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0

馋猫也优雅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gdandan

已采纳

其实,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两个事基本没区别,至少在除中国以外的心理咨询界一般可互相指代。比如美国精神卫生方面非精神医生的临床工作者有三个协会,美国心理学协会下属负责临床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咨询协会ACA(没错,是叫“心理咨询协会”,都没叫“心理咨询与治疗协会”,因为叫心理咨询就自动涵盖心理治疗了)负责所有心理咨询师,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负责所有社会工作者,就这样而已,根本就没什么美国心理治疗协会这种东西存在,即使有名词中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也可互相替换。我好几个朋友的美国督导,听说中国心理咨询师不能做心理治疗,都是做“一口咖啡喷到屏幕上”状,因为这法律实在太离谱了,基本就跟你规定护士不许打针、会计不许算账似的。那么中国为什么会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分成了两个部分呢?无非是一些复杂的内部斗争,我也不是内部的,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想象,证这个东西显然跟培训、颁发、管理、就业都挂钩……每一步都是商机,嗯。如果你说是学哪个证呢,那这么说吧,从目前法律环境就业来说,当然是心理治疗师证,就实践水平来说,这俩证没差异。心理咨询师证么,劳动部不知道是为了多发证多收钱,还是确实立项时候没人懂,心理咨询师的审核标准定的实在太水,导致考证出来的心理咨询师水平太差,从精神卫生管理角度来说实在是一大麻烦。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卫生部的所谓心理治疗师审核标准也没有比劳动部前进多少,只是要求有医学背景,但除非是精神卫生医学背景,否则一般有医学背景的人在心理方面的水平不会比跑去考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证的街道大妈高多少。就好象虽然有生化专业,但你觉得纯学生物在化学方面有多专业?你找个学物理的去估计和他也差不多,等于还是外行随便培训下就转内行,本质一样。所以如果从考证和实践水平角度,这两个证都不行。比较靠谱的是“注册心理师”那个证,属于学术机构搞的,虽然实践方面要求不如欧美国家,但基本素质还是尽量保障了。另外说一句,由于发证审核要求高,大多数欧美国家心理咨询师都有诊断权,并且是可以上庭作证的诊断权,只是没有处方权,因为不是医生。至于学习上,其实学心理咨询就是学心理治疗,学心理治疗也是学心理咨询,如果你学的是真东西,这两个东西没差异(因为你学不管是名头是咨询还是治疗,手法基本都是国外的,国外研究出来这东西就没分开,教的时候怎么分开?比如你学认知行为疗法,不论咨询还是治疗学的都是这个疗法,根本没有说咨询、治疗用法不一样、学出来不一样这一说)。所以你理解了吗?

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96 评论(12)

不说客套话

1、高校在抓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外,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蕴含渗透在各项活动和专业教育之中,通过有形化的载体,把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导向高雅、文明和健康方向上,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启动学生的`内应力,切实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防御心理疾患的意识和能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排解心理困惑为辅。高校在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同时,还应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心理咨询协调员作依托,以学生干部为心理健康问题信息员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组织。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开展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帮助其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还有要经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相互影响。如何做好三者的协调和配合,是社会工作者、教师、家长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和社会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强关注力度,在及时向家庭反映,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的同时,还应及时向青少年研究机构或心理学家等社会资源求助,共同研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3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