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2

樱桃啃丸子:)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疲惫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咖啡不加糖的娟

已采纳

在这样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难以言状、无法聚焦的疲惫,思考着选择学社工的原因和意义。 我一直觉得学社工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家里就教育要有同情怜悯心,要乐于助人,小学开始就去福利院做义工,到了大学,之前一年一直在学校公益社团活跃,接触了不少校内校外的公益伙伴——我选择我喜欢的,就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喜欢?其实做了很多服务,之前的暑假东奔西走,接触着各式各样的孩子,看过那些风景,经过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给我们的东西很美好,像张和清老师说的那样,在那些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意义,而我也发现,自己在做的时候,疲惫也快乐,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力量的渺小,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们的美好而产生的无奈与愧疚。我在想如果学习社工,是不是就能寻求到一种自信去回应他们。 不可否认,社工的确更强调实务,至少在中大是这样的,中大社工有很强的实务背景。我也的确是更喜欢或者说习惯thinking by doing的人,很多事情我想不通,就索性先尝试做做看,在做的过程中再思考,再重构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社会学与社工都有了解过,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偏向,大一一年在课堂里,我也觉得两个并没有特别的偏向,但在课外的实践中,我必须承认,公益这片土壤的确是培育公民社会的非凡场域,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思考着什么才是公民,我要做一个怎样的公民,我想在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那么我要处在什么位置上去发挥…… 社会学努力的看透,社工则奋力的做通。这两者密不可分,从发现问题、分析和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社会学在努力,社工也在努力,社工只不过是更加直接和专注的去回应需求、解决问题罢了,两个学科的终极目标是有一致性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只是选择了一个觉得更能让我发光发热的平台而已。 助人自助,这是社工的核心理念(之一),今天上课的时候,讨论到这个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助人自助”三者的关系。在没上大学前就听说过这个理念,反思以前自己的认识,一点点澄清着现在自己的认识,这里可以姑且说手: 社工很多时候被看做是一个利他主义的东东,很多人都觉得社工是在做好事,说得抽象一点就是“助人”,但如果仅仅是助人的话,那社工与志愿者、义工就很难区分开,因为这些人一样是抱有慈悲怜悯心在做着一些利他的事情。社工是一个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在我看来,社工是最自私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助人上,整个过程中他们的收获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在过程中他们成长着、充盈着,而他们把这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仅仅是利他那就真是太“上帝”了~ 对“自助”的理解,其实是目前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有句话说“我好了,世界就好了”,学社工或者做社工的人,自我的成长是必须的。我们毕竟不是上帝,我们也是人,所以我们也会有困惑、有苦恼,有不足,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在做社工的过程中去回应自己的一些困惑、弥补自己的一些不足。社工在做的事情是人与人互动的事情,我们不是在施舍给服务对象帮助,我们在介入影响他们,他们也同样在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这一点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群,越来越深入他们的平凡世界后尤其有感触,小人物的多彩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不过“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对这合起来的四个字,我听过不少人很多版本的解释,目前我对“助人自助”的理解还是比较官方的版本:帮助服务对象获得一种能力,使其能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赋权(充权)。我记得上学期末古学斌老师在社工前沿的课堂上讲过“权利与文化宰制”的话题,其中他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充权?充的是什么权?怎么充权?坦白说,这三个问题至今我还没厘清,所以上面所谓对“助人自助”的理解不过是照搬其他人的理解中我相对比较能接受的一种而已。 我希望有一天能对“助人自助”这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它是吸引我加入社工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北大艺术系(是否准确有待考证)的毕业季微电影,从知道、到懂得、到行动,这需要多长的时间,没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都在努力的知道,用心的去懂得。 我记得在不同的场合我不止一次的听到过“社工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这句话,社工所谓的“单纯”,要怎么解读?今天小组工作的课上,大家大致把它拆解为“有理想”“有良心”“有坚持”三个词。也大致是我目前的想法,我们在用这样的“单纯”面对着这黑暗的世界,这是幸还是不幸?无解。过了多年,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了多年,这些东西还能剩下多少?无解。有人坚持了三年,有人坚持了十多年,我在思考着为什么?其实这同时也就在思考着是什么吸引我像社工靠近。是因为这个社会,现在这些精神或者说品质越来越缺失?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了冷漠还习惯了为自己的冷漠找合理的借口?因为自己那点小小的倔强、打抱不平? 这些问题,不是这三年大学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的,看看那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他们绝大多数也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理解(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是不存在唯一正解的,只需有自己的理解便是一种成就),要经历多少事多少人才能理解,我不清楚,但我渴望尝试。 零零乱乱的又写了一通,闭着眼睛,回想着进入大二以来第一周关于社工的种种,有欣悦、有不安也有批判。大学还有3年时间,匆匆过去。当看到新生涌入校园,他们有的兴奋、忐忑与迷茫、混沌,不久前的自己也有,却也已经是很久以前了。羡慕着他们的冲劲和好奇,也倚仗着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和眼光,有点百感交集的感情……

社会工作者疲惫

181 评论(12)

traveler0723

1-按字面意思讲,社会工作可以包括所有的工作,但你问的可能是那个专业吧,我知道有个专业是社会工作,就是社区的那些吧。公考上有社会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来着。因2,因为学了专业啊,或者自己就想干这个3,优势就是你有专业优势啊

189 评论(10)

留留恋恋

今天带大家了解关于社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萌芽起步阶段2006年以前,我省社会工作尚未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范畴。随着粤港澳社会服务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部分社会服务机构开始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如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为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与邻舍辅导会合作开展社工服务;广州市老人院与香港圣公会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推行院舍老年人社工服务;部分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如广州YMCA等也尝试引入社工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自1999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力量探索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我省社会工作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06-10年间(试点探索阶段)2006年,民政部在我省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以后,我省迅速启动试点探索,在全省各地逐步建设社会工作示范区,加强对社会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广东省委十届九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社会建设,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纳入“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我省社会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会工作实践逐步深化,服务领域从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逐步扩大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服务地域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已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我省各地把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核心,推动社会工作人才扎根一线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立足长远树品牌。从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来看,小编认为社会工作者慢慢的会以一种职业出现,这不仅仅是为了和居委会的热心大妈进行区别,而是在区分一种助人的模式,深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未来可能会被更多的人需要,如果这个时候你拥有一个社会工作者证,那就更加好了。

310 评论(12)

山东指纹锁

前几天,我们换了一个督导。新的督导带给我新的思路。为此,我有些反思,故作相关记录。 在社工行业,督导是必不可少的。督导的作用对于社工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社工,督导可以协助增进其专业技巧,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可以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书中,了解到社会工作督导的相关内容。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中,督导工作是一种间接服务方法,是运用专业训练方式实现服务目标的方法。通过这种专业训练的方法,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执行机构的行政职责,能够在专业服务中正确地运用理论与知识。 一般而言,督导的类型有四种:师徒式督导、训练式督导、管理式督导、咨询式督导。我与新督导的相处类型是属于咨询式督导。督导与我及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和责任,是纯粹的咨询角色。焦点集中在特殊议题上。我是根据实务工作的要求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其实,我更加喜欢师徒式督导。它强调学习过程,焦点集中于一般议题。 社会工作督导具有行政、教育和支持3大功能。行政功能,是机构行政人员通过招募、分配工作、工作监督和协调控制,促使下属认同机构并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教育功能,是督导者对被督导者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给予指导,协被督导者实现专业上的发展;支持功能,是督导者向被督导者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促使被督导者感到自我的重要性与价值感,让被督导者能轻松面对工作。 我与新督导是第一次督导。她没有和我聊具体的实务工作技巧。她主要是与我建立关系,了解我的基本情况等。在与她督导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她引导我并且给予相关的建议,我觉得很不错。督导通过与我沟通,她用了三个词语形容我目前的状态。第一个是“保护”,第二个是“焦虑”,第三个是“疲惫”。我下意识发现,我自己内心好像是有这样的感受。我自己给自己形容的词语是“成长”、“学习”、“独立”是正面积极的词语。而我的督导却觉察到我是负面的感受。这对比反差太大了,我静下心来想,其实我的内心确实如此。我觉得督导的觉察能力非常的强。她说她从我表达的语速感觉出来了,我讲话很快。一般的人说话不会这么快。你一定是很焦虑吧。我刚开始不承认,但是,督导说我可以帮你录一下音,你自己可以听一下。我再仔细回想与督导谈话,我发现自己语速确实是有些很快 。我又想到之前有同事说我很容易激动,现在想想应该是如此。督导继续说,你想象一下,你对面的人说话很快,你听得清楚他在说什么吗?我反思了一下,我应该是听不进去的。因为说太快,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是不是我自己在表达的时候也是如此呢?其实,别人未必听清楚我说的!我仔细一下,自己真的是太过于焦虑了。督导表示一般焦虑的时候,会伴随着疲惫。或许是我太疲惫了,需要让自己慢下来来,放轻松。 总而言之,与督导谈话后,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很轻松。我原来是如此焦虑,我还是活在自己认为人应当要有的样子。我在别人眼里原来是如此。有些时候,可以问问身边的人,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愿我的督导经历可以帮助到你。

214 评论(8)

hylandstar

社区工作者做为社区聘请的人员,尽管也是根据统一的招录,从百万雄兵中杀出去,可是并不算体制内人员,她们既不算是行政编制人员也不算是事业编人员,因而它们的对待当然也是更低的。尽管全国各地都是有颁布标准社区职业工作中人员薪水员工福利的文档,可是从全国各地材料中可以看到政府部门确立的社区工作者标准工资也不高,一些地域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已经很多年并没有提高。

而且,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前景也较为非常渺小。通常情况下,社区工作者的升职之途便是根据换届选举的情况下,进到社区村两委。可是在中国底层,在本地并没有一定的威望和关联,换届选举的情况下压根没机遇进到村两委。社区工作中的工作职责,最先不容易像商业服务行业一样有明晰的KPI业绩考核。其工作职责有点儿好像企业里的文员、行政部门,就算是必须进到社区走访调查,并没有市场销售和营销推广工作压力。

因此这一份工作中,不容易在精神上给人非常大工作压力。平稳,是由于这一份工作中并没有下岗的风险性,并且都没有过多激发、外出的转变。因此你能朝九晚五,循环往复、日复一日的干下来。最终,家近,是由于社会工作者常常招骋本地居所的人。并且上下班时间都不像企业那般打卡签到严苛。你交待自身的工作任务后,下班了去接个小孩买一个菜,全是可以的。

上边逐层文档通告下发,领导干部怎么讲大伙儿如何干,那么干对不对有没有合理适合不适合,是不用个人职工来考虑和承担的,不良影响较多便是指责,撤销一些资质,不容易大量改动,较为类似国家公务员。相比公司的剑影刀光剑影煞费苦心,在身心疲惫层面并不是一个档次的。

22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