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9

李出于蓝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养老院院长和社会工作者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蝶澈kaixin

已采纳

中国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球,预计到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9%

2018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预计到2025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1%;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球,预计到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9%。

随着全球老龄化发展,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随之增大,2019年全球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近万亿美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养老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2018年全球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初步估计2019年全球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近万亿美元。

中国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球,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高速发展,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近6万亿元

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球,预计到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9%。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初步估计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近6万亿元。

2019年华东地区养老产业规模为万亿元,为全国区域最大养老市场

2018年我国华东地区养老产业规模为万亿元,为全国区域最大养老市场;其次为华北地区,养老产业规模为万亿元;西南地区,养老产业规模为万亿元。初步估计2019年华东地区保持区域最大养老市场地位,养老产业规模近万亿元,华北地区养老产业规模近万亿元。

2019年华东地区养老产业规模为占全国比重为25%,远高于其他区域

2018年我国华东地区养老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为25%,为全国区域最大养老市场;其次为华北地区,占全国比重为18%;西南地区占全国比重为17%。初步估计2019年华东地区养老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为26%,较2018年略有增长,华北地区养老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为18%。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养老院院长和社会工作者

345 评论(13)

鄙视投机者

觉得是因为我国现在正处于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特别的多嗯,将来会需要许多的老年院院长,所以我以我们要提前培养

120 评论(12)

爱欧尼亚荒原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意见》还提出,要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地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通过政府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足养老设施,到2022年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2020年底前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给予最急需的适老化改造。

扩展资料

“十四五”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5到10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我国将迎来一拨养老照护的浪潮。

2020年10月23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在民政部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示。李邦华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曲线相对平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准备的宝贵窗口期。

“民政部按照相关部署,于去年上半年启动了‘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的专题研究,正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论证有关规划内容。”李邦华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22年底前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

93 评论(8)

超能力小怪兽

法律分析: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近日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下称《办法》)提出,鼓励引导高素质人才到养老服务行业入职从业,按照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的标准,分三年发放入职奖励。此外,给予养老护理岗位奖励津贴。《办法》称,结合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分500元至1500元五个标准,直接将津贴发放给养老护理员本人,吸引和留住更多养老护理人才,补齐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短板。健全培训体系方面,《办法》提到,分类、分级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考试合格的按照每人1500元给予培训机构补贴。

法律依据:《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 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94 评论(12)

亲切的海沫儿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5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达到亿。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不断完善,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政策支持、服务能力、人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如何破解医养结合中的难点堵点?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 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意见》要求,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一是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例如,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二是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例如,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认为,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需求的增多。医养结合跨越了传统养老观念中只强调单一“养”的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意见》是对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加明确了发展方向、定位及具体的实施路径,为我国医养结合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认为,《意见》是在总结近些年我国快速推进的医养结合试点经验基础上,针对凸显的矛盾和未来发展趋势,以问题为导向作出的系统解答,为推动医养结合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认为,《意见》立足于我国实际,将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符合我国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家庭社区医养整体性服务建设,一方面,能够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与家人、邻里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把医疗保障纳入家庭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推动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意见》指出,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一是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例如,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为符合条件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二是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例如,支持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上门巡诊等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黄石松认为,实现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既要扩大社会力量办医,充分调动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发挥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增量资源供给;也要给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松绑,充分调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盘活医养结合存量资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研究部研究员郝晓宁提出,家庭医生是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家庭病床、开展居家医疗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意见》提出,在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各地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上,基于老年人差异化健康需求,设计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进一步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提升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获得感。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医疗支持,满足入住机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根据入住老年人总体情况及健康状况,可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等服务。 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引才育才 《意见》指出,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例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方式收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可用于建设医养结合项目;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认为,《意见》突出了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3个亮点,完善医养结合多维度支持体系,加强医养结合服务连续性,确保医养结合服务可持续性。《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医养结合体系所包含的服务对象、服务供应主体与供应场域,为我国构建连续性“医—养—护”服务框架奠定了基础,以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变化的医疗与长期照护需求。从本质上讲,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在照护缺口期内较为脆弱,“医—养—护”连续性服务体系填补了老年群体医疗与长期照护之间的缺口。 《意见》提出,多渠道引才育才,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例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将老年医学、护理、康复、全科等医学人才以及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等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纳入相关培训项目;根据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情况,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 郝晓宁认为,《意见》在强化家庭医生等医养结合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一揽子措施,以创造更好的支持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如明确提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分配时,对完成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给予倾斜。各地应结合工作实际,鼓励积极挖掘退休医务人员、二级三级医院医师等各类医务人员,充实家庭医生队伍,并通过对家庭医生进行老年医学科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加强家庭医生能力建设。

20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