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51

我的猫叫毛毛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残疾人康复类型社会工作者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v爱火锅

已采纳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残疾预防

1、致残的风险因素包括: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先天性发育缺陷、意外事故、慢性病和老年病、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残疾。2、主要预防措施: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2)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预防残障。

二、康复

1、康复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及病人家属、社区康复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经济的康复措施。(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向社区康复对象提供在家庭进行的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2、康复类型

(1)医疗康复

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物理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中医治疗等。在医疗康复方面,社会工作者通常会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专业的人员组成小组,协同工作,同时也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开展康复辅导。

(2)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残疾人进行的'普通教育,包括从初级到中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指对盲、聋、哑、精神或智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有需要的残疾人进行的特殊教育。

(3)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的四个步骤: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4)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指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

2、残疾人的问题不是其自身的问题

3、工作重点应采用社会因素视角

4、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5、相信残疾人有自身的幸福感

6、确信残疾人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2、小组工作方法

3、社区工作方法

残疾人康复类型社会工作者

305 评论(10)

聰軎膥賳过

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的开展涉及多个部门,也涉及各类人群。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必然涉及到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和通用过程模式等。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1.社区康复模式

(1)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

①社区建设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

②社区中有配置较为合理的资源。

③在社区中残疾人可以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

④在社区中可因地制宜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

(2)社区康复的原则。

①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②成本低、覆盖广的原则。

③因地制宜的原则。

④因陋就简的原则。

⑤因势利导的原则。

⑥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3)社区康复的内容。

①开展残疾的预防。

②开展康复评定。

③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2.社会康复模式

(1)社会康复的内容。

①协助康复医师正确地诊断、有效地医治。

②要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

③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

④要与有关机构协调,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

⑤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2)社会康复的措施。

①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②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

③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

④消除家庭中、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障碍。

⑤大力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

⑥组织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参加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

⑦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

⑧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3.职业康复模式

职业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环节,其流程为: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

4.教育康复模式

教育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机构中和城乡社区的各类残疾人,也称为特殊教育。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特殊教育方法时,应从以下几方面介入:

(1)对残疾人。有选择性地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2)对残疾儿童父母、亲属。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矫正不当行为和进行心理疏导。

(3)对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促使他们掌握有关知识,并使其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30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