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腕里来
动机
受不了同窗讥讽
这个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就返回了学校。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
其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
邵瑞杰和马加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4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
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
凶器
曾两次购买石工锤
为了实施他的杀人计划,马加爵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
他到一个旧货市场上买了一把石工锤,为了使用顺手,他请店主把过长的木柄锯短,悄悄把锤带回,并藏在了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想等到作案时再取出来。
但不知怎么的,石工锤却被人偷走了。不得已,他又回到上一次买锤的商店再买了一把石工锤,同样让老板把过长的木柄锯短后带回宿舍。其间他还买了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并上街请制证窝点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出逃时使用。
开杀
第一个是排除障碍
唐学李原本不住校的,一直在校外租民房住,但那几天由于还在假期,宿舍床位普遍空着,唐学李就暂时住进了马加爵和邵瑞杰住的317宿舍。而邵瑞杰那几天经常跑到隔壁宿舍玩,玩晚了有时也就住在隔壁。唐学李的存在成为了马加爵杀邵瑞杰的最大障碍。
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就用石工锤砸向唐学李的头部,将其砸死后,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并认真处理好现场。14日晚,邵瑞杰上网回来晚了,隔壁宿舍的同学已经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住。就在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加爵用石工锤将邵瑞杰砸死。
狠心
半日内再杀两人
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夜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这时,杨开红来到317宿舍找马加爵打牌,已经杀红了眼的马加爵做贼心虚,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样手段夺走了杨开红的性命。
当晚,马加爵找到龚博的宿舍,说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龚博过去打牌。结果,龚博就在当晚惨遭马加爵的毒手。
逃亡
差点上不了火车
被杀害的这4名同学,全部都是头部被石工锤击中致死。马加爵把他们一一藏在宿舍的衣柜内,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防止血流出来,然后用胶带纸把报纸蒙住衣柜,用锁锁好。随后,马加爵开始了逃亡之路。
17日,他到火车站乘车时,所使用的假身份证被铁路警方查获。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在317宿舍内的4具尸体还没有被人发现,他逃脱了铁路警方的处理,悄悄搭上了去往广州的火车。
扩展资料: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公安机关走访调查后发现,马加爵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善言辞,很少与同学来往,长期上网浏览暴力、恐怖、色情图片和信息,且心理极度不平衡,报复心较重。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通缉令,号召广大群众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查缉马加爵。此后公安部两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集中统一行动查缉马加爵。
随着侦破工作的深入,马加爵藏匿海南的可能性日益凸现。经专案组指挥部对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后,把海南列为查缉工作的重点,迅速派出了一个工作小组直奔海南,以配合、协调海南警方开展查缉马加爵的工作。
海南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加大了对马犯的查缉力度。3月15日晚,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根据29岁的电焊工陈贤壮举报的线索,将伪装成乞丐的马加爵一举抓获,经指纹比对鉴定确认无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加爵
奕彩彩绘
马加爵事件是2004年2月23日发生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
2004年2月上旬,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与同学唐某某、邵某某、杨某某、龚某4人在打牌过程中发生言语冲突,产生了杀害4人的念头。
2004年2月13日晚间,在宿舍里,马加爵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工锤击打同学唐某某头部,致其死亡,并用塑料袋扎住唐某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
2004年2月14日晚,马加爵用同样的手段将邵某某杀害。2月15日,马加爵分别于午时与晚间,再次用同样的杀人手段将同学杨某某、龚某杀害。作案后,马加爵带着现金和作案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
2004年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犯罪嫌疑人马加爵。3月15日晚,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扩展资料
马加爵的抓捕过程
2004年3月在“缉捕马加爵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上,三亚市公安局局长王少山和河西派出所所长陈忠介绍了公安机关抓捕马加爵的过程。
“在接到陈贤壮报案后,河西派出所的胡崇军、黄宏志等8名公安民警先后来到现场,即‘亚航大厦’对面的河堤上,辨认马加爵。被捕时马加爵不讲话,只是笑,还不停地眨眼,作出疯癫状,民警问话他也不回答。到了派出所,民警们拿通缉令对其辨认了近6分钟。从马加爵身上搜出2400元钱,他还背着个大棉袋,很脏。”
说到这里,陈忠伸开胳膊比划了一下,“就像北方装棉胎用的那种棉布袋子。里面有一个‘步步高’复读机和四盒磁带。里面有两盒我听了,是音乐。另外两盒马加爵特别交代,是自己作案后录的,但内容我目前还不能透露,是用广西白话录的,我只能听懂几句。”
陈忠还特别强调:“马加爵被捕时眼睛没有神,几乎没有反抗。后来接受审讯时说话思路很清楚。根据他的交代,他的逃亡路线是昆明-广州-湛江-三亚。前两趟乘火车,最后乘大巴进入三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马加爵故意杀人案
lincolnsuper
与近几天美国发生的大学校园枪杀案一样,凶犯都是出于心理障碍问题而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不要过于抑郁,烦任何事情都要想得开,要乐观开朗些,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做一个开心向上的人
childrenqj126
希望对你有帮助今天,马加爵被执行了死刑。围绕他杀人的动机和现象,引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云南省高级法院对马加爵死刑判决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 “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这一点我是有点想法的,难道他真的无视国家法律吗?我想在那一时刻,是他的道德防线和法律意识防线崩溃了!法律的约束已经很难制约他内心的邪恶念头!他最终走上不归路,与他的“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是分不开的。 我不知道死去的马加爵的同学们是如何让他“积怨”的。曾经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城市里的父亲教育读大学的孩子,不要歧视和欺负农村孩子,农村孩子老实,他们内心本身就有点自卑的影子。是啊,人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有尊严,他们依靠努力和奋斗,来读这个大学是不容易的,应该尊重他们。 中国有句俗话,“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不只是马加爵,还应该有他的被他杀害的同学们! 贫寒不是谁的错误。一个大学生应该知道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而不是歧视和取笑。人与人之间的袒诚和平等,如果让人感受不到,有的只是歧视、取笑和嘲讽,那么隔阂就是积怨的闸门。就是潜伏的危机和仇恨! 我们在为失去的年轻的生命惋惜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生命的平等与尊严,知道尊重和理解,知道平等与宽容,知道如何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马加爵不是什么惯犯,而是一个大学生,并不见得一开始就是“无视国家法律”的。那时他头脑中脆弱的法律意识大坝早已被仇怨的狂潮所吞没!…… 值得一提的是,和马加爵一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你们应该屏弃了封闭和自卑的心理。你们无权选择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是经过努力和奋斗,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你们在人格上和别人(城里的学生)平等的,并没有高人一等的人存在!你们也不矮人一头!只要你们不在内心给他们磊起“高台”!…… 马加爵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全社会都应该思考和检讨这个问题!在解析这个事件的时候,不要单纯的归咎于一个人!事出有因,事必有因!每个人都应该记取这个教训!
小脸欠捏
我记得,马加爵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上初三。当时我们的班主任,跟我们讲起这件事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首先让打动我们的是他的光环,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怎么会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其次,是他的不幸,当他的父母和姐姐正充满希望的为他张罗着学费,希望他能有所成就的时候,在校园中,他却像冷血的野兽一样杀害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成为一个全国通缉的杀人要犯。后来,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马加爵从小给家里人和老师们的印象就是学习很刻苦,很听话,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由于家里边穷,马加爵很要强,在学习上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也正因为如此,他和家里人的感情特别的深厚。在他外逃前,他曾经给他的姐姐留了一盘录间带,里边的内容可说是摧人泪下。而事情发生的原因也很让人无法理解,进入大学的马加爵,陷入空前的自卑之中。他甚至因为嫌自己丑而不愿意照相。深深的自卑心理让他把自己严严实实的把自己封闭起来。长久以往,他的这种自卑心理演变为一种仇世心理,或者说是仇富心理。所有他曾经的理想和信念都被这种仇恨的心理掩盖起来。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心理能给人带来什么。以至于,别人一句有意无意的话都可能被误解为一种歧视,从而产生更多的仇恨。仇恨并不可怕,可是一旦这种仇恨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日积月累,它就可能把人变成一个恶魔。事实证明,马加爵在他对于这种焦虑和仇恨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时候,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没有人可以想象到,这么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人,会做出这么惨不忍睹的杀人行径。可是,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当他把第一个室友的尸体吃力的拖到衣柜的时候,他哪来的胆量和力气去杀第二个有着熟悉面也的室友呢?正是来自于他黑暗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他早已把灭亡看作是自己最后的归宿。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已经不被他自己控制,真正操纵他的是这个社会所有阴暗面所积淀出来的恶魔。这个恶魔,利用了他的敏感,利用了他的优秀,利用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给我很深感受的还有,当追捕他的通辑令布满大街小巷的时候,他在海口的街道上捡垃圾箱里的东西吃的时候,那张通缉令正在他的正上方。这是一个多么不幸的结局呀!杀人犯是落网了,可是这场悲剧带给社会的教训是何等的惨痛啊!在社会大势向好的大局面下,人们有多少精力去关注青年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我们又有多少把握这种有点畸形的社会不会造就第二个“马加爵”呢?
南宫火却
(Ⅰ)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自己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但是,正因为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如果一旦爆发,其能量就非常巨大。马加爵在打牌受到指责时,他的心理现实是:“当时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于是,就有点想不开,自己不想活了。又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他们三个人造成的,就恨他们。”当那种恨被付诸行动后,当恶被释放时,很快,它以几何级数增长,或者说是完全处于自动生成状态,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机能自主”,使当事人被操控、被驱使,欲罢不能。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Ⅱ)与马加爵过度的“去圣化”倾向有关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人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去圣化”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但是也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如果过度就会产生问题。当前,青少年中“去圣化”倾向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在涉及有可能伤害生命的重大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恐惧感。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我见过挺有思想的学生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见过仅仅因为一点不顺心就轻生的学生……就马加爵事件而言,如果他的“去圣化”倾向不那么严重,如果他对生命还有一点点敬畏、怜惜的心,即使他起初因为冲动而失控,但是,当他看到被害者的痛苦表情时,他应该可以住手。可是,他不仅第一次没有及时悬崖勒马,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样残忍的事,他对生命没有一点点痛惜的心!因为过度的“去圣化”倾向,而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偶然就这样成了必然。此处谈的生命不仅仅指别人的生命,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对此,马加爵在回答记者有关“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的问题时,有非常明确的表示:“马:(茫然)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单纯地谈要去爱别人也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你去关爱别人,你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如果你去伤害别人,你迟早必然会成为受伤害者。即使暂时没有受到处罚,但只要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就会受到你自己良知的处罚。对此,马加爵的忏悔书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你想犯罪的时候你要明白——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你最亲最爱的人!”马加爵还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受害者:就是他自己!(Ⅲ)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做人是要有原则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线伦理。我想,最基本的底线伦理应该是:绝不以正当的理由去做错事;绝不以任何理由去做伤害别人的事。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可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缺乏底线伦理,因而常常会以“正义、正当的理由”为名,犯下许多“阳光下的罪恶”。(Ⅳ)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马加爵显然缺乏这种理念和相应能力。平时,他缺乏与别人交流和沟通;事发时,他不知道怎样处理人际冲突,以及怎样寻求帮助。他周围有那么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老师、同学,心理咨询电话等;他以为只有杀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而事实是,一个问题可以有无穷多样的、有效的解决方法。有人曾总结,马加爵的问题也是因为贫困使他受到歧视。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确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幸,但是,个人的报复行为和国际恐怖组织的报复行为性质一样,都是非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是必然会走入死胡同的方法。因此,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去选择被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第二次伤害。其实,摆脱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方法同样很多,除了宏观上政府应做的努力之外,个人的自强不息以及家族的奋进都是一种方法。(Ⅴ)缺乏一些基本的有助于人健康发展的人格特点有关这点,马加爵在与记者的谈话中有很好的总结,如:他意识到自己缺乏信念、责任、理想、宽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追求。最让人动容的话是:他发现“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马加爵所罗列的这些人格特点都具有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不仅有助于保持自身的好心情,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格特点是:共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同样有效地预防人对他人伤害的行为。例如:在马加爵与同学为打牌而产生不和时,如果他能设身处地为总失败的同学们着想,对同学说自己作弊一笑了之,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口角——即便有了后来的口角,有了他自己所说的“绝望感”,如果他平时具有共情能力,那也决不会选择以杀人的方式解决问题。(Ⅵ)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这是最令人痛心的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挫折——侵犯”说,指的是挫折会引起侵犯。尽管这个学说有极端的一面,但是,从自我保护的角度看,如果我们做了会让别人感觉受挫的事,就要同时准备被别人侵犯。这还与我们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有关。人与人相处,如果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绝不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别人痛处,这最容易让别人恼羞成怒,怒不可遏。另外,在最初有关马加爵的报道中,有人提到他平时有易激动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相处中已经知道一个人有易冲动的特点,就更要注意尽量避免引发他的失控。(Ⅶ)马加爵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从客观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老师、领导等,他们都有支持我们的基本义务。如果一个人平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亲朋好友在他需要时,都会成为乐于支持他的人。马加爵在出事后没有向父母求助,可能是怕父母担心,可以理解。但是,他也没有向周围任何熟人求助,这表明,他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没有信任感。而在这样的时刻,社会支持系统中任何一个人的关怀和劝导都有可能起到改变事态的关键作用……
sanmoyufeng
“马加爵事件”指的是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轰动全国的杀人案件。
2004年2月,云南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刚刚开始,就被一桩惊天血案打断了。2月23日中午,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同学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了宿舍内一个衣柜被一把梅花牌小锁锁着,柜内有液体流出开带有臭味,于是向学校宿管科值班人员报告。
柜锁撬开后,露出一只人脚,校方立即向昆明市公安局110报警。公安机关在这个宿舍4个储物柜内分别发现了4具男尸。凶手是马加爵,他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日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2004年4月24日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4年6月17日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3岁。
扩展资料:
马加爵事件的社会舆论
当时的媒体唯恐天下不乱,很多媒体都表达了同情马加爵的意思,把马加爵描述成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朴实孩子,受人欺负后,迫不得已去杀同学的。
这刚好迎合了很多人心里的反抗权限心理,那时候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质疑权威,底层民众受到压榨的情绪,所以当时的评论上,也有将近一半的人表达了同情马加爵的意思,甚至还有联名求情的。
如今过去多年了,大家的生活逐渐丰富完善,现在那种对权威的叛逆现在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评价,基本就是马加爵就是一个性格封闭古怪的人,跟很多人不和,所以受到排挤。
被马加爵杀的室友都是在大学里很常见的小伙子,其中有2个人其实平日对马加爵还可以,算是够给面子了,可把他们都杀了,即使再换100次室友,他这样的性格照样会收到排挤,他不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只是不断强调自己怎么怎么不容易,别人怎么怎么坏,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这事要给予社会警醒,对于这些性格古怪的人,一定尽早的识别出来,不要指望你跟他谈谈心就能改变,因为他需要砍你一刀才能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加爵
好好在一起吧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学。 2月26日 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3月1日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 3月6日 马加爵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写下一封家书,劝儿自首。他在信中说:“你平时都说长大了要报答父母恩,现在从你失踪后,我们每天都放声大哭,你母亲已经病得很重了,她是多么想看见你啊!……儿子,你从小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们相信,你不会让我们永远去承受这种痛苦的。” 3月初 公安部统一指挥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全国出现数十名“疑似者”。 警方查明,2月15日,马加爵曾在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2月8日至13日以及2月15日马加爵上过互联网,查询江西省赣州市、湖南邵东县和广州市等地的地理、交通、就业等情况,并浏览了有关身份证的制作、核查等有关规定,访问过互联网上“公安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等网站。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11时至次日7时。 3月12日 广东省公安厅转发公安部查缉马加爵线索的通告:警方调查发现,马加爵极可能于2004年2月17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昆明前往广东,所涉车次及时间包括:2060次昆明—湛江,时间为20:41;1166次昆明—广州,时间为23:23。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 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正对其进行审讯。 4月22日,昆明中院公开审理了马加爵涉嫌故意杀人、附带民事诉讼一案,并于4月24日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马加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令马加爵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文杨、唐先和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邵渭清、黄燮梅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绍权、马存英人民币两万元。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马加爵没有提出上诉,昆明中院即依法报送云南省高级法院核准对马加爵的死刑判决。 2004年6月17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云南省高级法院经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1]。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马加爵的辩护人关于马加爵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虽然符合事实,但马加爵罪行极其严重,对其不予从轻处罚。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