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9

注册个名那么难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心声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雪梨的天空shelly

已采纳

1、坚定一个思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全民共建。首先,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健全体制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教育培训,编织起延伸到农村基层的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机制;其次,采取“盘活存量、多元吸纳、转换提升、专业引领”科学方式,发展“社工、从工、义工”三支队伍,为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均等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改革传统的政府包揽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调动民营资本和职业社工积极性,拓展社会工作的社会化职能,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四是构建“政府主导、社工服务”制度体系,为各级社工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经费保障,让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务实成效,以彰显政府职能转型后的社会机制活力。2、以社区诊断为突破口:巩固和完善社区民主管理自治机制。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社工介入行政村管理,除个案、小组方法外,社区诊断是重要突破口。首先,要结合行政村换届选举,宣传贯彻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增强村民法律意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其次,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帮助建章立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制度建设,推动社区自治管理,依法治理社会事务;其三,引导、帮助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提高村两委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区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因此,以构建“示范社区”为特征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必然成为政府关注的新农村建设大事。政府实现管理职能转移,应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做法,把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化职能,如民主管理、公共服务、乡风民俗和社区利益诉求等,交还给社会,在政府主导下,启动民营机制和专业化运作,延伸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乃至民主自治政策的实惠,才能真正体现“和谐在社会,活力在社区”的优越感。这个转变,必须有专业人才介入,通过培养“示范典型”影响带动周边。既要在纵向持续推进典型引路,又要在横向创新点面结合机制,运用点上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因地制宜、滚动式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未,全国约有20-30%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本,达到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的示范社区标准。3、国际视野、本土路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社会化新路。本土化社会工作在中国古代就不泛实例。如,孔子大同理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鲧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法、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墨子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等。可见,中国式社会理想,小康、和谐等社会工作理念,都孕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内容,这不仅是东方文化精粹,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根基。它与西方从基督教义演绎而来的“爱心救助、普世情结”,施舍弱者的“救世主”人道精神、个人责任观等,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执政为民、权为民用”,不仅是我党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宗旨,我们倡导社会工作,目的是“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是一种改良或安抚。诚然,西方国家从社会责任出发,创立的许多福利性政策,如“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理念,对我们仍然有可参考价值。但不能全盘照搬,忽视民族传统根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国际化视野,探讨本土化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社会化新路。4、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激发农民自觉参与美丽、幸福家园建设。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对政府投入期望过高,却对自身作用发挥意识颇淡”的“等、靠、要”,甚至不作为思想。党的各级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通过引导社会服务,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可起到执政党在群众中不可替代的政治核心作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如何通过引进社会服务,启迪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只有通过专业社工人才介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美好愿景,宣传示范区农民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新观念、新风尚,使“学有榜样、干有信心”,才能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心声

150 评论(10)

WHMooooooooo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安全保护作用

专业社会工作者还能起到议事协调、咨询服务和政策倡导等多元角色作用。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上,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作用。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安全保护作用,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需求评估者 系统分析问题和精准定位需求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中心,结合其生存的微观和宏观环境,社会工作者需要系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从他们的生活场域来看,主要涉及学校安全、公共安全和居家安全,当不同场域出现安全隐患时,主要因监护人员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缺乏,且儿童没有足够能力来避免权利受到侵害。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甚至造成死亡。

社会工作者能以需求评估者的角色,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对生活场域和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等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估,尤其是通过认真倾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声,从而精准定位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儿童安全教育课程、儿童心理辅导、医疗应急设备、系统能力建设等。

服务提供者 助力问题的预防和问题的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多样,涉及的力量多元。在预防工作上,需要不同场域的责任主体认真履职,加强监护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完善安全应急设施和营造安全环境,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发生安全事故时,不同场域的责任主体要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和联动机制,针对包括性侵、摔伤、烧伤、溺水等安全事故,评估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身心伤害的'程度,确保及时提供身体和心理的治疗。同时也要关注安全事故涉及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避免因自责、悲伤等造成再次悲剧的发生。

社会工作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方法,注重个体和环境的交互改善,更注重问题的预防和解决。社会工作者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监护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让监护人具备基础的安全常识和治疗方法,起到预防作用。当严重的情况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资源链接者 联动多元力量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出现贫富差距,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空心化的农村多面临着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的困境。2016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其中涉及的主体包括家庭、县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教育部门、群团组织以及社会力量。但往往因不同主体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出现责任缺位的现象。

在当地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主要充当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可以联动公益组织、专业人士为学校师生包括亲子家庭,普及安全知识,为困境儿童提供干预治疗;为邻里互助系统、同伴支持系统及相关保护系统提供能力建设支持等。以长效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增权赋能者 助力个体及其环境实现自主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涉及的责任主体多元,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便出现了突出的“责任分散效应”,谁都要负责,责任感就会分散变弱,当不同主体无力面对困难时便消极应对。要么为规避担责而矫枉过正,如学校和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现任何安全事故,限制游戏和玩耍,扼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天性的发展,社会组织为避免安全事故,不敢开展户外活动。这样下去,不仅导致安全问题得不到妥善预防和解决,甚至会滋生出新的问题。

在介入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始终发挥着赋权增能的角色作用。除了践行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利益最大化,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残疾儿童应享有得到特殊待遇、教育和照管的权利等。应该尊重儿童自主成长的潜能和意愿,助力个体及其监护人实现增权赋能,能自主争取权利,并维护合法权益。

除上所述,专业社会工作者还能起到议事协调、咨询服务和政策倡导等多元角色作用。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上,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专业社会工作者要有担当精神,在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程序认定下,充分行使自主权,及时介入到有需求的农村开展有效的服务,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陷入困境中的儿童提供有力支持!

350 评论(15)

哦、起床…

“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社工这份工作?做社工累吗?”

“嗯,其实做社工挺累的。开小组、策划活动、做个案、上门探访、写文书、外展服务、布置场地、与政府部门或媒体打交道......但我愿意,因为当初那颗助人之心没变过。”

作为一名90后,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社工人”,2012年是我的起点。

成为一名社工,与其说是偶然更不如说是自然。或许,社工之路是我命中注定的路。

回想当年读大学的时候,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想必大家听起来挺陌生的,很多人都默认为社工又像是义工,又像是护工,甚至有些嫌弃的感觉,当然这不是我自己自愿选择的专业,我是调剂的,服从分配的。当时,我真的有点抗拒这门专业,更多带着的是懵懂和好奇,而后来慢慢接触之后,我却爱上了这个专业,也因这个专业改变了我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2014年10月,我在广州一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实习,当时领着微微的500元实习补贴,要解决吃饭、住宿、交通等生活问题,真心不容易。可正因为那颗心还在,没忘记过,一直坚持地熬过去了。

2015年6月,我顺利地大学毕业了,专业对口地成为了一名一线社工。没有华丽的着装,没有成熟的服务经验,只有最质朴的理论知识。记得当时,身边有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都没有选择社工之路,说白了,大家都觉得社工工资低,发展前景渺茫,琐碎事甚多。就连当时朋友他们都不太看好我选择走社工这条路。

(图片来自网络)

而自己恰恰是属于那种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吧,一直抱着对社工憧憬的幻想,坚信:总会有那么的一天,微小身躯的我会为服务对象带来巨大的快乐,会让服务对象都记住自己的名字。告诉自己理想一定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事与愿违,两年了我还是坚持下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磕磕碰碰,让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改变,而且做得还算可以吧,从一线社工跳跃到项目主任。怎么说,做一线社工,是你快乐和成就感并存的时候;做项目主任,是你责任感爆棚,挑战你内心最低谷的时候。

社工之路,亦是狂欢之路,亦是孤独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实习期间是在家综的青少年部,每每跟着“冬菇”姐(化名,青少年领域组长)来到学校,那群学生总会乐呵呵地笑着说:“小潘姐姐来啦,我有好多话要跟你说......”毕业后,我却选择了一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担任一名一线社工。这是一个变化与调整的时期。幸好,我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刚开始的我在中心开展的第一个小组是一个长者中文学习小组,那些长者会亲切地叫我:“潘老师”。每次去到社区探访,周边的长者总会笑着跟我打招呼:“小潘,你又去上门探访啦......”那是一种温暖的传递,一种爱的感染,也许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社会工作者吧,我自己总会因此倍感骄傲。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一次小组,每一次活动,因为经验不足,很多时候自己都要加班加点,从前期策划、撰写计划书、招募组员、安排时间和场地、活动内容选择、活动物资购买、活动游戏道具准备、困难预估及解决方案、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要准备充足。虽然要花点时间和心思,也会很辛苦,但每次小组或活动你会看到长者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嘴上说出活动满意度挺好,自己那些因为不能好好地休息,要周末加班而不能陪家人的消极情绪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觉得晚上10点还在电脑面前写活动评估报告,还在中心布置场地,还在用手机编辑活动新闻稿发去微信群的辛苦也值得了。

当然,做一线社工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当你要负责一个项目,学做管理,刚开始是我感觉不适应,有点力不从心的阶段。你会感觉困难,感觉没人协助你,孤独感油然而生。这就对啦,谁说社工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有开心与激情,也有失落与孤独,有过挫折,有过跌倒,这是无可避免的。幸好,还是最初的那颗心让我度过了这个难关,让我开始找准了方向,坚持下去。这一次转变,让我成长起来并带来了思考,社工需要不断接受成长,并学会解决成长所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更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实现整个社会的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一步一脚印,献给在社工之路正处于迷茫或同感之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能继续在社工之路,怀着那颗助人初心,坚持走下去,直到永远......

8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