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寒梅love
接案案主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不善与人交往,对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际交往能力很弱,导致案主的人际关系很差,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案主迫切地想要改变这个现状。案主所表现出的问题是典型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会工作者决定接案,并和案主订立了初步协议。预估(一)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他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为严格,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二)学校情况:因为性格太内向,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参加集体活动也表现得不积极,因为不善与人交往,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三)案主情况:性格腼腆,说话少,平时较为沉默,怕生,对于来家里的陌生客人都避而不见。不善与人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问题分析(一)案主个人系统分析案主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如别的同学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敢与同学有过多的交流。案主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怕生,不敢与陌生人有交流。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交流,使得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很低,导致现在很怕与人交往,一有交流就紧张不安。此外,案主对人际交往存在恐惧感,因此害怕与人交往,特别是害怕与老师、异性同学打交道,更不敢与陌生人接触,一想到与老师、异性同学接触,就会产生强烈的紧张感。案主还存在偏低的自我认知,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缺乏对自己正面的了解和认同。因此不但要改变他的观念,使他能够克服人际交往的恐惧,还要帮助他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环境因素分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让他很烦恼,产生自卑感。因为与爷爷奶奶同住,和父母的交流很少,而父亲除了一味地对他要求严格,希望他出人头地外,却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在缺乏关爱的情况下,案主的内心很压抑,有一种孤独感,性格也因此变得内向。在学校里,案主因为性格内向、怕生,不敢和老师同学有太多的交流,而老师同学也没有主动地和去他多交流,久而久之,案主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了。在案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学校老师的及时帮助,周围又缺少朋友的关心,家人在帮助他时忽视了他的心理需要等都是造成他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介入计划(一)总目标培养案主的自信感,使其面对陌生人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也能直视对方,消除其与人交往时的紧张情绪,帮助案主改善自卑的性格,让其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帮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二)具体工作计划1、认知方面的介入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会谈与辅导、小组交往体验、分享感受、讨论观点等方法让案主调整认知,让案主明白人际交往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理解和帮助,人际交往可以得到情感的满足、心灵的陪伴,人际交往可以让自己帮助他人,在助人行动中体验到快乐和价值;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中,学习与人形成和谐的关系是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任何人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基本信任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2、情感方面的介入案主之所以对人际交往有恐惧感,来自于对人际交往的无信心,害怕交往失败,可能过往负面的交往体验太多,缺乏交往的愉快感受,不想再去体验因人际交往而给自己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这种恐惧感的深层原因是自卑感作祟,对自己缺乏积极、正面的认识。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会谈,帮助案主自我觉知,意识到自己在情感方面的人际交往障碍,引发改善的意愿,并积极与社会工作者合作。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系统脱敏”方法,帮助案主进行人际交往恐惧的脱敏治疗;可以帮助案主进行社交训练,由与工作员的交谈开始,再与不同的同学交谈,循序渐进地学习与人交谈,然后再到班级,为其提供与同学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帮助案主进行自表训练,让其学习从容地当众说话,培养其表达能力,提升其自信。3、行为方面的介入在案主渐渐建立起新的自我对话后,需要进一步帮助他进行行为方面的改变,这样有助于案主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行为。在案主的认知得到改善后,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开始进行行为治疗。首先采取简单的系统脱敏,针对案主感到害怕的一些交往场景建立焦虑等级层次,然后根据层次由高到低进行行为脱敏,使案主逐步消除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感,最终达到正常状态。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进行一些交际技巧练习,要求案主定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主动与同学说话并将自己每天的行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等。4、环境方面的介入首先,在家庭环境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父亲联系,沟通了案主目前的现状,并让其配合与案主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案主的想法。协助父亲与案主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实践积极的沟通与互动,进而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督促父亲为案主创造人际交往体验的环境与机会。其次,在学校环境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老师沟通,以得到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并通过老师的工作优势,营造关怀、友善、互助的班集体,动员班级的同学资源,使老师与同学对有交往障碍的案主给予接纳、同感和帮助,主动与案主交往,帮助其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评估与结案在社会工作者、父亲和班级的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现在无论是面对老师学生还是陌生人,都能从容的与之交往,极大地改善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飛天彩绘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问题
导语: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及广大民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职业。在分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成因时,社会工作者既重视服务对象个人方面的原因,也重视社会方面的原因。在个人方面有生理、心理、个人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社会方面有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分析问题时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环境之中”,认为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直接服务、间接服务与合并服务。直接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间接服务是社会工作者借助于其他程序向其提供的帮助,合并服务包括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
(1)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
①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也包括提供心理辅导,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由于社会工作 者首先面对的是有困难的人群,所以提供物质、劳务和心理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并希望这些服务能够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社会工作者提供 的服务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在充分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平等的,而不是基于怜悯和慈善。这种服务有时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可以 解决的,在许多情况下要通过联络其他人或政府、服务机构才能实现。应该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复合型的服务,即它会赋予服务 以更多内容,通过这种服务尽量使受助者获得更大的帮助。
②治疗者。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产生于对有困难、有问题的社会成员的困境诊断和治疗,所以,治疗者是社会工作者最主要的角色之一。这里的治疗借用了医学的概 念,但在内容上却赋予了社会工作的含义,即当某些服务对象因贫困、离婚、吸毒和药物依赖、犯罪和违法行为等原因,而使自己的行为发生偏离时,社会工作者就 要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行为的问题、重塑其行为,以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矫正,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受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其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 工作者应该成为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使服务对象自立或自我发展。这里的支持是在认真评估了服务对象的需要、能力和可能性的 基础上做出的。支持者的角色并不是要放弃服务提供,而是要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二者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这里, 增强服务对象权能是社会工作者支持者角色的重要职责。
④关系协调者。人们之所以发生问题并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常常是因为他与周围的人和群体或社会组织没能处理好关系,即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失调。这种 情况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中都会存在,不利于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就要扮演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处理社会关系的 技巧,协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及环境的不和谐关系,并建立起协调关系。
⑤倡导者。倡导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行为。在服务对象不知如何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服务对象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向服务对象倡导某种 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成功。当然,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服务对象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而是在认真评估了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状况,评价了社会工作者对他的支持和 效果的基础上作出的。合适的倡导可以增强受助者的信心和勇气。
(2)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①行政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即对助人过程中有一个科学的设计,并力图使实际助人过程能合理、有效地开展。同时,社 会工作者要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特别是不要出现意外。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 管理,这种管理不但对调配多种资源的社会行政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同样重要,因为后面这些服务活动也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 行活动设计,而照此实施就需要管理。
②资源筹措者。资源筹措者也叫资源连接者。社会工作者要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和问题就需要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物品、劳务服务等。这些资源有时社会工作者并不拥 有,为了有效帮助他人,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联络政府有关部门、福利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或同事、志愿组织甚至广大社会群体,向他们争取服务对象所需要的资源, 并将它们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以解决问题。为了服务的顺利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社会工作者应该有能力争取到相关方面的支持,否则它们就 难以开展工作。
③政策影响者。社会工作者是在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工作的,社会工作本身也常常是在落实某些社会政策。一项符合实际的、及时的社会政策会解决许多问题。然而,我国 在某些方面还是缺乏社会政策的,有些社会政策也不完全有效。由于社会工作者直接接触和进入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所以能够发现某些社会政策的缺失。当社会工 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就应该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制定、修订和完善政策。这样,可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在 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就扮演着政策影响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适时地制定和改善社会政策负有一定责任。
(3)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合并角色是指包括了多种功能的综合角色,这种合并角色既包括直接服务也包含间接服务,而且也可能包括不同角色中的互相连带的做法。比如,社会工作者作为教 育者就可能包括对服务对象的服务、行为的治疗和倡导。协调者角色可能包括促进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关系协调等。实际上,社会工作者的许多角色都具有一定程 度的综合性。
维生素ci
社会工作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运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出现高龄化、问题多样化等现象,老年人患痴呆症、多疑症、幻想症、被迫害妄想症等情况越来越多。而往往患有这些病症的长者很难被理解,容易被贴标签或被疏远,造成他们人际关系的恶化及心理负担的加重,所以这类老人对社工的需求更急切。那么,下文是由我整理出来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运用,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姓名 黄某
性别 女
年龄 74岁
(二)个案背景:
黄阿婆是xxxx年10月入住A敬老院的一位老人,被深圳市康宁医院确诊患有被迫害妄想症。
症状表现: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媳要加害于她,刚入院因为环境的改变短时间内没有明显表现,2014年2月开始黄阿婆认为其儿媳半夜潜入敬老院来害她,向她喷射毒药。每天晚上睡觉时,黄阿婆的房间门窗均关闭严实,并用报纸、麻袋几层裹住自己,所以,她半夜就会因太热难受而醒,她却认为是因儿媳来加害她而导致的情景,经常半夜起来在敬老院楼道、大厅等处睡觉,有时啼哭,影响到院内其他老人的正常休息。
家庭关系:因黄阿婆的被迫害的妄想对象是自己的儿媳,因此与儿子的关系也变得不信任,阿婆要求儿子与儿媳离婚,因儿子不听母亲话在探望时多次被阿婆骂,将矛盾直接指向了儿子。有一次,阿婆因儿子不听话,不理解自己,在儿子准备离开敬老院时阿婆伺机用水果刀去扎自己的儿子,好在被人发现并及时制止。
前期治疗:黄阿婆2012年底被确诊为患有被迫害幻想症,家人多次提及去医院看病买药,阿婆很坚定的认为自己没病,更不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并以死作威胁。不信任家里任何人,更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
(三)家庭背景
黄阿婆一生养育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子女都比较孝顺,会定期来敬老院看望老人,儿子每次来看望老人都会被骂,但儿子都没有怨过或回骂老人现象。据家属介绍,阿婆在年幼和年轻的时候经历很多磨难,曾被人买卖3次,后来成家后又担负起了主要家庭责任。等到孩子成家时,儿子的婚姻让老人不满意,因与亲家存在矛盾,恩怨一直未能化解。阿婆有三个孙子,对老人较好,常探望老人。
二、问题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认知问题:服务对象日常表现都比较正常,坚决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病症,不愿意接受治疗,并因此认为别人无法理解和信任。
2、行为问题:为了躲避“被迫害”,服务对象即使在夏天都会严闭门窗、严裹身体、蒙头盖脸睡觉;每天重复洗晒被褥、床单(疑有毒药);晚上会走出房间到大厅、楼道等地睡觉或哭泣;经常辱骂儿子、儿媳。
3、情绪问题:服务对象容易情绪激动,会出现哭泣、对家属喊叫、责骂等现象。
4、家属对待此问题的态度:虽然家属对于服务对象的情况很了解,咨询医生后也知道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因无法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无法劝导服务对象接受治疗但家属非常愿意配合敬老院和工作员一起改善服务对象状况。
(二)需求评估:
服务对象:妄想一直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没有人相信和理解自己,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和帮助自己。
养老机构:希望家属可以严肃对待此事,陪同老人就医接受药物治疗;改变老人的现状,可以在敬老院正常生活养老,不会影响到他人,消除安全隐患。
家属:希望工作员可以帮助老人接受药物治疗,促使老人作出改变以达到敬老院的要求,继续留在敬老院养老。并且家庭关系能有改善。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因为患有被迫害妄想症,在认知上肯定了其儿媳的迫害行为以及敬老院被认为不安全环境,所以她作出了一系列的行为来躲避和回应她认知上判断,并导致其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然而她的行为将她越带越远,不被别人理解,情绪更加糟糕。工作员通过真诚的服务态度和系列服务技巧获得服务对象信任后,试图通过改变其认知来改变其行为,以达到服务目标。
(二)服务目标:
疏缓服务对象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了解服务对象的不当认知模式。
引导服务对象认识到敬老院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参与敬老院活动,适应敬老院的养老环境。
取得服务对象信任,引导和促使服务对象接受药物治疗。
(三)服务策略:
1、多理解、多关怀,取得服务对象信任。
2、采用“戏剧”手法帮助服务对象重塑对敬老院环境安全的认知。
3、整合相关资源,运用敬老院、服务对象家属、院内老人同辈支持等多方资源,帮助老人重塑认知,修正行为。
4、引导服务对象接受药物治疗。
四、介入过程:
(一)用真诚接纳建立初步关系,引导案主倾诉了解服务对象需要。
工作员通过探访服务对象与其进行接触,在与服务对象沟通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工作员并没有发现老人有什么异常。工作员看到服务对象床上摆放了很多的报纸和塑料袋,从关心服务对象炎热和安全隐患的角度与服务对象谈及帮忙清理报纸。服务对象开始倾诉自己的担心和“遭遇”。工作员并没有反驳或否定服务对象,相反,工作员对其的遭遇感到震惊,劝导服务对象要多留意,做好自我保护。服务对象对于工作员的理解感到开心,并说只有工作员能理解和帮助她,服务对象细致地阐述自己的儿媳是如何的迫害她,是如何进入敬老院在无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伤害,导致服务对象晚上无法入睡,甚至半夜为了躲避迫害改换睡觉地点,半夜被追赶而感到失望、无助痛哭,服务对象一边倾诉一边流泪。工作员通过握手、轻拍肩膀、递纸巾等行为关怀服务对象,对于服务对象的“遭遇”工作员表示同情,并询问服务对象是否需要工作员的帮助。服务对象表示只有工作员一个人真正理解和帮助她,希望工作员可以帮忙联系家属劝导他们不要再“加害”她,工作员表示会进一步了解和调查情况,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扰。至此,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建立了初步关系,也了解到了服务对象的基本心理情况。
(二)约见长者亲属,制定服务方案。
工作员初步与服务对象接触后,便约见了服务对象的亲属(服务对象儿子、女儿、女婿、孙子多人),其儿子表示服务对象的这种表现已经很久了,家属曾经也带其到康宁医院检查,医生建议服用药物,但服务对象坚持自己没病,拒绝吃药,更拒绝再次就医。因为服务对象的不配合,亲属也只好无奈作罢。为了达成服务对象认为敬老院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和答应接受药物治疗的目标,必须多方配合,其中包括亲属、敬老院、工作员。为了让工作员取得服务对象绝对信任,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去除她心中的不安因素,工作员于是策划导演一场警察抓坏人的游戏。在此期间,工作员坚持每天探访关心服务对象,增进信任关系。探讨后确定了方案,并按方案进行实施。
(三)多方共同导演缉凶情景,帮助案主营造安全生活环境。
工作员在与服务对象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管如何服务对象都不愿意相信其儿媳进来不了敬老院,所以每天晚上还是照常躲避,服务对象表示除非儿媳被抓起来了,工作员表示天底下居然有这般不孝顺的子女,一定帮服务对象讨回公道,将其儿子、儿媳报警抓起来,便当着老人的面假装打电话报警。工作员与敬老院和服务对象家属商量导演一场情景戏,由工作员请义工扮演警察(穿制服),让服务对象目睹儿子在敬老院被抓走,为了让效果逼真,请服务对象的孙子给服务对象打电话,说警察到家里将其母亲抓走了,服务对象的女儿、女婿下午便到院里告知服务对象其儿子、儿媳被抓一事,此时,服务对象已经相信了事情的真实性。与其儿子商议,此后儿子儿媳不打、接服务对象电话,有事可与工作员和敬老院工作人员联系沟通。工作员告知服务对象敬老院现在安全了,服务对象在认知上认可了敬老院的安全,那天晚上没有再出来,晚上安心的睡了一觉。服务对象更加信任工作员。
(四)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促成案主接受治疗。
但好景没有持续三天,服务对象找到工作员,“其儿媳通过花钱逃出来了”。没有药物治疗,服务对象的病症得不到控制。工作员与敬老院、老人家属再次召开座谈会,进行分工配合,敬老院出面要求老人接受药物治疗,家属负责带服务对象去看病并且必须带服务对象到医院接受治疗,工作员负责做服务对象思想工作。因为服务对象喜欢敬老院的生活,不愿意离开敬老院回家,并多次表示敬老院工作人员和工作员对其很好,“要不是在敬老院早被害死了”。工作员积极向各方表达服务对象不愿意回家的想法,并动员各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努力。敬老院以接受药物治疗为入住硬性条件,家属也不再因为老人的不愿意而不做努力,请求服务对象必须服药,否则只能将其接回家中。工作员此时做服务对象的思想工作,引导服务对象认知敬老院的安全,并且引导其认识到到服药对自己的益处,因为服务对象最信任工作员,所以在多方条件的压力下,社工的引导使服务对象改变了不接受药物治疗的认知。愿意在工作员和敬老院的督促下吃药。
(五)老人持续接受治疗,情况明显好转。
为了防止老人用药不当或丢药行为,经商量,药品由护理人员保管,并按时督促服务对象吃药。老人服药一周后,情况有明显好转,服务对象睡觉更踏实了,也不再用报纸、塑料袋裹住自己了。工作员再次引导服务对象去认识敬老院环境的安全,保证其儿媳不可能在其未经应许的情况下进入敬老院,在服务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护理员重新收拾和整理了服务对象的床铺,排除了堆放报纸、塑料袋等不安全隐患。现服务对象恢复了正常生活,邻里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跟其他老人的交流也多了,服务对象的心情也好了不少。服务对象将按医生的嘱咐继续用药。
五、评估
(一)服务对象现状及目标达成情况
服务对象目前能在护理人员的监督下按时服药,服药后情绪有明显的改变。虽然服务对象还是认为儿媳会害她,但没有再出现儿媳到敬老院来害她的妄想现象,已经认可敬老院是一个安全的环境,晚上睡觉能不严闭门窗了,同事也在家属、护理员和社工的监督下,将床上的报纸、所料带等物品全部清理干净,老人晚上可以安心入睡了,没在出现晚上起来游走、哭泣、谁在外边等行为,并能主动参加院内活动,与其他老人交流沟通,生活恢复正常。老人答应以后由护理人员按时给其服药。
(二)各方对社工服务的满意度
在此案例中,敬老院对工作员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做法表示认可,并对最终结果很满意。服务对象也对工作员有了很深的信任,以后有问题愿意第一时间跟工作员反映解决。服务对象家属看到老人的改变后很是欢喜,感谢工作员为此作出的努力。工作员也因处理该个案受到用人单位表彰。
六、结案
到此,服务对象从紧张、感觉不安而对儿子激动的情绪到现在能平和、理性生活,在服药后平稳很多;已经认可了敬老院的环境安全,没在出现妄想行为;并且已经答应按时按要求服药,所定目标全部实现。因为工作员是驻院服务,大部分时间会见到服务对象,因为不需要处理离别情绪,此案例服务顺利结按案。
七、专业反思
回应社会需求,避免将服务对象标签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出现高龄化、问题多样化等现象,老年人患痴呆症、多疑症、幻想症、被迫害妄想症等情况越来越多。而往往患有这些病症的长者很难被理解,容易被贴标签或被疏远,造成他们人际关系的恶化及心理负担的加重,所以这类老人对社工的需求更急切。
充分接纳理解是成功的钥匙。在认知存有偏差的对象服务过程当中,信任关系是建立在拥有共同“认知”的基础上的,服务对象的接纳和同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案例中,社工并没有把服务对象当成不正常的老人,甚至还理解了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帮助其去除不安因素,这是这个案例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先理解服务对象的世界再运用专业手法促成改变。该个案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老年案例,案例的成功可以引发我们对老年行为和心理的思考,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老人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如忽视患者自尊、与患者辩解、甚至在受到质疑是与患者争吵而忘记是疾病使然、只关注事实而忽略感受、不理解患者的世界等,而这样不仅起不到该有的效果,还会将问题严重化,但案例中工作员先试着去理解服务对象的世界,再通过引导服务对象从改变认知到改变行为,效果更明显。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