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gyaya037
社会工作价值观基本要点
社会工作价值观不同于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价值观基本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社会工作价值观不同于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同时,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与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者同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决定了专业工作者在特定情形下采取的工作手法与干预策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
在社会工作领域,专业价值目标包含终极目标和工具性目标。前者主要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正义制度的安排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后者是通过专业行动来实现的具体事务目标。对社会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专业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
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价值观的作用不可忽视。在专业团体内部,社会工作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反思功能,它促成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健康发展,引导社会服务机构朝着专业方向培植能力,促进机构与政府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形成社会正义的基石。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2、 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 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4、 维护社会正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论述
1、 巴利特关于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的概括
2、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会议课程方针声明》关于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总结
3、 戈登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4、 比斯台克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归纳
5、 泰彻的价值体系
6、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概括
和比斯台克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个人存在的尊严和价值、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对个人应尽的责任和关怀、社会对个人基本需要的尊重和满足、民主社会对个人实现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
(二)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 服务大众
2、 践行社会公正
3、 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 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5、 待人真诚和守信
6、 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服务”强调的是实践形式、“社会公正”强调的是实践目标、“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的是实践的具体差异、“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实践工具、“诚信”强调的是实践的行为准则、“能力”强调的是对实践者的专业教育要求。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重点)
1、基本信念
(1)尊重
尊重的含义不仅在于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基本的资源和可靠的专业服务的权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认知,还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服务对象共同分享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个人感受和经验,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并提供尽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社会工作者不得直接或间接迫使服务对象接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尊重主要体现为社会工作者在接触并与服务对象沟通过程中保持尊重的态度与方式,尊重服务对象表达的观点、意见和决定,不把自身的意见或建议强加给服务对象。
(2)独特性
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体验、人格特质和潜质。社会工作者要针对性的运用个别化的方法提供服务。落实“个别关怀、全面服务”的原则。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求社会工作者采取个别化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以案主为中心,针对个人的问题为处置依据,因个案的差异而做不同的计划和技巧。每位案主都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个体,每个问题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服务技巧的提供也必须遵循特殊的环境背景和情境。
(3)相信人能够改变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信念为引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坚信,人有能动性,具备改变的潜力。作为一个促进变迁的专业服务过程,社会工作不断通过关怀、治疗和改变来促进人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实践的核心是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信任:相信服务对象可以改变,有能力面对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始终相信服务对象的潜能和能动性,坚信通过专业服务与干预后,服务对象在心理、情绪、沟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习技巧等方面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可以促进服务对象建立自信,帮助他们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实践原则(重点)
(1)接纳
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作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决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
接纳不等于认同,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在价值观与个人背景特征等的'一种包容,也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大众的统一的服务态度,是建立专业助人关系的重要前提。对服务对象而言,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服务。
(2)非批判
社会工作虽然是一种价值主导的专业实践,社会工作者仍要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与价值观,更不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服务对象身上。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应坚持与服务对象在一起工作,共同分享对问题和需要的看法,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非批判”原则具体体现为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性格、性取向、生活方式、宗教、政治倾向等不作倾向性的批评和判断,尊重服务对象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选择。
(3)个别化
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尊重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个人潜能。
不过,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应用个别化原则时是有区别的,例如,个案工作方法最强调个别化原则,而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则相对关注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
(4)保密
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除非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如果在紧急情形下,必须打破保密原则而来不及提出报告时,社会工作者事后应当提供相关的证据并补办手续,以记录必要的工作程序。
(5)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有权利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服务对象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服务对象没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由他人代行选择和决策权利。自决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除非万不得已,即便是社会工作者出于好意,一般也不主张社会工作者自身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因为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服务对象发展自尊和挖掘潜能。
三、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困难,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服务活动,它与人的问题和需要息息相关。因此,社会工作者应本着人性、为服务对象着想和谦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及时地回应它们,并通过专业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应体现在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实践中,还应体现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践中。
(二)接纳和尊重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就要通过初步的接触与沟通等专业活动,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从而开展进一步的专业服务。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无论在哪一个阶段的服务过程中,都应该首先从内心真诚地对待所有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在实践中,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及心理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对所有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是一种一贯和统一的原则或立场。
(三)个别化和非批判
由于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的是与人有关的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每个服务对象的个性与人格,充分理解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即使是提供同一类的专业服务,他们也要注意避免将服务对象看作是不同的个体,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特质(如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心理状况、文化背景、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政治倾向性等)对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的潜在影响。
而且,社会工作虽然是一种价值主导的专业实践,社会工作者仍要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与价值观,更不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服务对象身上。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应坚持与服务对象在一起工作,共同分享对问题和需要的看法,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 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五)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
(六)权利与责任并重
(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于海丽888
以下列举了七点重要的“与青少年建立专业关系”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基础(Felix P. Biestek , 1961)。(一)接纳原则(Acceptance)和案主自决原则(Client self-determination)接纳原则的精神在于尊重和接纳整体的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人或做了什么事,这并不是说您要接受他们的行为或赞同他们的价值观。譬如,一位青少年有吸烟的行为,社工并不是接受他吸烟的行为,而是接纳他个人。给予接纳并不意味着社工从不评估青少年的行为或尝试阻止破坏性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将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分开。即使要评估青少年的行为,对社工来说,更重要的是做一个促进者,去帮助青少年评估他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估)。正如青少年吸烟的例子,社工起码要让吸烟的青少年知道吸烟的行为是危害身体的,让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有警觉。社工相信青少年有能力成长和改变,让青少年自由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有动机去做改变。当然,社工必须能评估青少年的能力,以帮助他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不同派别的社工可能对专业关系的建立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派别认为社工比案主更有知识,所以前者应该更有权威性和指向性;而对其它派别的社工来说,社工的角色可能不是这么清楚,所以助人更多地被看作是伙伴的关系,社工不是“无所不知”,使案主有更多的自由。(二)保密原则(Confidentiality)保密原则是指保守与案主有关的、在助人过程中透露给社工的秘密资料。社工应告知案主获取资料的目的,及会怎样用这些资料。例如,出于行政上和专业上的原因,获得的某些资料可能要与中心的督导分享,社工必须告知案主这一点。社工应保护案主的资料不在不适当的场合泄露,如在不受保护的环境或同不相干的人讨论案主的情境。同时,社工应完全告知案主,保密的权利不是绝对的,保密不受法律的保护。遵照法庭的命令,社工必须向警察或法庭提交资料。此时,社工会将当事人的资料整理再交出,不会披露涉及第三者的资料。另外,如有牵涉人生性命安全时,保密将不再起效。(三)非评判的态度(Non judgemental attitude)当社工把自己作为衡量一切事务的尺度时,就容易把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加到青少年的身上。举例来说,青少年做一些主流社会可能不能接受的行为,如纹身,与不纹身的青少年相比,他们被归类为叛逆青少年群体,这就判断了青少年,认为纹身就是叛逆。如果青少年害怕责备和评判,他将不愿意表达自己。非评判的态度不仅责备,还有赞扬和认可,都属于评判性态度的范围。责备和赞扬都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非评判的态度是基于社工不做“有罪”或“无罪”推定的信念。(四)有控制的情绪涉入(Controlled emotional involvement)有控制的情绪涉入讲的是社工面对案主的时候必须冷静,保持理性客观的,服务过程中不带入个人的情绪,如被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向你倾诉的时候,此时社工需要的做的是设身处地的理解被欺凌青少年的感受,并处理他的感受,使他感到有情感支持,而不是跟着他一起哭。理性地控制社工在服务中的个人情绪,更能与青少年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五)有目的的情感表白(purposeful expression of feeling)有目的的情感表白指案主有自由表达其内心感受的需要,尤其是消极性的感受。社工应该做有目的聆听,而不加以阻止或责难。同时还要特别留意案主的情绪反应(包括身体、语言的表达)、言外之意、欲言又止的艰难时刻等。避免情感转移作用或情感反转移作用。情感转移指案主将被压抑的情绪投射到社工身上。情感反转移指社工将自我的心理需求投射到案主身上,而把他当作那特定的人看待。(六)个别化(Individualization)个别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青少年需要被当作一个人看待。如牵涉校园暴力的施暴者,社工可能会认为他们行为恶劣,是个制造麻烦的人,不可救药,因此对他们带有歧视和自己主观的偏见。偏好和偏见都会干扰社工的回应,所以,社工应持开放的态度并做自我反省,了解青少年施暴背后的需要,这样我们的信念就能被检验和再检验
艾米tiantian
1. 可以创造轻松安全的氛围社会工作者应以热情友好的语言和亲切的表达方式向群体成员传递热情、真诚、关爱等信息,为群体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安全的氛围。2. 专注和倾听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专注,鼓励小组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情,并让他们感到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关系中。同时,在倾听时,社会工作者会注意到小组成员的重点,特别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在未完全听懂对方的真正意思前,一定不要与之争辩。3. 积极回应在小组成员发言后,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同理心的角度对讲话者给予极大的关注,认真理解和把握讲话者的意思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回应。通过复述小组成员所讲的内容,可以让讲话者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4. 适当的自我表露社会工作者可以有选择地向团队成员透露自己的个人经历、经历、态度和感受,向他们传递诚意,让他们感到信任。通过这种信任关系情境的构建,团队成员也能够坦白自己的问题和需求。5. 对信息进行磋商当成员的发言信息的含义难以把握时,社会工作者就需要耐心地与讲话者进行协商和交流,直到信息被正确理解,达成共识。6. 适当梳理在发言过程中或发言之后,社会工作者要非评判性地帮助组员梳理其发言,让他们所陈述的内容和感受听起来更有逻辑性和逻辑性。7. 及时总结对组员发言中可能是散乱表达的信息进行小结,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地帮助小结。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