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2

小兔子lucky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老年社会工作者活动理论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鱼爱嘟嘟1206

已采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的巨大变化,给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农村“五保老人”作为老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养老问题的解决困难更多。据2006年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农村“五保老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较大满足,但其精神需求则开始凸显,且现状引发关注,在老年人群体中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在物质需求得以保障的基础上,精神需求保障的尊重与满足将直接关系到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抗逆力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贵州省民政厅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三区”计划项目*道真组开展的社会工作实务,以L敬老院为例,关注L敬老院“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笔者通过前期的问题、需求摸底发现,L敬老院“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亲情获得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并对其需求产生进行原因分析,方便后期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的开展与目标达成。具体的实施操作办法是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遵循助人自助、案主自觉的原则,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并结合L敬老院及“五保老人”的实际情况,为“五保老人”提供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从而打破、改变他们原来枯燥、乏味的生活模式,让他们习得新的技能、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提升他们的抗逆力,满足其亲情获得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达到丰富L敬老院“五保老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老年社会工作者活动理论

316 评论(10)

十十十月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今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补救性和预防性的功能上,而且也越来越表现在诸如挖掘老人的潜能、协助老人体现晚年人生价值、倡导老人互助等发展性的功能。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有关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4、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94 评论(9)

快到腕里来

社会工作老年实务知识讲解

老年社会工作就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那么,下文是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老年实务知识讲解,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例题引导:

老年社会工作里的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是指( )。

A.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B.精神问题的解决

C.健康服务

D.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

E.被虐待与被疏于照顾的处理

答案:C D。 本题考查的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因此答案为C、D。

考点详解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1)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

健康促进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与治疗、康复、预防疾病有关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推广活动、处理酗酒和滥用药物问题、协助进行压力管理、锻炼身体方案、设计防范老年人在家中的受伤的措施、提供精神健康服务、推广预防性服务、提供跟年龄有关的疾病的信息、提供有关社会服务和后续性健康服务的咨询等。

(2)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

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健康照顾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送餐、家庭病床、家务、探访、电话慰问等个人协助服务;出行和行动服务,包括提供手杖、轮椅和住所改造等辅助手段的提供;紧急呼叫系统安装等技术支持;信息咨询、转介、代际互助、日托、营养配餐、房屋修缮、照顾者的休息安排、入住老人院舍等服务。

2.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年人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年人的认知,帮助老年人适应他无法改变的情形。

做这方面的工作要注意老年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老年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抵触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因而,帮助老年人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情感状态也是介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处理精神问题

珍惜当下;找到往事的意义;直面自己的局限;接受生活中的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1)正式支持。

正式支持体系主要是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组织机构构成。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颐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社区老年中心等。

主要支持内容: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年人权益保障。

(2)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

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通常分成3类:第一类是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支持。第二类是亲属(兄弟姐妹及远亲、姻亲等)对老年人的支持。第三类是非亲属(邻居、朋友、同事、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等)对老年人的支持。

主要支持内容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3)用家庭思维建立家庭支持。

家庭体系工作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帮助家庭“解除羁绊”;二是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三是帮助老人及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顺序;四是为老人制订行动方案。

(4)促进老人的社会融合。

促进社会接触,设计活动方案,开展社区活动项目,促进融合。

5.处理老年特殊问题

(1)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措施: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提供救助性服务、发展支持性服务、改变和调整环境。

(2)丧亲问题

措施:提供情感支持、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提供相关资讯、作丧亲辅导。

(3)临终关怀

措施:减轻疼痛和症状、协助老人及其家人解决医疗费用方面的问题、提供丧亲后续服务。

(4)自杀

自杀评估。要掌握分析,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

干预措施。设定一个短时间能够实现的目标,可能帮助老人缓解感受到的压力。主要干预措施包括清除眼前危险、做安全约定、重新确认承诺、缅怀往事治疗、动员外部环境资源等手段。

考点分析老年人社会工作主要是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相关考点在往年试题中所占分值一般。考生应注意从年龄、老年期划分标准、身一心一社老化等三个角度全面掌握老年人需要和问题,特别关注老年社会工作注意事项,理解老年人需要评估、身体健康等方面服务、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处理精神问题、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处理老年特殊问题等内容。加强对老年人问题和需要评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照顾、机构照顾等基本方法的透彻认识。

本章历年出题情况如下:2009年,单选4题、多选2题;2010年,单选5题、多选1题;2011年,单选5题、多选1题;2012年,单选3题;2013年,单选3题、多选1题;2014年,单选3题、多选2题;2015年,单选5题、多选2题。

每日一练(初级 多选)抑郁症如不能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尝试自杀以求解脱因( )带给自己的痛苦。

A.长期的疾病

B.长期悲哀

C.远离社会

D.感到无目标

E.感到毫无价值

(中级 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11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