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1

xiaomao7taotao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2018社会工作者考试卷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P的猪窝

已采纳

2018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答题技巧

客观题:

熟悉填答题目的过程(答题卡),所有选择题的回答都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对答题卡填写不熟悉的考生应特别注意,在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考试答题习惯,尽量使用答题卡来做练习题和全真模拟题。

“卡壳”情况的处理。由于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全部为客观题,考题覆盖的考点分布在各个章节,且每道考题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即前面的题目和后面的题目没有内在逻辑性和依赖性。因此,考生在考场遇到难题“卡壳”时,不必担心后面的题目会因为此题的回答而受影响,此时可在试卷上做个标记(注意:不是答题卡),跳过此题,先完成后面题目的回答,等回过头来再答“卡壳”的题。

细心检查很重要。考生应检查答题卡填涂的位置、姓名、准考证号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是填涂题目的顺序不可错行!

由于考分的分布为单选题60分,多选题40分,并且单选题比多选题更容易选对,所以应尽量保证单选题全对,考试时单选题正确率要达到80%以上,通过考试的几率就比较大。多选题全部选对的可能性极低,所以建议考生采取保守的答题策略,即只选自己肯定有把握的选项。因为根据阅卷评分规则,在没有选错误选项的前提下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可得分,此种策略有助于考生拿到零碎的小分,在单选得到48分以上的水平上,多选题只需再得12分,这样考过60分及格线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主观题: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则为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方案设计

寻找案例分析题出题点

回顾历年考题,结合教材知识点,以下案例分析题的出题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此类题目在历年试题中出现率最高,回答此类试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充分运用案例信息。回答问题前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案例,看完提出的问题后,再次反复阅读案例,把案例中关于服务对象需要的描述充分地摘要出来,并进行梳理做答。

②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有时题目会要求考生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做答,通常可依据的理论框架包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系统理论或生态系统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是要求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或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考生可从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需要角度,以及需要的环境支持角度归纳案例给出的信息;如果是要求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则要注意“栖息地”和“生活空间”等概念;如果要求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框架,考生应按照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划分的五个层次从案例描述中进行摘要做答。

如果没有具体的框架要求,考生就应注意案例中涉及的特定服务对象,例如,如果是儿童案例,就应该以儿童社会工作一章中关于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社会化四种需要为框架做答;如果案例涉及的服务对象是青少年,就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需要及其个体发展的九个方面;如果是老人案例,就应该以老年社会工作一章中“健康维护”等八个方面的需要为框架;如果服务对象是妇女,要特别敏感社会性别概念,除了“生命保障、生殖健康、权益和发展保障”三大需要外,要特别关注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③ 注意“问题”概念。 “问题”的概念在这里有几个含义:第一,问题是指服务对象具有的心理或行为偏差,例如青少年的偷盗行为、老年人的精神抑郁等,这些问题也可以从需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有修正行为的需要、老年人有精神治疗的需要等;第二,问题是指环境造成的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阻碍和伤害,例如,青少年的偷盗行为是因为家庭暴力致使孩子离家流浪所致,老年人精神抑郁是儿女虐待造成的;第三,教材中有的章节列出了关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内容,有的章节没有,回答时要注意参考教材的内容,例如,老年社会工作一章中就有“老年人的问题”内容,包括“疾病与医疗问题、家庭照顾问题、宜居环境问题、代际隔阂问题、社会隔离问题”。

另外,要注意关于服务对象需要的试题有变换提问的可能,例如根据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哪些基本权利被剥夺,这样的提问常见于针对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服务对象。

2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社会处境

此类题目主要参考《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第二节预估的内容,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要求考生做服务对象的社会历史报告、画出家庭结构图和社会生态系统图、分析社会网络等。回顾历年考题,曾经出过画家庭结构图的考题,其他三种方法都没有出过,笔者认为,此处有出题的可能。因此,考生要熟悉并学会运用教材中预估的四种方法,学习的技巧是,可以尝试用这四种方法对自己做出预估。

3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评价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案

此类问题给出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介入案例,要求考生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行评析。此类是比较高级的题目,回答此类问题可以从服务方案的价值理念、依据的理论、实施的程序及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层次回答。有可能试题会有具体的指引,例如要求考生从价值理念、依据理论、实施程序或运用的方法及技巧等角度回答问题的具体要求。

4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界定社会工作的四个系统

此类问题的考点内容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一章的第三节。试题会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在2013年的考试中曾经出过依据案例列出行动系统的试题。很有可能再次出现依据案例列出目标系统的试题。此类试题答案明确,易于鉴别。

5根据给出的案例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资源或积极因素

此类问题出现极可能有“优势视角”的理论框架要求。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回答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然后分别从给出的案例中归纳服务对象个人和环境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6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成因

此类问题往往有理论视角,例如,有可能给出一个青少年案例,案例中的服务对象有一些偏差行为,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请用标签理论解释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原因”。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回答该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因此,对理论的熟悉掌握十分重要。

7根据给出的案例回答关于“目标”“原则”“特点”“方法”“技巧”等问题

此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对相关的“目标”“原则”“特点”“方法”“技巧”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陈述或描述。

8根据给出的案例在界定问题及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介入策略

严格地说此类问题不属于案例分析,而是服务方案设计性质的问题,但在历年的考试中常在案例分析题中出现。回答此类问题,往往需要首先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之后可提出服务的目的与目标,最后提出介入策略。有时试题会有具体的要求,例如,“请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或“请用系统脱敏法”等针对具体服务对象特别的方法或具体的介入模式要求,那么考生就必须依据具体要求做答。如果试题没有具体要求,那么选择介入策略就可以从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角度做答。

2018社会工作者考试卷

351 评论(8)

二三子钩

2018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初级综合能力: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及功能

一、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了解]

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双向的:

一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服务;

二是积累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

二、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了解]

(一)价值导向性

(二)目标、策略的不确定性--因人因事而定

(三)介入过程的持续动态性

(四)资源运用的协调性、合作性和依赖性

(五)领导与管理者素质的综合性

三、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了解]

(一)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

政策的具体化,制定行动方案,重要的“规划”功能

(二)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

统筹和管理,配置各种资源

(三)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良好的社会政策至少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符合社会福利的价值,有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合理性)

第二,能够被贯彻落实。(可行性)

四、社会工作行政的一般程序[了解]

(一)组织分析

1.外部环境

和服务对象的关系

和其他组织的关系

与收入来源的关系

2.内部机制

法人权限和使命;

组织结构和管理风格;

评估工作和服务;

评估人事政策、实施办法和实施情况;

技术资源和系统效用。

(二)方案策划

针对具体项目和活动

评估

效率:输入与输出的比率

成效:服务对象的改善状况

(三)人力组织

是落实工作方案实现工作成效的体制准备。

人事部署

工作分工

制度制定

(四)效能发挥与资金运作

效能发挥目标在于高效服务,保障服务对象的福利。

资金运作:

经费募集

预算

会计

审计

(五)评估总结

评估主体:资金提供方、机构行政人员、服务对象、主管部门或专家

评估类型:

1.行政评估:针对组织目标、立法授权、经费来源、行政结构、人员资格、服务对象和工作适当性的研究

2.项目评估

3.方案评估

111 评论(13)

替拉米酥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社会工作者考试了吗?诚意整理“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知识点】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与观点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96 评论(15)

不让一个字注册

一般情况社区工作者考试的内容是:笔试内容包括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治、社区居委会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其他基本知识等。具体以社区招聘公告为准。

24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