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蝶舞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会工作是实务型的工作,它的实质是以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联结起来,通过相互配合与努力,改变服务对象的困境状态。
(1)技术能力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技术不但包括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技术(科学技术),也包括处理社会事务的技术(社会技术)。技术能力具体反映为人们处理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
(2)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能力是指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
(3)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和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遇到问题要沉稳、冷静,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经得住困难和复杂问题的压力,要富有同情心又不感情化,要有乐观的心态等。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熊处变不惊、充满信心,才能有效地与服务对象合作,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4)持续学习能力是由于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的复杂,社会工作者原来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是不足够的,而需要不断用各种知识丰富自己,以适应工作之需要。社会工作者不但注重经验积累,也注重不断学习,就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参加专业团体所要求的专业培训,而且要留意各种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会工作是实务型的工作,它以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联结起来,利用多种资源去实现助人目标,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较强的能力,以下几种能力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
.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与人一起工作,所以社会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关系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既要同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也要同机构成员及其他机构建立工作关系,并发展和维护这种关系,以推进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要能够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进行有效沟通,要能察觉不同观点,并积极促进共同价值的认同。
.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服务对象因本身技能的问题或社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而深陷不利处境,社会工作者要有能力把他们从不利处境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有促进和使能的能力,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生活机会。社会工作者要向服务对象提供资讯或建议,必要时要协助处于危机状态的服务对象争取权益。
.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面对服务对象的特定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对问题进行预估,了解问题的现状和性质,确认并分析所遇问题可能给服务对象带来的风险与伤害,制订计划,动员和合理分配资源,与服务对象一起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问题评估、服务计划的能力。
.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核心工作是向服务对象提供适当的服务,服务提供能力是其基本的能力。服务提供能力包括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促进双方良好互动与合作的能力,具体提供服务的能力。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要表示关心、支持和保护,对服务对象的某些偏差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要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进而达到计划的目标。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任何社会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进行的,这个组织体系既包括某一个具体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包括社会服务机构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系统。社会工作者是依靠组织化的运作来实现助人目标的,要能够合理配置组织资源,有效地输送社会福利资源,监督这一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效地促进服务任务的完成。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发展专业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不是一般的服务提供者,而是运用专业方法助人并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专业力量。除了直接的助人活动外,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去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总结服务经验,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求社会工作者进行严格的专业自律、自我评估,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有专业反思和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1)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2)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3)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更多社会工作者相关文章:
lisabaobao99
(一)接纳原则接纳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是指对他人的理解、接受、肯定和采纳。接纳原则作为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原则和指导要求,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出于对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等考虑而对其差别对待,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想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提供理想的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是基于专业关系的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努力建构的过程。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接纳并不是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完全赞同服务对象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不是为了完全接纳服务对象而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抛弃,而是以一种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并相信服务对象有自我改变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二)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人在情境中”是指每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所处生活环境、个体差异、成长背景等不同,会对不同的群体、事物产生不同的行为和价值判断。现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1996)修订委员会主席(1999)曾对伦理困境的含义为:“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优先考量。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会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繁琐复杂的关系,这使得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矛盾与挑战,会让社会工作者深陷难以抉择的情景中,此情景中存在涉及责任、义务、利益及价值观等不同伦理因素相互冲突,由于做出一种决定必然会舍弃另一种决定,故无法做出多方兼得的选择。这使社会工作者无法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二、导致社会工作者形成接纳障碍的原因(一)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偏见社会工作者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作为社会中独立的个体,社会工作者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喜好、价值观,如果在判断事物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看法,这就会导致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的习惯、喜好、做事的方式带入专业服务中来。例如,由于服务对象的长相、性格、穿着打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与社会工作者的喜好不相符合,社会工作者就会产生对服务对象的排斥心理而对服务对象采取有选择性的接受,这就潜在的为服务对象贴上标签,无法做到从专业角度进行接纳,不利于双方专业关系的建立。(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了解不透彻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了解不透彻是指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没有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没有深入发掘服务对象的以往经历,没有对服务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以及对其需要进行深层次探讨,而是依据现实情况,简单的对服务对象进行价值判断,这就会导致社会工作者很难接纳服务对象所有的经历、感受、需求等,使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不会彻底符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对接纳形成阻碍。(三)社会工作者对自身的否定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经过长期专业训练,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拥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核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实务中各种棘手的难题。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有些社会工作者由于缺乏经验、协调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和技巧储备不足,会处理问题不及时,导致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产生失误,造成专业服务进展不顺利。长此以往社会工作者会产生对自我的怀疑与否定,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产生消极情绪,最终无法接受工作,离开了自身的岗位。
枫小High
从社会工作生产的社会根源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含着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铸就的有力思想武器人道主义和人类普遍追求的社会福利观念构成了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产生于16世纪的新教伦理经过西方宗教改革运动的锻造、18世纪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熏陶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特征。新教伦理的核心教义是针对天主教充满等级的教义提出的。新教伦理认为:信徒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人人可以得救,只要信奉上帝;每个信徒都可以为祭司而无须通过神职人员的帮助;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责。这就冲淡甚至取消了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通过比较丰富的新教徒宗教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经验统计资料,论证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关系。他指出,在加尔文教的"预定论"的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上帝荣耀的"天职观"。在这种天职观的促使下,教徒们勤勉于世俗职业劳动,杜绝享乐以至于禁欲,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因而积累了财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产资本主义的这种人格特征。作为一种世代相传并在社会中广泛风行的社会精神气质,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正是以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作为支撑,这种包含在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是欧洲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韦伯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构架,成为理解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而且形成了自由、民主、平等、自主价值观念产生的重要基础。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主要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及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包含有深刻内容的追求和理想。后来渗透到其它领域。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人道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道主义的精华,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能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人类可以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无情地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道主义的历史功绩就在于:直接触发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中世纪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弘扬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辉,促进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人"、"人权"、"人性"和"人道"等概念。这些不仅是反对封建礼教文化的锐利武器,而且构成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所必须的养分。由研究者将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哲学价值理念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1)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是以人为本位的,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2)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3)政治上的民主主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4)伦理上的人道主义,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部权利。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水平并进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狭义的社会福利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措施;广义指为了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社会服务措施。社会工作一般从狭义上来理解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制度是受社会福利观念指导和决定的。产生于宗教和社会改善运动的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的灵魂。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分工化的进程加快,随之带来了贫穷、伤残、失业、犯罪等日益严重的社会弊病,劳资冲突等社会矛盾大大加剧。家庭、私人慈善组织、社会团体无力解决与日俱增的社会问题和福利需求。资产阶级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寻找产生社会弊病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9世纪初叶,空想社会主义设计并亲自实践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试图建立平等、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提出了改革劳工待遇、增进社会福利、消灭贫穷的主张。虽然在18、19世纪社会福利工作受到自由主义的影响,认为贫穷是个人无能和懒惰所致,应由个人负责,国家不负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私人可以举办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而不受国家干预。但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慈善组织运动的兴起和睦邻组织的建立,社会福利终被列入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范畴。并建立了现代福利观念;国家有责任通过抚养病人、老年人、残疾人及儿童,使他们摆脱就业竞争;有责任保障有生存能力者的生活;国家应保障最低国民生活水平。在工人运动的有利推动下,国家干预社会福利,政府介入对贫穷、失业、疾病等问题的处置,以广泛的社会福利规划和措施提供基本经济保障和社会服务。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自产生之日起就充当着社会福利制度代理人的角色,其价值观念的基础当然建立在社会福利观念之上。但是,今天的社会工作专业已经远远超出社会福利制度代理人的角色,它既负责对个人、家庭和群体发送服务,又要顾及提供这种服务的制度结构,即它还肩负着"创造、维持和改革它在其中运作的制度环境"的任务。因此,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比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观念还要丰富。主编推荐:2009社会工作者(初、中级)考试时间 2009年社会工作师网络班招生方案08年社会工作师考试各地成绩查询汇总在线订购社会工作师考试用书: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用书订购可登陆北京考试书店订购 详情点击>>更多信息关注:中大网校(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与其他考生交流请登陆考试论坛:点击进入考试论坛
小墩子921
特蕾莎修女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并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竭力服侍贫困中的最穷苦者。她创建的组织有4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7000多名正式会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197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从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之外一无所有的“嬷嬷”。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