作是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为宗旨’,门,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针对社区成员开展工作。在传统社区,殡葬活动常常成为社区事件,尤其在邻里关系密切的乡镇社区,殡葬活动成为社区内甚至是跨社区的社会事件。因社区特有的人文地理因素,导致社区事件的个体关联,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便是这种日常关联重要性的表现。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是社区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殡葬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社区工作介人殡葬活动的任务包括促进这种社区成员的互助。通过社区工作的高覆盖率达成殡葬改革工作深人进行,尤其是对于“一条龙”主导的殡葬活动的治理和改造工作是今后殡葬改革的工作重点,社区工作的介人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社会工作者介入殡葬活动
人力资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工作者介人殡葬活动是人力资源影响殡葬活动的有效形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是政府聘用的专职社工,也可以购买专业社工机构中的服务,通过评估和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最大使用’,同。当代殡葬活动的发起者一-丧家常常将殡葬活动的需求交付给他人,这种交付和承付的双方我们称之为殡葬服务的主客体,人力资源影响殡葬活动的有效性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对殡葬服务主客体的影响中。
社会工作者对殡葬服务主体的影响发生在协助和指导的过程中,促成殡葬服务主体使用社会工作方法达成服务效果的优化;通过“对死者的亲属进行节哀教育,使之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殡葬服务客体进行殡葬活动的过程参与、行为决策、情感疏导、人际重建等方面具有“亲朋”的角色作用。社会工作者的双重角色与殡葬服务主体的行为效果形成互补,作为殡葬服务主体的一部分加强了殡葬服务主体的力量,作为殡葬服务客体的一份子拓展了丧家心理能量空间。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