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缭乱1990
名人的劳动事迹50到100字
名人的劳动事迹50到100字,老舍先生曾说过:“劳动最有滋味”,所以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行动,每天每个人都在劳动。以下分享名人的劳动事迹50到100字。
1、毛泽东学打草鞋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国民(min)党反动派的封锁,井冈山生活十分困难。面对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
一天,毛泽东看见半山坡的一间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发老汉。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笑着说:“老人家,我拜你为师来啦!”毛泽东坐在一旁仔细地向老人学习打草鞋,每个步骤、每个动作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打好了。毛泽东学会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给战士们,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
少不勤劳,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秋天,国民(min)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积极响应,他和战士们一样,脚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岭去挑粮。
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怎么办呢?有一回,一位小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好。
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队伍中。战士们又藏了朱德的扁担,朱德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刻了“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见朱德态度这样坚决,也就不好意思在藏了。
从此,“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歌谣和“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在井冈山传开了。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白求恩制造“卢沟桥”
1938年1月,白求恩来到中国,就马上赶往抗日前线的战地医院。当时,战斗激烈,条件艰苦,前线医院缺乏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动手干!“,白求恩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地的军民都被动员起来。大家忙着粉刷病房,制作简易床和工作服。
夜深人静,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反复思考着:医疗队大量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要由牲口驮运。怎样才能使药瓶子不会撞碎或者打翻呢?他为此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画出了草图,何工人民一起制作。
白求恩笑着说:“一个战地医生,应该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收益,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进医疗设备。”很快,一种特制的简易药架子制成了,因为形状像一座桥,白求恩诙谐地称它为“卢沟桥”。
只有嗅到劳动药味的满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乐趣。
4、巴甫洛夫植树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的创始人,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小就非常热爱劳动。
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费了很大的劲才挖了一个坑,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指着园子里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一下雨,这里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淹死吗?”
弟弟听了爸爸的话,小嘴一噘,不高兴的走了。而巴甫洛夫并不灰心,跟着爸爸在高地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接起来。”——巴普洛夫
爱劳动的小故事篇一
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的村头,有一棵两人合抱,高达三十米的白杨树,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将军杨”。
提起“将军杨”,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1940年4月,驻在武乡东部山区的八路军总部为建设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
那天,阳光明媚,风和日暖,当地的老乡和战士们展开了植树比赛,看谁种树多,成活多。大家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
这时,有一队八路军战士,扛着铁锨和头朝河湾走来,走在头里的是三位老八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他们穿着和战士一样的灰粗布军服,袖口、衣边和膝盖已经打上了补丁。
大家高兴地向他们打招呼,儿童团员欢呼着把他们围了起来。
三位老八路和大家一起动手,在河边种下了一片白杨。
朱德挑了一棵笔直的杨树苗,对一位战士说:“小伙子,给咱选一块地方,栽上这棵小树,好不好?”
“好啊!”小战士指指一片空地说:“朱总,就在这儿栽吧!”
朱德立刻挥起头刨起坑来。小战士见朱德使用头十分顺手,动作很熟练,挖的树坑大小深浅恰当,不禁连声说道:“想不到,朱总种树还真有两下子!”
这时,朱德已经把树苗插进坑里,他又堆上土,用头捣结实。
左权从河里提来满满一桶清水,给小树苗轻轻地浇上水。
彭德怀带着几个战士到山坡上割来了带刺的树枝,给小树苗做了一道精致的小篱笆。
树种好了,有人提议给小树起个名,于是,“将军杨”这个名字便诞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将军杨茁壮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每当人们看到这棵将军杨,便想起三位老八路种树的故事。
爱劳动的小故事篇二
贺龙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党和人民立下大功。解放以后,他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虽然地位高了,但他仍然以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出现在老百姓中间。他那平易近人、热爱劳动的形象,龙潭湖养鱼场的职工们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196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渔场的职工们正忙着干活。突然,有人过来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同志们好!”大家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头戴草帽、手提钓鱼竿的干部模样的老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的脸上还带着微笑。职工中马上有人认出他就是贺龙,禁不住高兴地大叫:“啊,是贺老总来了!”工人们立刻把贺龙围在了中间。
原来,贺龙当时担任国务院副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他的办公室离龙潭湖很近,所以常常在下班后来到渔场旁的河里钓鱼。这一天,因见大家正在劳动,就走上前来与大家打招呼。
贺龙认真询问渔场所属水面有多大,养了多少鱼,湖里的水质怎样,等等。工人们都一一告诉了他。
这时,湖边又来了一些工人,他们为了增加水的肥力,运来了一桶桶稀粪,正准备往水里倒。
贺龙马上迎了上去,大声说道:“我来!我来!”
工人们连忙拦住贺龙,“老总,您是来休息的,这粪水又脏又臭,您可别动手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贺龙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他爽朗地说道:“我不在乎,没有粪水臭,哪有鱼米香呀?”说着,一挽袖子,接过工人手中的粪桶,“咕咚”一声将粪水倒入湖里。他一桶接一桶,一口气倒了四大桶。
工人们看着贺龙花白的鬓发和利索的动作,都非常感动。
“这就是元帅的风采,这就是元帅的.劳动本色!”工人们起初的那股拘束劲儿早就消散得一干二净,都跟着贺龙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劳动节的励志故事
5月1日, 我和妈妈与我妈的学生--一家三口一起去双港的松里一起去摘桑椹。
我们上了车, 从临海出发,一路看着临海的山山水水, 最终来到松里。我们在那天废弃的果园前停下来, 一人一个篮子就开采了。
我们先字啊果园外围采摘。我们没有先去摘桑椹, 而是蹲在地上踩起来小小的野草莓, 野草莓长的像一口碗,“碗身”较大,“碗口”较小,由于这里是一片废弃的果园, 没人来喷洒农药,所以一摘下来即可食用,所以我们没有采摘完后先放进篮子里,带回家洗了再食用, 而是摘完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塞到了嘴里吃了。
三个大人越来越旺深处走, 我和--也就跟了过去。现在开始, 我们终于开始采桑椹了。但是,也因为这里是一片废弃的果园,枝桠上起没人修建, 所以有些树长得就很高。尤其,有些又大又紫的也就在高的地方,我们根部够不到。唉,真是可惜啊, 可惜这些好的桑椹我们都采不着。唉,不禁嘴馋, 还眼馋啊!
大家伙们逐渐往果园腹地走去, 我和--两个小女孩受不了这么热的天气,便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坐着, 吃着那些自己的劳动成果,还不时聊聊天, 说说班里的一些琐事,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的事,以及自己在钢琴上的一些开心事和烦心事。
此时此刻,仿佛是这样的一个画面:在一片废弃的、郁郁葱葱的一个果园里,在一个大树的树荫地下, 有两个小女生正在洽谈,头顶上是太阳照射出的阳光, 太和和白色的悠闲的云朵挂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幅好美的画面啊!这就是农村, 农村的风光景象!
精疲力尽地我们回到车上看着一蓝桑椹,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自己的!此时此刻,我心里仿佛隐隐约约的感觉到, 有一种当农民的感觉, 经过一天劳作,虽然很累,但是,却可以看到自己辛苦培育出来的许多粮食,这一切,就都值了!
轻舞飞扬庆庆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大筷子93
1、贺明芳
贺明芳,女,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现为重庆市涪陵团区委挂职干部。
2008年9月,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贺明芳,来到了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水源村。她探索建立乡村市民学校,开展“情暖童心”关爱行动,组织留守儿童常态化开展“周末课堂”;
联系长江师范学院、国际学联、川渝学联等国内外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寒暑假支教活动;在她的组织和带动下,共有5300余人次参与市民学校系列活动,32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380余人次获得爱心捐赠;
她本人长期资助贫困儿童4名,目前已有1名资助了9年的学生即将大学毕业,用心用情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2013年11月,从水源村村长岗位转岗到了建峰社区任党委书记的贺明芳,继续践行着青春志愿服务行动。
她除了组织社区里的职工子女常态化开展周末课堂外,她还多方筹措募集资金10万余元,为社区里的3000多名老人解决老年人活动阵地缺失和志愿服务活动平台的问题;
牵头组织以社区干部、企业职工为核心骨干志愿者,高校学生、社会爱心人士为流动志愿者的模式,组建了“情暖夕阳”爱心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各类孝老爱亲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4500余人次,动员组织志愿者人数达460余人次。
2016年9月,作为基层一线优秀青年代表被选拔到涪陵团区委作挂职副书记的贺明芳,带动组织机关、企业、社会青年志愿者助力脱贫攻坚,常态化开展助农春耕秋收、医疗义诊、实用技术培训、政策入户等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对接多个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七彩公益课堂20个;整合多方资源,落实资金20万余元,引进“壹基金温暖包”“爱心老年机”等6个公益项目在贫困村落地;
组织青年文明号、青联委员、公益小天使参与脱贫接力志愿服务行动,与80余户建卡贫困家庭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
她本人先后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第六届重庆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2、杨波
杨波,男,汉族,民进会员,1978年出生,现为湖南省湘潭市莲城志愿者协会会长,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
杨波从2000年开始参与无偿献血,从此走上志愿者之路,19年来累计献血10000毫升,2013年成为湘潭市第一位荣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的获得者。
2010年,杨波开始组建湘潭市莲城志愿者协会。9年来,他走遍了湘潭的8个县市区,从最开始的扶贫帮困发展到敬老,助残,助学,关爱青少年及大型公益性活动;
协会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名志愿者,形成了以敬老,助残,助学,青少,宣传,文艺和后勤七大部门的框架,活动范围覆盖湘潭全境及湘西、贵州、云南等偏远贫困地区。
协会先后打造“大手拉小手”“环保与公益同行”“雷锋号夏令营”“快乐周末”“快乐同行”“爱心书屋”等多个公益品牌项目,其中资助贫困学生近927人次,累计发放助学金73万余元,服务社区49场次,参与赈灾筹款捐物价值达60余万。
他为湘潭周边偏远学校筹集各类课外书籍、文体用品,建立“爱心书屋”15个,共捐献书籍12000余册,文体用品5000余件。在团市委和团区委的支持下,他带领志愿者打造了湘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雷锋号工作站”和“莲城步行街志愿服务驿站”两大公益阵地。
2018年,杨波正式放弃了坚持十年的工作和高薪,成为一名全职志愿者,全心全意服务弱势群体。在他的带领下,湘潭市莲城志愿者协会在2018年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3场次,参与志愿者2642人次,志愿服务工时11217小时,资助学生170人次,发放助学金134400元,文艺演出21场次。
他本人先后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第十六届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3、王孜慧
王孜慧,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现任山东省济南站孜慧客服中心客运值班站长。
自2002年成为济铁青年志愿者以来,王孜慧积极服务重点旅客,建立志愿者队伍,培养志愿服务骨干。
2015年初,在王孜慧的提议下,“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在济南站上线,她个人更是主动与济南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联系对接,注册成为一名“瓷娃娃”爱心志愿者,免费为瓷娃娃家庭购买返程票,并亲自送到他们手中。
2016年1月,远在2400多公里之外的藏族瓷娃娃夏仓更群一家人在“孜慧客服中心”的帮助下,顺利抵达济南接受治疗。4年来,王孜慧已在春运期间志愿服务200多名“瓷娃娃”。
作为济南站重点旅客志愿者服务队的核心成员,她带领团队搭建了“团属管辖+站点专职+志愿者轮岗制+队伍进驻”的四维工作格局;
与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常态化志愿服务和专项志愿活动相结合,在小长假、黄金周、春暑运期间开展咨询引导、爱心助残、携老扶幼、医疗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旅客出行提供了便利。
她还将自学的哑语、旅客心理学、应急救护等内容纳入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有效提高了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水平。截止今年4月份,该服务队拥有注册志愿者687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9000小时。
王孜慧的带领下,济南站重点旅客志愿者服务队荣获“中国百个青年志愿者集体”等荣誉,她本人则先后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第20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4、罗良吉
罗良吉,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出生,贺州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队发起人、负责人,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八步街道干部。
罗良吉从大学时代开始便坚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校期间,他参与组建了学院志愿者协会和爱心蚂蚁国际志愿服务队全国高校站,坚持关注特殊群体——脑瘫儿童,为他们筹集了万元康复善款;
他坚持将爱心正能量辐射社会最基层,参与组建万力社区爱心家教服务队,为六岁白血病儿童黄世炜筹办爱心慈善晚会,当天筹集善款近5万元,掀起了当时的90后志愿新风尚;
坚持关注乡村教育,累计参加500个小时的山区支教,牵线帮扶12名贫困学生,把100名山区儿童带出大山感受城市教育;
坚持将志愿公益和服务广西发展紧密结合,连续三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参与广西电视台志愿宣传,接受《中华儿女》杂志专访。
引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期间把公益正能量带回家乡,是罗良吉的一个梦想。他积极组建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竖起了返乡志愿服务旗帜,为八步区、昭平县等地区受灾儿童送去价值数万元的救灾物资;
坚持“志愿+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成功牵线广西电视台节目首次来到八步区,协助拍摄引进产业扶贫帮扶54万元;坚持扶贫先扶智、扶志,组建脱贫攻坚爱心家教志愿服务队,结对贫困户6户10名儿童;
持续关心山区儿童,累计为贺州山区学校送去近30万元物资,为60多名学生送去爱心助学款50多万元,联合返乡大学生、助学公益团队策划开展近百场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活动,累计帮扶超过5000人次。
回到家乡后,他致力于帮助本土公益团队走上专业化、规范化道路。他参与创办本土公益沙龙,参与助推贺州公益联盟成立,协助策划本土公益团队大型捐助活动2期,协助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社工机构等走进贺州开展活动,协助团市委搭建起公益团队学习交流的平台。
他本人先后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9年广西“百年五四·榜样青年”等荣誉称号。
5、姜小超
姜小超,安徽阜阳太和县赵庙镇姜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他是一个乞丐,也是一名义工。虽然读书很少,但是个人思想觉悟很高。座右铭:乞讨是我的生存之路,助人是我的精神支柱。
6岁的时候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失去行走能力;9岁的时候,父亲在河南焦作煤矿意外事故中不幸丧生;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拉扯他兄弟三人,后来因生活压力较大,母亲改嫁同村;
13岁时,开始外出乞讨,靠乞讨维持生计,一向乐善好施的他已经在公益之路上走过了精彩的20个多个春秋。
他是游走江湖的独行侠,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地,极力播散爱心种子。是一位热爱公益事业的忠实志愿者。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