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biubiubiu
近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总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新形势的要求和所承担的任务相比,在思维方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因此,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1.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入口”。二是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民主开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机制。各地采取了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下派干部、聘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竞争上岗等办法,并注重从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中选用优秀人才,经过笔试、面试、考核、聘任、选举等法定民主选举程序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 2.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干校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借助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引入现代社区理论,规范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可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对居委会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法管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完善待遇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薪酬机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绩,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要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居委会设置规模、减少干部职数来明显提高居委会干部的待遇。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须按有关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三是不断改善社区工作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以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的要求。 4.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社区工作者晋升、奖惩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一是科学确定工作职责。结合不断发展的社区实际情况,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职责进行定位、分解,出台规范化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确保岗责相称。二是严格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绩考核,完善年度考核制度,把百分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全面考核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三是充分发挥考核成果的应用价值。公开考核结果,优胜劣汰,形成动力与压力并存、激励与约束相联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评体系。 5.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对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在继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和社区志愿者组织,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引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服务承诺制等,规范志愿者服务机制;并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模范行为,带动居民参与,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桠枫娇娇
社会工作开小组培训主题流程如下:首先明确活动目的、具体活动安排、预计困难和解决方案、进行预算评估、可行性分析。然后按照活动安排展开活动。活动结束后进行复盘。小组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它通过成员互动支持所产生的接纳的氛围,通过种种活动和讨论,增强组员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人际敏感性。而且实践表明,小组培训还可以与其他培训技术结合实现知识技术的传递、交流、更新和整理等功能。小组培训作为培训方式的一种,在认识自我,增强人际敏感性,学习新的行为方式等特定的领域效果明显,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培训技术。小组培训的目的是树立参加者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教会他们自觉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合心协力,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因此,小组培训的效果在短期内不明显,要在一段时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咪咪妈咪贝贝哄
社工么·自己看看报道吧·~正规报纸的文章··还是有启发的·转:2010年杭州市社工生存现状调查 干得多 拿得少 人才流失严重 青年时报 2010年7月8日■延伸调查 近日,中央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有一点很引人关注: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层社会工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所有职业中,社会工作人员应该是和普通百姓走得最近的。大到劳动社保、卫生保健,小到邻里纠纷、天雨屋漏……他们在默默地“包揽”着。 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工,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做些什么?目前又面临着哪些困境?近日,时报记者走近这一群体,并深入调查了杭州市社工的生存现状。 社工生存现状 工作忙朝八晚九的工作时间中,社工工作很杂很细:社区有人闹矛盾,得上前调解;老人病了、小狗不见了,但凡居民反映,社工也得去看看…… 延安新村的社工小余说:“在社工工作中,劳保、帮扶、综治(停车调节、家里吵架)最辛苦,危险系数也比较高。” 几年前,皇亲苑社区一名社工就曾被架过刀子,原因是一个居民要求社工为他提供一份工资高、工作又轻松的工作,而社工没办到。 戒坛寺巷社工张大姐负责18个楼道300多户人家,走访时,哪怕快速走一遍,就要花去大半天,“走访必须按照居民的时间,如果居民要求等2小时,社工必须等2小时。” “居民一般下午5点半下班,那时却是我们最忙的时间。”一社工说,人口普查必须等晚上有人时才能去查,这样下来,社工们一星期回家吃饭的时间不超过两次。 “今年5月,社区公推直选,基本没有双休,儿子每天在家泡方便面吃。”谈到儿子,张大姐很是心疼。 社工小肖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很多大龄女社工,甚至忙到家里安排的相亲都没时间赴约,他也很担心自己成为剩男。 工资少 社工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工资和劳动永远不成正比。 延安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周月枝,是社区2002年唯一一位本科学历社工,她清楚地记得,2002年,她的工资每月仅700元。 2002年到2006年,天水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办的周主任曾在胭脂新村做社工, 当时他每月工资为500元到750元。 2008年,杭州市社工工资涨55%,一般社工工资达到1700元左右。 社工的薪酬待遇正在增长。但要让社工们长期安心呆在这个岗位上,1700元的工资显然不够。一对同为社工的外省籍夫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租房子600元,养孩子700元,吃住600元,交通费50元,话费50元,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社工们的情况,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09年,杭州市拿出奖励方案:社工每多做一年,同比增加工资70到80元;做满15年,奖励1000元。 但社工们仍不买账。他们认为,奖励额度太小,与物价上涨不匹配。跳槽多 杭州市要求85%的社工学历达到大专及以上,但社区能留住这些高学历人才吗? “在我们社区,来10个应聘者,最后只能留住两三个,不少在试用期就离开了。”戒坛寺巷社区社工小吴说。 很多人并没打算将社工视为一份稳定的工作。 “社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还可享受加分政策。”有社工说,有些高学历的新社工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社工工作视为跳板,加速社工人才的流失。 浙江工商大学有个社工系,系主任马良给了记者一组数据:社会工作专业06级本科生有70多人,除去近30%毕业后选择去国内外进修的研究生,进入社区工作的仅1人。□时报记者 梁东波 见习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曾泽元 程寅生 文 实习记者 张之冰 摄 杭州民政调研 两年仅280人获社工中级证书
布鲁凡迪克思琪
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要在了解群众上下苦功。了解群众,就是要放下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结交朋友,全面准确地掌握群众各方面的情况,增进与居民之间的感情。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在工作中产生好的办法和主意,赢得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在教育群众上下苦功。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自己的主张和要求,取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三是要把做群众工作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你关心他、尊重他,为他分忧解难,他就信任你、支持你、拥护你。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一是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系统性。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纳入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以“提升素质能力、拓展知识结构”为着力点,建立完善政治理论、社区业务知识为重点,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建设等知识为必要补充的培训内容体系;二是拓展培训渠道,增强培训灵活性。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电化教育、组织外出学习等途径,鼓励社区工作者以参加实习、短训、函授等方式,按计划、分层次地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全方位培训;三是明确培训方向,增强培训规范性。贯彻落实《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规定和有关文件精神,将社区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管理范畴,在社区率先开展优秀社区工作人才职业评价工作,鼓励和引导社区工作者通过自学和教育培训,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工作热情。一是工作激励,让社区工作者觉得“工作上有干头”。大力表彰先进典型,树立良好的社区工作者形象,真正形成社区工作大有作为的舆论导向和工作氛围;二是待遇激励,让社区工作者感到“经济上有想头”。要将经济奖励与绩效挂钩,根据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结果,对于考核评为优秀或称职的社区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实惠;对获省、市、县级荣誉称号的社区主要负责人予以适当的经济奖励,起到拴心留人、激发工作热情的作用;三是行政激励,让社区工作者感到“政治上有盼头”。要在选人用人上拓宽视野,坚持从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中培养和选拔干部;同时,对于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社区负责人明确职级,享受相应待遇,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