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2

忘心敛意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度低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妞妞们要健康

已采纳

职业社会工作者素质状况调查及对策

摘 要: 在对郑州市二七区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基本情况、基本岗位等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工作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加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合理的社区工作人才进出口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职业社会工作;人员素质

为了更好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职业社会工作者素质状况,为本次调查提供有力依据,我们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郑州市二七区职业社会工作者素质调查。调查进行的地点为康桥社会、大学路区、黄淮社会。为保证本次调查能尽可能得出科学的结果,在正式调查进行之前,我们首先在我康桥社会进行了试调研,并针对试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对问卷做了修改。在此之后我团队成员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对选定地点进行市场调查,历时3天,共完成了1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一、郑州市二七区社会工作者现状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基本情况

发放社会工作者基本情况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一、具体情况如下:1.性别。男性25人,占25%;女性75人,占75%,性别比为1∶4和3:4。这一数据说明在社会工作者中女性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2.年龄。各年龄段降序依次为:40~50岁为41%,30~40岁为32%,20~30岁为23 %,50岁以上为2%。表明社会工作者以工作能力、人生阅历经验丰富的30~50岁之间的中青年为主体,占73%;同时社会工作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20~30岁的年轻人也开始将社会工作岗位作就业选择,其中不乏应届大学毕业生3.文化程度。按学历层次升序排列依次为:小学1%,初中4%,本科及以上13%,高中32%,

大专5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者队伍中具有绝对优势,占63%。这表明社会工作者的学历层次较高,并呈现出向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发展趋势。4.上岗途径。有40%的社会工作者是通过“社会居民选举”,“居民推荐上级任命”的占10%,上级“指定”的占3%,“毕业分配”到社会的1%,“其他途径”上岗的46%。这说明社会工作者的上岗途径是多样的。

(二)社会工作者岗位工作的情况

1.工作喜好及就业原因。

“对于目前的工作”, 5%的感到“厌烦”,有80%的社会工作者选择“喜欢”。对于“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39%的社会工作者是因为“自己喜欢”,28%的人认为“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22%和11%的人分别是迫于“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才选择社会工作。

2.工作内容与知识。

在“您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的11个选项上,各选项被选的比重降序排序为:“社会文化宣传”为13.%,“社会管理”为12%,“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为11%,“社会服务”为13%,“社会环境卫生”为9%,“社会就业”为10%,“社会保障”为8%,“社会教育”为8%“社会经济发展”为7%,“其他”为5%,“路政管理”为4%。社会工作的内容涉及面宽,因此为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难度。在“您常使用到的学科知识的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工作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分别占20%、18%、14%;排在第四位的“心理学知识”,占12%;另外“管理学知识”、“社会保障知识”、“统计调查知识”分别占10%、9%、6%;“经济学知识”、“医学知识”也是开展社会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其比重分别为5%和6%。社会工作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能较好地解决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工作困难。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宏观层面的问题调查,如“您觉得目前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降序排列依次是:“缺乏经济投入”占36%,“缺乏民众理解”占22%,“缺乏政策支持”占20%,“缺乏专业手段”占14%,“其他”因素为“8.%”。在这几个因素中,政府的经济投入、政策支持等是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存在的问题,如“在您目前的工作中,您觉得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按照选项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知识技能”37%,“社会经验”36%,“工作魄力”14%,“吃苦耐劳”8%,“工作热情”5%。调查显示缺乏专业知识是社会工作者的最大缺陷。

4.素质条件和角色认知。

在“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的问题上,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社会经验”,分别占23%、22%、21%,而“专业知识技能”、“工作魄力”排在了第四和第五位,占17%和17%。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认同,大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者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具体宣传者和执行者;其次是社会的建设者、居民的服务者、民情民意的反映者;最后才是社会的领导者。

5.学习经历与学习方式。

对“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经历”,51%的人选择“有”,49%的人明确回答“没有”。目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市民政局和区民政局等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您希望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学习吗?”表示“希望”的占91%,“不希望”为1%,还有8%的选择了“无所谓”。在“您学习常用的方式是什么”问题上,采用“阅读书报”的占30%,“参加培训班和讲座”的占24%,通过“电视网络46%。

(三) 对社会工作者工作认可度的影响

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您知道专业社会工作吗”问题上,20%的人认为“很熟悉”,73%的表示“了解一点”,7%的表示“不知道”。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工作力度,使现有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您认为社会现有社会工作者是否足够”的调查,23%的人认为“足够”,44%认为“较少”,33%认为“太少,忙不过来”。认为社会工作者存在人才缺口的达到76%。对于“您觉得您所在社会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吗”的问题,91%的社会工作者认为“需要”,仅有9%的表示“不需要”。而在“如果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来应聘社会工作职位,您是否愿意接纳”问题上,表示“非常愿意”的占33%,“愿意”的为48%,“无所谓”、“完全没必要”的分别占15%和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压力”之下选择社会工作者岗位的缘由。对于“您从事社会工作前是否属于本社会居民”问题,有46%的工作者“是”,有54%的“不是”,超过半数的工作者并不是在为自己所在社会的居民服务。在“您是否认为社会居委会工作只能由所在社会的居民来做”的问题上,仅有2%的人表示“是”,有71%的认为“不一定,但最好是本社会的居民”,另外26%的选择了“这个因素不必考虑”。这表明在实际工作中能干好社会工作的工作者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本社会的居民,户籍问题不是社会工作者就业的障碍因素 二、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工资待遇,质量规格,引进与“出口”条件等问题,已经成为建设一支稳定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根源性问题。

(二) 男性社会工作者缺乏

缺少具有开创性工作精神的男性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工作,从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来看,进一步吸收适当数量的男性社会工作者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改善目前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性别构成失衡状况也是有利的。

(三)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修养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大局意识、爱岗敬业的乐业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应首先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经过高校社会工作或社会管理专业系统培养的社会工作者比例非常少,制约了社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的表示“有”专业学习经历的社会工作者,其主要是参加过市民政局或区民政局等部门统一组织的社会干部短期培训班。培训班学习时间短,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成为了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主要障碍。

(四)强化社会工作者的流动途径

社会工作缺乏合理的专业人才进出口机制首先是职业化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承认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并颁布了职业标准,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资格认证。其次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一方面多数社会工作者是在原来的工作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中转岗就任的,他们工作能力强,但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缺乏运用专业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众多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因为就业途径不够通畅、待遇低等原因而从事非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人才严重流失。第三是社会工作人员就业的户籍等制约问题。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选拔社会工作人才主要是通过区、县人事局牵头、由街道执行的“公招”方式。合格者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为解决本地的就业压力而在招考条件上严格要求本地户籍等,将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专业人才排挤在外。第四是社会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问题。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 提高社会工作者物质待遇

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是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可以将社会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起作为三大储备人才,由组织部门组织考核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和资格,人事部门核定人员编制,省市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收入的平均水平,并购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素养

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用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如“以人为本”、“公正、公平”、“助人为乐”等来约束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实践;要加强社会工作者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对自身工作岗位、对所服务的社会居民特别是有困难的弱势居民、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职业操守的规范和培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

(三)解决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重视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为社会工作者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其次要丰富培养的方式、方法。如轮岗培训、参观学习、情景模拟、实例操作等。第三,坚持广博与精深相结合,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内容。

(四)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流动机制

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进出口机制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人才进出口机制。第一,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工作职业化,更多的人才将其为一种事业追求。第二,实现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将社会工作者作为单列的人才或专业技术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考核管理。第三,解决社会工作人才的入行门槛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公招”条件时取消户籍限制,给有社会工作或社会管理专业背景的非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的机会,这也是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第四,绩效考核,优胜劣汰。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管理办法对社会工作者实施管理,建立一套长效的激励奖惩考核机制,对社会工作者实行全面考核,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仅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紧密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体系。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历经了百年,而且至今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建设在职业环境、职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他们的国外同行相比可能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与不理解。笔者认为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应该以加强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和管理为核心,而改进队伍建设和管理则应该以社会工作者的需要为核心。只有突出’“以人为本”,将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需要相结合才能解决目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社会工作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对其的管理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但这与社会工作者的付出相比还远远不够。在对这一职业进行规范的同时,应给予他们支持与理解,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使这些为他人和社会带来“阳光”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也充满了阳光与希望。

参考文献:

[1]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晏凤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徐永祥.社会发展论[M].南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周沛.社会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度低

178 评论(14)

曹婕倩风恬

很多地方街道社工目前属于准公务员编制,蛮不错的。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具体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IFSW)曾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球调查,发现各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大同小异。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折叠服务人群

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

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涵盖14个服务领域。

(1)从困难人群到需要人群

(2)从个人到社区和社会

(3)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能力、政治能力和社会地位、受保护情况方面的缺乏与缺失状态下。如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活动

288 评论(8)

雅婷0302

2020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834万和874万,除考公外,他们的选择还有很多,如事业单位、军队文职、三支一扶等。考社区工作者当然也是选择之一,但除在部分东部发达城市受热捧外,考社区工作者却并不是年轻人的第一选择。

社区工作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稳定、能发展副业、可当作另谋高就的踏板等。但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也很明显。第一,没有编制。社区工作者实行聘用合同制,不属编制管理。这一点对年轻人的父母,尤其是思想保守的,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不易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第二,待遇不高。社区工作者的薪酬总额按社区规定执行,虽缴纳五险,但起点工资较低,且涨幅很小,虽然基本可以养活自己,但肯定无法满足更高的消费需求。

第三,职业发展渺茫。社区工作者的发展路径受体制机制、渠道、条件、能力等多因素影响,个人想有较高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这对于有长远规划的年轻人来说不具备吸引力。第四,社会认同感较低。传统观念认为,社区工作多是芝麻大的事,多涉及家长里短,邻里矛盾,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做,不适合年轻人做,年轻人也做不了。

274 评论(8)

安妮宝贝88

摘要: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知度不高,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模糊且缺乏专业兴趣、毕业后也大多不愿从事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工作这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从学生个人、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望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使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一)学生个体层面1.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学生的兴趣度是影响本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关键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如果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很高的兴趣,而且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那么他的专业认同度就会处在较高的水平,而反观那些兴趣度不高的同学,那么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就会不重视,知识掌握不全面,进而对社会工作有较低的认同度。2.不具备专业指导面临高考的学生,在选择专业与学校时会听取家人、教师及个人喜好,在这其中以家长的意见最为关键。社会工作属于新兴专业,当前大部分非专业人士对其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在中学教育时期不具备对社会工作专业有完善了解的环境和人才,而高考填报志愿有不具备正确指导,致使现阶段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都是专业服从调剂来的。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对其的认知和了解不完善,致使大学生对未来专业学习的理念也出现偏差,对有关理论也没有深层探索和完善掌控,最终影响本专业教学工作。(二)学校层面1.学校课程设置不完善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大多的理论知识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具体的发展情况,课程的设置就未免有些偏离现实,而且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很难去深入理解和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去实际操作,最终导致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完全不配套,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对专业的低认同度。2.教师专业训练、实务经验、专业研究的缺乏虽然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呈现很好的态势,在高校的师资配备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旧有很多高校的老师并非社会工作专业的科班出身,大多是来自相近的专业来给学生进行授课,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虽然这些专业会与社会工作专业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是有自己专门的一套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样就会使得一些老师缺乏专业性,对一些知识的讲解不是很透彻,最终会使学生对专业的知识理解有所偏差。(三)社会层面1.政府部门对其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社会建设,导致很多高校都在追捧金融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使它们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很多资源如师资配备、资金、硬件设施等都优先给予它们,从而冷落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不重视,政府的宣传也不到位,导致现在很多人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2.专业的薪酬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好坏无疑左右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其中经济因素便是衡量专业含金量的最重要指标,也可以说一个专业在学习后是否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份薪酬高的职业是学生在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影响日后是否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因素还有政府的相关政策与保障、工作环境和专业的社会地位等其他因素,其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和社会地位因素所占比重较大的原因与我国目前社会功利化离不开,而政府相关政策及保障这一因素则是表明学生大多会考虑到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福利问题。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对策(一)学生自身层面1.提高自己的专业兴趣,主动培养自身专业认同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是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提升实践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渐深化和巩固,以期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更好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社会工作的了解,进而提升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认同感的同时,将会改变周边人群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进而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在公众眼里的形象,加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2.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专业的认同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其自身专业水平的影响。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学业水平,加强学生的专业修养,有利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达到专业认同度提升的效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专业知识,例如阅读社工的学术期刊、文章、关注社工的公众号以及多参加实训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提高专业认同感。(二)学校教育层面1.优化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属于从国外引进的专业课程,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很短,与国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理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无法避免先理论后实践的发展情况。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这一独特性,促使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也从一定意义上开始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训练,最终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专业教学工作,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制约,注重构建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组建有能力的教师团队各大高校的专业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整改,促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而此时就需要保障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以我国独特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为例,在社会没有对社会工作产生认同的情况下,高校要注重优化专业教师团队,结合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引导专业学生进行深层探索。另外,保障教师团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不但可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有助于加强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由此可知,组建有能力的教师团队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三)社会层面1.建立健全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的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各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大多是照搬国外,同时与之相关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不完善。这就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通过出台有关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工作人员的合法性,如要规定社会工作的工资标准、改善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完善相关社会工作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社会工作人员的能力具有可测量性,还有就是要完善社会工作的发展体系,使社会工作人员在他们的职业化道路上有上升的空间。2.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知名度首先政府要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对个人、社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设置专门部门进行宣传,制定科学完善的方案,尽可能的利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去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就是要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作用,在社区内进行各种社会工作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这不仅有利于专业社工社会地位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和兴趣值,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社交和工作中对社会工作做出积极的学科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社会工作专业健康茁壮成长。3.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资力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逐年提升,人们生活负担逐渐加大,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期望提高自己的薪资待遇,对于薪资水平本就不高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薪酬是影响社会工作学生是否从事社工的关键因素。同时,薪资待遇水平往往和专业认同度挂钩,一般来看,工资待遇较高的专业,学生对其的专业认同也相对较高。所以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工作的政策扶持,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工作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使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本专业,不再担心就业的稳定性以及生活所带来的物质压力,而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有利于提升整个社工职业团队的专业性,改善社工在公众中的刻板印象。

220 评论(13)

习习谷风

专业认同作为影响社会工作受教育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已经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为了社会工作更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专业认同一直是研究者们在教育、实务及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为了探究社交网络文本中呈现出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水平、挖掘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本文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技术,获取截止到2020年6月新浪微博上评论数量较多的10条有关“专业”的微博下面关于“社会工作”、“社工”的评论及回复数据,本次共爬取2670条数据,88条重复数据被删除后,最终2582条有效数据被收集到。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内容包括博主ID、评论时间、评论内容、回复博主ID和回复内容六个主要的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借助计算机软件以此来分析数据。结果发现:(1)网络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社会工作专业情感认同最高,其次是专业角色认同和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学习认同最低。尤其是从情感分析表可以看出,情感分析表所表达的情感一半以上都是积极情绪,占比,由此得出,网络文本中所展示出的对社会工作的情感或者社会工作给个人带来的情感是较为正面和积极的。(2)网络文本中所展示的专业认同特点包括:社会工作专业角色认同之间存在矛盾、专业认同理性与感性的反差以及专业认同的地域差别。(3)根据语义分析图和高频词表挖掘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进行归纳分类统计,按照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大类进行统计;在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上,呈现出环境因素影响为主,个人因素影响显著的特点。环境因素包括专业的社会认同、行业前景、行业薪酬水平、专业教学、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受教育者家庭对受教育者专业认同产生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价个人目标和个人价值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阶段存在的专业认同仍不够理想,专业角色认同受到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较大(考研简单、移民等),因此在升学时表现出功利的角色认同,在就业时表现为不认同。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最大因素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次之。对此,本研究根据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从而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25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