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yYin0816
何为渡人?何为渡己?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我所了解的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助己。我常常思考究竟是先助人还是先助己?就如同佛曰:“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同理,是先助己后助人吗? 一起了解一下“渡人”与“渡己”。“渡人”如何解释?意思是帮助别人,引导别人,成就别人;“渡己”,是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理性思考等。在渡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有思考,就必定渡己。但是,渡己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因为渡人吗?是否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渡人了,方能渡己?亦或是相辅相成? 《摆渡人》里说:“彼岸烟波流转,可有人寻我。对岸繁华三千,可有人渡我。”你是否渴望他人渡你?每当你失落、伤心、绝望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有人渡你?如何才能找到渡你的人?亦或是成为渡他人的人?正是我思考的问题。如何做到助人和助己? 有人说世上有五种人。 第一等人:能渡人,又能渡己 第二等人:能渡己,不能渡人 第三等人:能渡人,无法渡己 第四等人:无法渡己,也无法渡人 第五等人:无法渡己,也无人渡己 我当然希望成为第一等人。那如何做到呢? 以下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里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论语》有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里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里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韩非子》有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史记》曰:“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醒世恒言》有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道理千千万,不能一一穷尽。我所理解的是渡己渡人皆需要,无先后之分,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 助人和助己亦是如此。 今天,我在思考究竟为什么要去“拯救”他人? 生和死,这不是他的权利吗?难道人都不是有生的自由?也应有死的自由? 所谓的助人?所谓的助己?所谓的渡人?所谓的渡己?是否有扰乱生命的规律呢? 反过来想,难道去打破规律这不就是意义所在吗?
猪猪的面团
时间一直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
这是《摆渡人》里面最吸引我的一句话。
在时间之路上,我们没有摆渡人,没有人告诉那条路是对的,最终能摆渡自己的,只有自己。
第一次读《摆渡人》,觉得这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年轻女孩迪伦因为车祸去世,在荒原里遇到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崔斯坦的引导下,他们穿越荒原,最后爱上彼此。
荒原是没有回头路的,一旦回头,九死一生,迪伦穿过荒原之后,本来可以在那里等着和家人团聚,可是为了崔斯坦,她不顾生命安全,选择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
到了荒原,她找到了崔斯坦,可是崔斯坦作为摆渡人,他的任务就是引领一个又一个的灵魂穿过荒原,他不能离开,那是他的命。
为了迪伦,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和迪伦一起回到现实世界。
最后,他们成功了。
《牡丹亭》里,汤显祖说: 情之至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者不可以死,死者不可以生,皆非情之至也。
《摆渡人》中,迪伦成功活过来了,崔斯坦也成功到了现实世界。
“如果我真的存在,那是因为你需要我。”情之至者,无非如此。
(《摆渡人》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
生活从来就不只是爱情,如果一个人从《摆渡人》里面,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那么他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没有看到过生活的诸多方面。
第二次看《摆渡人》时,进入 社会 工作五年了,酸甜苦辣都经历了一遍,更多的时候,往往身不由己,这时候看《不摆渡人》, 真真切切感觉到,愚者祈人摆渡,智者摆渡别人。
面对生活,我们不是行在荒原的迪伦,更加做不了别人的摆渡人崔斯坦。当然,更不幸的是,我们连崔斯坦都遇不见。
崔斯坦摆渡的灵魂,有的好,有的坏,有的是可怜人,有的是纳粹士兵,究竟摆渡了多少灵魂,连他自己估计都数不清了。
每一个灵魂摆渡结束,他只有一分钟的空档时间,这个时候,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接引的灵魂,成功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人世间的人,都喜欢对别人进行道德判断,然后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对待别人,但崔斯坦不是这样,他说:
崔斯坦如果带着道德判断,那样他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会带着偏见,一旦偏见产生,对于讨厌的人,他会不会故意将他们带进恶魔的口中?
在人生这条路上,道德绑架、观念绑架、 情感 绑架,很多时候,才是困住我们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
这句话说明了生活的某种真相,我们跑是在追赶什么?我们是想渡过苦海,可惜无人摆渡。
《摆渡人》的封面上有一句话: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摆渡人?
命运是孤独的,但人生是喧嚣的,身边来来往往很多人,有人欲拉你同行,有人必离你而去,生活是什么样子?
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一片宁静喜乐的家园,还是一片苦辣酸甜的点心?
迪伦走在荒原上,她不知道那是一片什么鬼地方,什么也没有,没人一个人家,没有电话,没有警察······
她问崔斯坦,每个人是不是都要经过荒原?
崔斯坦告诉她,这只是她一个人的,这是她内心世界所化成的,其他人来,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内心有什么,就会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
这是《摆渡人》告诉我们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魔丸哪吒在人世间很不受欢迎,他会喷火,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大人们说他是妖怪,三岁的时候,他就要被天雷劈死,这似乎就是他的命。
可是哪吒最后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奋起反抗,他最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他告诉龙珠太子说: 你是谁,你说了才算。
如果迪伦认命,就不会有和崔斯坦的再次相聚,如果崔斯坦认命,就不会两个人一起回到现实世界。
有次和别人聊天,她说:你能让我相信这世界是值得来的吗?你能让我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吗?
于我而言,生活是饿了可以吃,渴了可以饮,困了就睡,开心了就大笑,不开心了就哭,这样就很好,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说实话啊,我从来不觉得,我能帮一个人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也不能让一个人相信人间值得,除非他自己相信。
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生活美好、人间值得,那么其他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
王志文左小青主演的电视剧《天道》(由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里,丁元英说: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什么都要靠,靠天、靠地、靠父母、靠朋友。
有时候遇到事情,难免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时候遇到困难自己跨不过去了,自然希望有人能把自己拖过去,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有一个摆渡人。
可是丁元英说: 一旦要靠,便没救了。
同样的,《摆渡人》是讲摆渡别人的故事,但同时也是讲摆渡自己的故事。
迪伦最初是被摆渡的对象,可是当她爱上崔斯坦后,她成了自己的摆渡人,她没有因为恐惧而放弃,没有因为危险而退缩。
如果她没有摆渡自己,她不会收获爱情。
崔斯坦在遇到迪伦前,存在的意义就是摆渡别人,可是因为迪伦,他开始摆渡自己,他没有在未知面前退缩。
如果他没有摆渡自己,他也不会收获爱情,只会留下永远的思念和遗憾。
人这一辈子,关键的时候,终究只有靠自己的争取。
同样还是在《天道》里,贫困县里的贫困村王庙村里的冯世杰、刘冰、叶晓明三人希望能让丁元英帮忙想个法子,让王庙村的人摆脱贫困的生活。
芮小丹也希望丁元英能给她写个神话:帮助王庙村脱贫致富。
丁元英答应了,在王庙村成立了音箱制造公司,冯世杰、叶晓明和刘冰等几人都是股东。
可是公司发展途中,遭到一定的困难,他们纷纷退股。
退股后,音箱公司大大增值,可是他们却无缘分一杯羹了。
这里,就很好的说明了丁元英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说法,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流行而成为普通大众追求的品种。
丁元英写了神话,但叶晓明和冯世杰等人却因为自己的原因,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去。
他们要的,是别人帮他们赚钱,帮他们摆脱困境,可是却不知道,如果自己无法摆渡自己,那么他人也爱莫能助。
其实有时候是很同情他们的,因为自己摆渡自己,是很困难的。
冯世杰等人摆脱不了“弱势文化”的 束缚,所以是“烂泥扶不上墙”。
我们也很难摆脱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偏见,因此,自渡无比艰难。让一个爱财的人放弃钱财是困难的,让贪生怕死的人变得勇敢也是困难的。
让狗改了吃屎,除非是你给他更多更好的东西吃。
马丁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强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过去了,这就是你的成人礼,过不去求饶了,这就是你的无底洞。”
我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摆渡人,但智者能自渡,然后摆渡别人,愚者却只能等着别人来渡。
命运艰难,人生不易,唯有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才能真正踏实。
生活美好,人间值得,愿你如智者自渡。
文|不有趣灵魂
cynthia20056
摆渡人,指帮助社会、替人解忧的一类人。就是在渡口码头用船为人家提供交通服务的人。
在电影《摆渡人》中,摆渡人是城市里的超级英雄,摆渡就是把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救赎别人只为了摆渡自己,可以摆脱心灵上的枷锁,不再为心灵的种种所困,获得内心世界的升华,这才是摆渡人的真正意义所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克莱儿·麦克福尔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读者们都以为迪伦这个形象出自她的学生,克莱儿却说更多是来自自己,尤其那片荒原就是她自己的荒原。同时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表示,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她对“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和希腊神话中的冥府渡船人故事的结合。
希腊神话中,卡戎(Charon)是冥王哈得斯的船夫,他不仅是在冥河上摆渡,还肩负着分辨来到冥河岸边的是死者的亡灵还是不应进入地府的活人的任务。小说中,崔斯坦也延续了这种分辨的能力,虽然都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摆渡人的工作,但在他心里也有对他护送的灵魂是否纯洁的判断。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