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妖梦懿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那么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概述
1、1 社会救助
①社会救助定义在什么情况下(个人、自然、社会原因),发生严重困难时,政府和社会对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社会救助的特征A、权利义务的非对称性
社会成员在陷入贫困时,有权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不要求获得救助者履行某种业务—宪法赋予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B、救助对象的限制性真正陷入困境—必须进行家计调查。C、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保障获救成员的最低生活需求D、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物质-现金;应急临时-固定长期;政府-民间…E、救助的时限性救助者脱离困境,救助终止
1、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一种旨帮助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在其获得物质方面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直至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困境,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这种专业服务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
1、3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①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生活发生严重困难A、引发问题的原因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的原因多样性和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而迸发;B、问题发生后对救助对象的影响多样性和复杂性:物质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②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完整统一表现在:
A、叠加式的保障服务: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向对象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等物质援助;B、嵌入式的保障服务: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方法开展,使社会工作更具人性化、更有成效。③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在政策的范围和许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规范服务。
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1 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①社会结构调整层面上的社会工作A、参与贫困救助制度的设计、修订与实施因为社会工作者直接而长期服务基层,了解需要贫困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制度设计、修订与实施更有话语权和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B、改善救助对象劳动就业的环境倡导救助对象通过劳动就业解决自身困难:向政府呼吁,提供信息和辅导对象寻找就业机会;倡导劳动力市场规范,主要是在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和消除就业歧视方面的能力。②个人改善层面上的社会工作A、评估救助对象的需求:审查申请者条件并帮助其确定资格B、帮助符合条件对象获得救助,辅导疏导未获救助的成员C、提升救助对象的人力资本,推动其就业和经济自主社会救助努力方向是帮助对象解决就业,恢复其能够自力更生,经济自主。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使能者”和“倡导者”角色功能。具体策略:
就业辅导与职业训练前的增能策略,针对对象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忍耐程度低、信心弱等等特点开展工作;
就业辅导与职业训练中的短期和长期策略:针对不同救助对象开展社会工作;就业辅导与职业训练服务的宣传策略: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向救助对象传播宣传就业辅导与职业训练信息。D、为救助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救助对象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健康、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冲突、子女问题…解决他们的面临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社区为主要的服务领域;二是要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增进社会融合。(既要动员传统的社区、单位、居民家庭志愿者等等参与,也要注入专业的内涵,有针对性寻求有关的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媒体、邻里、朋友、亲属的共同参与,提供救助对象所需要的帮助)。
2、2 自然灾害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①灾害应急救助A、组织受灾群众转移B、安排灾民基本生活C、社会秩序维护D、心理疏导②灾后社区恢复重建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社区重建工程进展;参与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参与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③社区减灾参与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社区灾害风险、减灾知识普及教育宣传工作。
2、3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①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街头救助亭和巡回救助车等救助;全天候的救助站开放接待主动求助者。②服务机构内的救助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其偏差观念和不良习惯行为、甚至轻微违法行为要进行引导和矫正,提供专业介入服务。③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有由救助机构聘请的成年人和流浪儿童组成的类似于家庭的生活群体(类家庭);有一定条件的正常家庭的寄养(家庭寄养);还有通过教育培训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教育培训)。④返家安置后的服务主要是跟踪回访,巩固回归主流社会的成果;对某些家庭暴力、歧视等等原因的流浪儿童回归后要关注发生流浪的引发原因的消除。
3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3、1 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①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A、个案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功能通过差异化、面对面、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按照“单一、潜能开发、针对救助对象特点和利用对象自身资源”四原则开展,所以有与救助者建立信任、调动其潜能、发挥其主动性的功能。B、应该注意的问题:主动接触;挑明存在问题与方向;正视对象的实质性需要的满足;注重资源协调。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A、小组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功能
通过团体的动力与过程,按照相互支持、分享、协作、共同成长的原则开展,具有纠正对象认识、情感、行为偏差;恢复自信、转变态度;积极参与,愿意学习、提高能力之功能。B、小组工作方法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救助对象子女参加的成长小组由贫困单亲母亲组成的女性小组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③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A、功能通过发动组织社区成员的参与,有争取外力支持、调整改善社会关系、减少冲突、预防社会问题;动员整合社会资源致力社区发展,创造消除贫困的社会环境之功能。B、社区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关注点关注环境的改变;帮助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
3、2 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分为应急救助、恢复重建、社区减灾三种情况,主要是评估、心理抚慰与疏导,参与救助,服务以及宣传教育培训等等方法。
3、3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①外展服务走出去;接近与沟通获取信任②思想和行为矫正采取个案的、小组的以及特别设置的训练室对救助者的信心、态度、价值观、习惯以及行为等等进行矫正。③教育与技能培训主要是技能性的教育培训帮助其获得谋生的基本能力④跟踪回访目的的巩固成果,真正使其稳定回归,结案。本章小结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指引下,运用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帮助城乡贫困救助对象,因自然灾害需要救助的对象,以及流浪乞讨人员,使其在获得物质方面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直至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生活困境的负面影响,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枣儿的爱
2017社会工作者如何救助流浪儿童方法解析
提高社会救助机构的救助服务能力,让流浪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2017社会工作者如何救助流浪儿童方法解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专业关系建立
社工因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在访谈对话中往往蕴含着预设的价值取向,造成专业关系的不平等。譬如,社工与流浪儿童之间的对话关系主要由社工引导,流浪儿童则顺着工作者的思路作答。社工要注重流浪儿童的自主性与参与度,在儿童同意服务的基础上,与其共同制订服务计划,包括服务的方法、目的以及应遵守的规则、责任和义务等。同时,应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人格特质,把握好专业性和平等性的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服务。
问题分析与需要评估
在个案介入的问题分析与需要评估中,以往的救助工作存在着不理解就直接下定论的现象。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主观性色彩,社工也不例外。社工在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时, 依据的是自我眼中的他人,通过分析案主的成长状况和性格行为特征, 选择具体的介入目标与介入手段。但他人眼中之我与自我眼中之我是存在差异的,社工眼中的流浪儿童与流浪儿童自身的看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在个案服务中,社工面对流浪儿童的问题,不应单方面下结论, 而是有意识地去倾听。倾听意味着给予流浪儿童充分的话语权,鼓励其表露想法,努力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大多数流浪儿童不能正确认识自身需要,他们往往认为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是造成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社工需要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全面综合评估,帮助流浪儿童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和需要。
访谈话题与访谈形式选择
语言具有社会性,每一种语言都建立在一定的语境中,话题是连接语言的中介和桥梁,话题的选择切忌空洞、虚无。介入服务中的访谈工作需要注重话题的选择,一方面,机构救助时间有限,社工需要确立明确的服务目标,并在介入服务中按设定的目标帮助流浪儿童解决或预防自身问题,改善与社会系统的对话关系。另一方面,访谈的话题不是简单地搜集个人、家庭和社区信息, 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流浪儿童的成长经历提出富含导向性的话题。
此外,访谈的话题应具有思想性,社工要善于从问题的表象挖掘深层次的认知信念、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帮助流浪儿童正确地看待问题、反思问题与解决问题。流浪儿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自身、家庭、社区还是学校,其影响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访谈往往能窥一斑以见全貌,从固定化、模式化的救助流程中抽离出来,找出流浪儿童存在的问题与社会环境的诱因。
访谈的对话形式也是社工在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对话形式包括微型对话与复调,微型对话是个体内心的对话, 是两个或多种观点在脑海里冲突、争辩的状态。社工在与流浪儿童的访谈中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内心对话,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从儿童的语调与身体语言中洞悉其潜意识与情感偏好。与此相对的,复调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社工在与流浪儿童沟通时,既不能不倾听流浪儿童的意见,也不能无目的、无立场地片面顺从流浪儿童的想法。社工与流浪儿童之间是相互依存却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这就要求社工在努力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建立信任关系的同时,也要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流浪儿童倾听不同的声音。在不涉及原则问题、不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大部分问题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社工和儿童可以保持不同的观点。通过良性的争辩与互动,对话双方争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开拓思维方式,提升对话能力。
舒缓情绪
消极情绪的疏导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工作目标。流浪儿童在流浪生活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与问题,生活的压力与现实的挑战往往导致不良情绪的滋生。流浪儿童在刚进入救助保护中心时,通常都焦虑不安, 社工可以营造轻松、自由和舒适的氛围,引导流浪儿童通过倾诉自身的心理困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羞愧、焦虑、恐惧与悲伤。根据流浪儿童的个人经历和身心发展状况,分析其情感需要,帮助流浪儿童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同时,社工需要引导流浪儿童对自身的情绪变化有所认识,在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时,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适度的体育运动、写心情日记、与朋友聊天、听音乐等。当流浪儿童感受到焦虑与紧张时,要找出压力的来源和问题的症结。如果是主观因素(如准备不充分、任务未完成等)造成的焦虑,流浪儿童应学会按部就班和未雨绸缪。如果是客观因素(如家境困窘)引起的负面情绪,流浪儿童应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提高职业技能,同时学会与人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转变非理性认知
一些流浪儿童存在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非理性的认知。社工要从流浪儿童的言语表达与行为特征中洞悉其非理性认知,找到其不合理之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社工要理解儿童感性认识的性质、特征与影响因素,通过梳理问题的来源、过程和结果帮助流浪儿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重新建构理性思维方式。自我披露、感同身受是有效的工作技巧。例如,有些流浪儿童认为没有人真正地关心他,家境的贫寒使同学和老师都看不起自己。社工通过阐述自身经历,引导流浪儿童反思自己的认知,重新看待自身与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关系。
改善对话关系
个人的意识依赖“符号”的产生,为“符号”所创造,并通过“符号”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对话交往性特征。儿童流浪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不够和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应当改变流浪儿童与社会环境的对话关系,具体表现在对话意识的提升与对话方式的改善。
从家庭对话关系来看,社工可以与流浪儿童开展沙盘游戏,有意识地引导流浪儿童表露真实想法,在聊到家庭关系时,向流浪儿童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感恩意识、沟通意识与责任意识。流浪儿童已提早步入社会,社工应当教导他们更好地遵从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提升责任意识,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努力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从流浪儿童与机构工作人员的对话关系来看,社工通过个案访谈,利用“优势视角”的理论,帮助流浪儿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让其感受到社会系统的支持。工作者向流浪儿童介绍救助站的基本情况与功能,以改变流浪儿童对救助机构的负面看法。同时,社工不仅要选择更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对话方式,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特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要善于发挥教育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帮助他们学习更有效的对话方式,提升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良性对话有利于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有助于将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反作用于社会环境。这需要社工将整合的对话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实务技巧中,注重多方位的介入,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因此,机构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手工制作、户外运动、棋游戏、书画大赛等。同时,机构救助不能仅仅局限于机构内部,社工可以通过外展社会工作、救助后续服务等方式弥补机构救助的不足,积极地整合社会支持网络,挖掘社会资源,帮助案主与社会系统形成良性的对话关系。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