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那么社会工作者又是怎么运用沟通技巧的呢?下面我整理了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o厘米~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15厘米~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厘米~215厘米是社交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个案会谈的支持性技巧
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
表达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专注行为的品质,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自己专注的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二专注,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上身前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前倾的姿势意味着“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感兴趣”、“我对你是友好的”。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四处巡视。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开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工作者在会谈中的二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案主多说话,自己多倾听。工作者的倾听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 经验 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
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有声语言不可能完全独立地传递信息,总有身体语言相伴左右,人在说话时,脸上总有一定的表情或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往往起着对有声语言的辅助和强调作用。比较于有声语言,身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有更大的优势,如身体语言可以独立传递信息,从案主双腿不停抖动的动作就可以知道案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且,身体语言还可以起到戳穿有声语言伪装的作用。因此,作为个案工作者,在会谈中必须仔细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
解读案主其人:倾听的最深层意义是要解读案主这个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动及与其问题相关的内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观察了案主的身体语言,耳朵倾听了他的话语信息,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动用自己的大脑,迅速地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一样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 文化 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确觉知的基础,首先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能力和身体语言能力。一般来说,陈述句和征询式、不确定式的语气效果比较好。三是传达的及时性,同理心的传达必须是及时的,迟到的表达可能完全失去意义,提前、急于的表达,会影响同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全面性。什么是传达的最好时机,这要依具体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励支持
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的技巧可以起到让案主表达、支持案主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案主自信及创造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的目的。鼓励应该在工作者觉察了案主的退缩行为之后运用。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时,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案主继续表达可以用话语如“请继续”、“你说的很好”,也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支持,如身体前倾、微笑地注视、点头、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相关 文章 :
1. 沟通技巧学习心得1500字
2. 沟通技巧的培训心得3篇
3. 沟通技巧学习心得3篇
4. 管理沟通技巧心得3篇
5. 面谈的沟通技巧
6. 最简单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7. 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3篇
liuruojing
家庭社会工作基本特点-社会工作提问技巧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协助家庭发掘自身及社会资源,增进家庭功能,改善家庭关系,引导家庭自动、自主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实现家庭正常运转的目标。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社会工作基本特点及提问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壹
服务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家庭
即以家庭整体为取向,将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问题都看成是整个家庭的问题,所有家庭成员都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家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成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个别成员出现困难或问题时,其原因可能不仅仅在个人,而可能与整个家庭有关。例如,许多子女的行为问题常常与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不和睦有关。因此,社会工作者并非只对子女的行为问题提供服务,还要协助夫妻双方协调婚姻关系,进而改善家庭关系,加强子女教育工作。
贰
服务目标是协助家庭正常运转
每一个家庭都有向往和睦、轻松、愉快生活的期望,每一个家庭也蕴藏着丰富的能量与资源,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协助家庭发掘自身及社会资源,增进家庭功能,改善家庭关系,引导家庭自动、自主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实现家庭正常运转的目标。
叁
强调多元方法的融合运用
家庭社会工作提问技巧:
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往往整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来提供服务。例如,运用个案方法从有问题的个体成员入手来发现和获取信息,然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家庭成员进行治疗和服务,同时鼓励家庭参与社区活动,协助家庭加强与社区资源的连接,从而增强家庭功能。
家庭会谈是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行家庭会谈时,提问又是社会工作者收集家庭信息、了解家庭互动方式、引导家庭成员思考,增进家庭成员自我了解和自我觉察并诱发改变的必要技术。在家庭会谈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直线式提问、循环式提问、差异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
直线式提问属于“就事论事”的提问,主要围绕5W(即when,where,who,what,why)展开,通过直线式提问可以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直线式提问往往直接指向“问题行为”或“问题人物”,也可以指向有需要改变的人或事。这类问题诸如:“问题一般什么时候发生?”“问题与什么场景有关?”“问题发生时,一般会持续多久?”“问题的发生常常与谁有关?”等。
循环式提问是探索式的,通过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轮流提问,以了解他们对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家庭成员的看法,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社工先问父亲:“你儿子和他妈妈平时相处的如何?”然后问儿子:“在你眼里,爸爸和妈妈彼此相爱吗?”最后问母亲:“你认为你的丈夫和儿子的关系融洽吗?”在妈妈心中,她可能觉得自己和丈夫早已没有夫妻感情。可在孩子眼里,他却认为妈妈深深爱着父亲,因为每次父亲在家妈妈都会做一堆好吃的,而父亲出门,母亲总是会下意识地目送其离开。这种提问方式让被问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另外两个人的关系,而被描述者却能看到在另一人的眼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地与他们自身的感觉不同。这种被描述出来的差异包含极大的信息,是撬动他们对彼此关系固守态度的有力支点。
差异性提问涉及压缩症状,扩展无症状的时间、场合或人事的情境性问题。这种提问可以使当事人受到启示,即问题行为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在提问时,社工要特别注意提出一些“例外情况”的问题。例如:“孩子或者长辈在的时候,你们夫妻俩也总是大声争吵吗?”“除了砸坏茶杯外,孩子还砸过家里的其他东西吗,如电视机?”“孩子考试时,你是否还天天出去打麻将?”等。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口口声声说不管孩子的妈妈遇到孩子考试时就不去打麻将,这样的“例外”只能说明妈妈的心里还偷偷藏着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假设性提问通过设定一些假设,帮助来访者以及家庭不断照镜子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哪些诱发因素促使不合意的行为再现;例如“如果从现在起妈妈不再打麻将,你爸爸发火的机会是会更多呢,还是更少?”或者激发家庭成员对未来的行为和关系等诸多内容进行构思和规划,并促使这些计划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如“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今天的会谈确实有效,你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等。
一般而言,在与家庭进行会谈时,为了得到更加丰富的信息,我们应灵活采用多种提问方式,例如在与家庭面谈的初期,一般可以使用直线式提问,和家庭的成员先谈谈“是什么让你们聚在这里会谈”等简单的问题作为开始,使家庭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后社工可以通过循环性提问或假设性提问从多个角度就家庭的疑惑、描述或解释提出自己的假想,例如,针对一个有孩子得了厌学症的家庭,社工可能会觉得孩子问题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挽救父母破碎的婚姻。因此,社工可以先问孩子:“如果妈妈喜欢你在家陪她,你得了厌学症之后,就真的可以在家陪她了,你觉得妈妈内心会感激你吗?”然后问父亲:“如果有人说孩子得了厌学症之后,你们夫妻不争吵了,更亲密了,你猜孩子听见这样的话会好受一些吗?”最后问母亲:“如果有一天孩子的厌学症好了,而你们夫妻又回到天天吵架闹离婚的样子,孩子会不会又病了?”这种循环加假设的提问方式通过转换当事人的视角,让他们看到多种可能性,并让家庭内部形成一种沟通,促使他们将孩子的问题行为与家庭里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除了灵活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外,我们还要避免提问中常犯的一些错误,如过多使用封闭式问题,或同时问一大堆问题,令案主无从下手;抑或提的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性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