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尾巴喵姬
尔冬升做演员的时候参演过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飞燕惊龙》等,电影《今夜星光灿烂 》《倚天屠龙记 》《情人的眼泪 》等,导演过的作品有《癫佬正传 》《新不了情 》《旺角黑夜》等。
娜娜nancy
尔冬升可说是华语影圈转型最成功的典范。1975年,尔冬升刚中学毕业,家人希望他去加拿大读书,当时已是亚洲影帝的四哥姜大卫也愿意资助,但或许是家庭影响,尔冬升一心想进影视圈。家里人也很开明,安排他进邵氏,刚去先打酱油兼打杂,第二年参演了处女作《阿sir毒后老虎枪》。
次年,他得到名导楚原赏识,先在《白玉老虎》中出演反派唐玉,接着《三少爷的剑》中出演男主谢晓峰,头一回挑大梁,此时尔冬升刚20岁,眉宇间英气逼人电影大火,尔冬升也水涨船高,自此成了楚原的爱徒,接下来相继出演《倚天屠龙记》、《圆月弯刀》等古装戏,在恶搞武侠《猫头鹰》中还出任编剧,首次接触幕后工作。
尔冬升
虽然有了名声,但尔冬升觉得当演员吃青春饭、天花板太低,还总是任人摆布,没有选择权,从1985年开始,尔冬升开始有意识向幕后靠拢,在喜剧《错点鸳鸯》中担任策划,同年邵氏放弃电影业务,尔冬升重获自由身,被邀请去台湾拍《飞燕惊龙》,这也是他主演的最后一部影视作品,此时他28岁。
有了在圈内的八年积累,尔冬升的转型之路可谓顺风顺水,1986年带来让人惊讶的导演处女作《癫佬正传》。当年金像奖,《癫佬正传》拿到最佳男配和美术指导两项,提名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尔冬升一把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转身。
紧接着趁热打铁,执导了翻拍自《热天午后》的《人民英雄》,期间还作为演员客串了《今夜星光灿烂》、《川岛芳子》等几部作品,此时已摆脱小鲜肉人设,升格为中年帅大叔了。
尔冬升
1993年尔冬升再执导筒,推出《新不了情》,讲述怀才不遇的音乐人阿杰和身患绝症的阿敏之间的动人爱情。当时因题材太冷,没人愿意投资,尔冬升只能自掏腰包,谁曾想上映后名利双收,不光获得3000万港币票房,还一举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编剧、女主等六项大奖,
1997年开始,尔冬升担任《枪王》、《阿虎》、《男人四十》等多部影片的监制,这个职位一般是大佬专属,同时当上了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尔冬升
之后导演了多部作品,如《忘不了》、《旺角黑夜》、《新宿事件》、《枪王之王》、《大魔术师》、《我是路人甲》等。
真龙木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私塾三味书屋成了鲁迅纪念博物馆。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被誉为“民族魂”。作品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5]。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很多作品[6]被收进小学、中学、大学课本,比如小学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少年闰土》和《雪》[7]。小说《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新潮社初版)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长明灯》《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肥皂》《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祝福》 《幸福的家庭》 《在酒楼上》 《弟兄》《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杂文《坟》论文集(1927年,未名社)《题记》秋夜《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年,新潮社)《热风》[2]杂文集(1925年,北新书店)《华盖集》杂文集(1926年,北新书店)《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年,北新书店)《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新书店)《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年,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年,北新书店)《三闲集》杂文集(1932年,北新书店)《二心集》杂文集(1932年,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年,天马书店)《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年,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年,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年,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年,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年,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年,兴中书局)《集外集》诗文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年,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年,天马书店)《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年,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年,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年,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年,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年,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年,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唐弢编,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补遗》唐弢编,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弢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卷一(《坟》《热风》《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3、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8、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9、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10、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家族简介鲁迅全集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会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斩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周作人、周建人以及族亲周冠五都撰文说:在孙辈中,对祖父周介孚的某些作为,最不以为然的,是大孙子鲁迅;而鲁迅的性格,却最像祖父。鲁迅祖父好骂人的说法,后来在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的圈子里传开来了。在朋友中,认为鲁迅生活中和文字中的机灵、幽默、讽刺、泼辣,是与其祖父的血脉有关。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5]成员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曾在北京任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儿子:周海婴(1929—2011),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出生在上海,他1952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1年4月7日凌晨5时36分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儿媳:马新云,鲁迅文化基金会理事长。长孙:周令飞,周海婴长子,社会工作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980年出国深造,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2012年10月26日鲁迅文化基金会在北京举行成立会议,周令飞任秘书长。次孙:周亦斐,在私营公司工作。三孙:周令一,在日本广播学会北京办事机构担任摄像。孙女:周宁,远嫁日本,有双胞胎女儿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曾孙女:周璟馨,1985年生。在台北长大,身高160厘米,体重43公斤,身材比较瘦小,给人的印象比较清新时尚。参加台湾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视频照片在各大网站流传。
jerrystone
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草原 新娘عرائس المروج》《叛逆的灵魂الأرواح المتمردة》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الأحنحة المتكسرة》散文《音乐短章》《花之咏》《我的心灵告诫我وعظتني نفسي》散文诗集《先知النبي》(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泪与笑دمعة وابتسامة》《暴风雨عاصفة》《先驱者》 《沙与沫رمل وزبد》《人之子耶稣يسوع إبن الإنسان》《先知园حديقة النبي》《流浪者》《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诗集《行列歌الكواكب》 《珍闻与趣谈البدائع والطرائف》《与灵魂私语》散文集《疯人المجنون》 诗剧《大地诸神آلهة الأرض》《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xyrlovecat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我叫鑫小鑫
尔冬升出身演艺世家,父雨光母红薇以及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秦沛和姜大卫都是演员。尔冬升中学毕业后签约“邵氏”做演员,他的外型俊朗,身手敏捷,多演金庸、古龙笔下的多情侠客,许多少女视其为白马王子。1986年,有感演员受制于人,加上当时圈内外的人对拍动作片出身的男星,全部以没文化、脾气臭视之。为了纠正一般人的观念,尔冬升转向幕后发展,做起了导演。凭着丰富的银色经验,尔冬升在1986年首次执导演筒,拍下备受争议的《癫佬正传》,才华洋溢,光芒四射;1994年更以《新不了情》勇夺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大奖。尔冬升先后执导《人民英雄》、《烈火战车》、《色情男女》、《真心话》,作多类型的尝试,广获好评。近年他先后替“星皓”、“嘉禾”、“天幕”等电影公司监制高质素作品,包括《枪王》、《阿虎》、《男人四十》及《异度空间》等。十余年来,他执导的影片虽不多,但部部都引起轰动,而且捧红了好几位新人,如《癫佬正传》中的梁朝伟、《新不了情》中的袁咏仪、《烈火战车》中的梁咏琪、《色情男女》中的舒淇以及近作《真心话》中的何润东和范文芳等,独具慧眼发掘新人成为尔冬升的一个特点,而题材冷门,从不跟风拍低级媚俗的电影成为尔冬升作品的另一特点,故而他的影片能被影评界和观众同时接受。尽管现在市道不景气,但尔冬升的近作《真心话》却是一部在俗世洪流中清新感人的励志之作,让大家从中感受到电影创作人对电影的诚意,以及对影业复苏的信心。目前,尔冬升正紧锣密鼓地筹拍千禧年的新作《月亮的秘密》。
一只自由鱼儿
纪伯伦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无敌小雷神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英文:Gibran Kah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贝什里。1895年,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继发布《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1908年,再次前往美国。1911年冬,完成《折断的翅膀》。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稣》。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
咚董董动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 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扩展资料
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贝什里,当时黎巴嫩属于奥斯曼帝国叙利亚行省。
1892年,从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伤,在姑母家养伤数月。此后一生右臂无力。
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纪伯伦的母亲带他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纪伯伦一家生活艰难,靠卡米莱沿街兜售物品维生,一年后他们开了一家小干货店维持生计。9月1日入波士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
在这里他接触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国化为更简略的哈利勒·纪伯伦。在校期间,纪伯伦表现出的绘画天赋受到弗劳伦斯·皮尔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荐下,纪伯伦被孩童资助社团的社会工作者杰西·弗莱蒙·比尔介绍给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摄影艺术家、出版商弗雷德·霍兰德·戴伊。
1896年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人士弗雷德·霍兰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1897年,给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哈·纪伯伦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