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子的小白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具有一定规范和气氛,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彼此相互影响、具有相应的角色和整体意识的人群。2、小组工作:(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主要由社工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的经验,最终实现个人、小组以及社区的发展目标。3、小组工作的特征:① 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有互动的关系体系,在这个复杂的关系体系中,有工作者和组员的互动,更多的是组员彼此之间的互动;② 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③ 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④ 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不同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目标是很不相同的。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寻找组员的真实需求,界定问题,厘定小组目标;4、小组工作的功能:a) 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b) 对整个小组而言,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c) 对社会环境而言,小组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人提供的经验和力量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推动环境和社会的政策改变使社会和谐。社交小组:目标是组员的关系改善和互动,提升组员的社交能力。如学校所做的小组教化小组:有明确的角色指引和行为规范指导。通过小组工作教化和训练组员行为、纪律等规范化,提升他们的自觉意识。服务或志愿者小组:通过小组开展义务服务工作,培养和发掘公民的服务意识和潜能。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发展和培养组员的各种兴趣和能力,陶冶情操。任务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取向。如环保小组、
婕哥大王
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
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也称作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
(一)理论基础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社会工作者扮演着中介协调者的角色。首先,应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其次,是向组员说明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说明小组的作用。作为协调者,社会工作者还应诚实地向组员提供信息,包括概念、事实和价值,协调组员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发展模式也称过程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
(一)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这包括: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预防个人社会功能的失调,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这种工作模式关注小组组员个人的社会功能性而不是有关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不是治疗过程。它强调通过发掘个人的潜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发展模式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发展模式的特点
1.发展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发展性小组的目的是通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2.发展模式中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并推动小组的发展,使小组达到自觉和自决的程度。因此这一模式的应用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如: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以及寻求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等不同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
3.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在发展模式的小组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通过宣泄等方式,推动组员在实现小组目标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
(三)实施原则
发展性模式能够运用在各种服务对象和人群中,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和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发展。发展模式的实施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二是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三是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
在现今的小组工作实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张对各种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整合,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领导角色和小组结构是随着小组的工作进程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
a宝贝洁洁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发展。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④小组具有互助性。二、小组工作的功能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 帮助其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治疗性小组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行为和价值观矫正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中。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 并承担社会责任。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 通过民主决策, 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三、小组工作的类型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来确定小组类型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 成长)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力。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 工作) 取向。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走在一起。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动能力,促进改变。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集结社会力量, 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体利益。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方面: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 要尊重组员有选择参与的权力和自由。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 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①主动包容型, 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③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 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⑤主动感情型, 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⑥被动感情型,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