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47

小壮壮长大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明朝晚期基层社会工作者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爱娟子

已采纳

底层的人民因为社会动荡,当时都开始跟着起义军抢富豪,抢有钱人的家,慢慢的积累财富,

明朝晚期基层社会工作者

198 评论(10)

yoyo爱生活2012

明朝后期的社会现象是政治体系越来越完善了,在朝田上有很多的派系林立,这也促进了社会风尚的开放,文人发展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思想领域也越来越开放。

133 评论(10)

Cathyshenzhen

明朝后期在政治领域上,有很多人公开议论朝政,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农业的发展也不断完善,有很多手工业的工匠艺人,社会经济繁荣,在思想上面有很多的天主叫人来华,来了很多先进的科学知识,而且也有很多的稀有的玩物,明朝后期社会相当的繁荣昌盛。

169 评论(12)

miumiu2002

后期变化主要出现在5个方面,从开始的情节节约,变成了后期的奢侈,家族制度也发生了改变,使政权与族权的互动更为突出,而且士绅阶级崛起,文人的活动比较活跃,引导社会舆论,这些新现象都是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产物。

282 评论(10)

paradisevita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在社会阶级构成上保存了等级社会的特征;但是由于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旧的等级制度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经济因素的作用明显加强,传统等级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切都构成了明代社会阶级的特点。明朝是一个由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它建立之初便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诸多特征。首先是由朱元璋及其周围的一批新贵取代了元朝的旧贵族,一个由皇帝为核心的皇室、外戚与功臣勋贵组成的贵族集团仍然是新朝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皇帝并且去体现这种皇权统治的则是一大批等级分明的官僚。这种官僚统治一直渗透到地方府、州、县和军队中的卫所当中。而在地方州县以下、军队卫所以外的基层社会当中则由缙绅地主(即有身份地主)、无身份地主、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城市居民及军士、军馀等等构成了社会的主体。这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社会阶级结构的共性特征。尽管明朝人户分有军、民、匠、灶以及商籍等户籍的区别,但是户籍的区分主要是为了便于对于各类人户的管理,如赋役编派等,这是封建人身依附的一种体现,并不能够从中反映出社会等级结构特征。例如明代的军户,在明初虽然比一般民户身份要略低,但从社会等级上看,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他们是在军卫管理下从事生产而已。到明中叶以后,由于军屯的破坏,军屯田地私有化,种田的军户更与农户无异。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明朝前期的社会阶级结构基本上保持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特征,只是由于时间条件的不同而体现出了一些必然的差异。

273 评论(10)

a小镇子a

1.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军事上,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独揽军事大权。2.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统治。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臣僚。4.采用八股取士,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336 评论(11)

细舆媚砜

当时这些农民选择往城镇里面进行迁移。大多数农民选择在城镇开展商品交易,就是民间商业的发展,让这些农民摆脱了以前自给自足的种地生活也让手头富裕起来。百姓手中的这些钱财在明朝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在明朝后期社会非常动荡,百姓的生活是非常穷困的。在这种大环境下,那些底层农民有三种方式可以让自己发家致富。第1种方式就是自给自足。但是这种方式的生产水平比较低。要知道在明朝农业全都是小农经济,这些底层农民利用手中的这些工具,在土地上不断进行耕种。即便当时农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并且有农具不断被发明出来,但是朝廷依旧会让这些农民交非常多的税赋。要知道当时虽然这些农民的产量非常多,但是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都是自给自足的,并不能真正用到交换当中,所以这些选择耕种土地的百姓往往有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第2种方式就是进行贸易往来。当时有部分底层农民把有剩余的东西就会拿到集市上卖,后来这部分农民手中就会有多余的钱财。这部分农民往往会选择迁移到当时的城镇当中,并且在这些城镇中安家置业。他们选择成为一名商人,与其他百姓进行贸易往来。这种百姓手中往往会积累一些钱财,对于当时那个天灾发生的次数比较多的朝代来说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第3种方式就是起义。但是这种方式太过于极端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封建统治。由于当时这些明朝统治者的压迫非常严重,所以就导致一部分农民根本就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所谓官逼民反,在百姓长期有怨言的时候就会选择进行起义。这种方式其实只是这些百姓的一种诉求,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明朝统治者能够正视他们。

21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