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22

鱿鱼女王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基础读本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桃香香

已采纳

社工证分两种,分别是《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1.社会工作者属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2004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确定国家新职业,并于同年7月1日作为第九批新职业正式向社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并收编入国家职业大典。

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基础读本

141 评论(12)

牙牙大少

HR成长书单(24本电子书)免费下载

链接:

管理个体、管理团队,我们工作在各个组织中,心理学更多的是对个体的研究,而组织行为更多的是对团队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不同的组织模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效率。

作为HR必看的第二本书,我记得亚洲版中有一个章节是讲风水的,印象很深!

263 评论(9)

静静地过

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就是怎样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能以衡量判定个体心理状态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否良好。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国内多个学者相继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极盛等人(1984)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六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5)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又新(1988)提出,应该按三种标准来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提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1)体验标准即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2)操作标准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3)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到了20世纪90年代,李百珍提出七条标准:(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心理健康者有社会责任心;(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黄希庭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3)能够悦纳自我;(4)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较强的自制力;(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新世纪以来,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张长力等人认为,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十条:(1)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素质的恰当评估,正视自身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爱、自尊、自信;(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对维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紧张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心理健康;(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与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统一,要求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和谐统一,没有分裂和自相矛盾的现象;(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生存、安全、爱与尊重、自我实现等合理需要的适当满足能够防止心理失衡;(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蔡焯基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在不同时代,每个学者都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中外心理学者的看法,几乎可以看出所有的专家都认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适应程度的高低看作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文章选自《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基础读本》

280 评论(9)

左左颜色

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美]格里格,津巴多 著,王垒,王苏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88 评论(10)

小可爱mmd22

HR必读的心理学书籍当然是《行为心理学》

301 评论(11)

肚皮吃饱了

可以到中科博爱网站了解

全国心理教育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职业学校以及相关工作从业者: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2020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各地卫生健康、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将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特殊困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辅警)和社区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持续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旨在组建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等多学科专业人员队伍,为受疫情影响的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服务,将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作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明确要积极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者,回应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探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通知中提到:“到2021年底,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

为积极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助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开展“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由中科博爱(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具体如下:

项目特色

■权威认证: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工作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认证;■教材内容:深入调研相关社会心理服务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教材采用教学大纲式教学,突出实用性;■教学方式:采用“远程”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习计划自主安排,突出便捷性;■课程结构:“理论&案例”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综合应用、个人成长、培训等教学模块的进阶学习,有针对性地提升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应用实操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操的全覆盖;■延展支持:与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相关资源持续对接、更新、完善,实现持续的专业支持。■优先申请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个人会员或单位会员,并推荐所在区域心理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就业。

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承办单位:中科博爱(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

■社会工作者、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相关工作人员;■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社会工作、心理学、公共卫生、教育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

培训目标

将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辅导专业知识、方法、技巧与伦理价值有机融合,培养能在各部门各行业、城乡社区、学校、各类医疗机构及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中,提供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社区心理支持和危机事件处理与应对等服务的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经过培训,学员需掌握社会工作的一般理念与方法,具有心理健康综合评估和提供心理辅导的能力、具有建立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具有危机事件应对与处理的能力。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如下:■基础理论: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心理咨询基本原理、心理健康与评估。■方法与技术:包括心理咨询基本技术、以人为中心疗法、静观(整合)干预方法、箱庭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叙事疗法、TA疗法、人偶心游等常见方法与技术。■综合运用部分: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和灾后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等。

指定教材

本项目定制研发教材《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基础读本》,已于2018年11月出版;

讲师团队

教材由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组成员白学军(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史柏年(教授)担任主编,20余位心理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编写。同时,各位专家也将担任课程讲师。

教材由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组成员白学军(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史柏年(教授)担任主编,20余位心理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编写。同时,各位专家也将担任课程讲师。

培训方式

“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分为初级、中级两个级别的课程内容,主要以远程方式进行授课。

级别    课时

初级    远程72课时

中级    远程106课时

证书颁发

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工作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颁发“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证书”。

具体流程如下:

■学员须在3个月内完成网络课程学习和章节测试,完成自测提交个人成长报告并初审通过,即可预约专业知识考核;

■个人成长报告:学员需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个人成长报告,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

■专业知识考核:需达到60分以上;

■个人成长报告成绩通过,专业知识考试成绩通过,方可申领证书。▲培训证书样本

118 评论(13)

甜甜小小宝Sally

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神经衰弱患者,失眠患者,都属于周期节律性出了问题。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某一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也越严重。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经验少的人较经验多者易受暗示。6.心理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遭受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10.环境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29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