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糖糖
“打工人”话语的流行引起了社会和各个领域的学者的关注。在澎湃新闻()的专题圆桌讨论里,精彩地梳理了打工人的历史谱系,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了“打工人”语录和当今时代的关系。但是“打工”不只是在经济政治层面上产生影响,它带来的精神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的打工人总是会感觉到睡眠不足、疲惫不堪、情绪抑郁、找不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和哲学的角度切入去理解劳动和消费的概念。第一部分里面我们将会讨论剥削是怎么在意义层面上起作用的,关于工作的意识形态如何成为一种作用于“言说的存在”层面上的剥削,这种意识形态叙事的崩坏又是如何影响主体的。第二部分我们从生产转入消费领域,通过引入弗洛伊德的“现实神经症”理论,讨论新自由主义的劳动环境如何与消费主义共谋,这解释了为什么当代的打工人为什么总是会感觉到焦虑、抑郁和疲惫。最后一部分我们将会简短讨论“时间”的问题,时间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时间不仅仅是社会意义上的时间,还是一种主体意义上的停滞的时间,这种时间对于从数值化的劳动-消费的怪圈中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1意义的剥削:“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老板的”在“打工人”、“尾款人”流行之前,“工具人”这一词已经在网络中流行。“工具人”一开始时多用于网络游戏,多指只需要完成有利于过关的某种特定功能就可以退场的角色,这个词很快就超出了网络游戏而被用在生活中,当人们被朋友/老板委托完成某件事,但这件事只是他们计划中的一环,自己只是被当作他们的工具来使用的时候,就会用“工具人”来自嘲。“打工人”和“工具人”的流行显然有着一脉相承的语境,前者的矛盾更加明确地指向职场劳动环境,尤其是劳动者受剥削的问题。关于剥削和剩余价值的理论的科普不计其数,但是我们不妨先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人被当作“工具人”的时候是剥削,但当一个真正的工具(机器)被当作机器的时候,这就不是剥削了。工人和机器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根据马克思的经典理论,机器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只会转移价值,而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假设一年花100块去购买并维护机器,生产过程中这部分价值只转移到产品去,这过程本身不创造价值。但是如果一年花100块去请工人,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不是把这100块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通过劳动形成超过100块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但是什么劳动才能称为“人的劳动”而不是机器的运作?机器喝油就运转,而人光是喝牛奶——拥有一个生物学上健全的身体是不足以去工作的。人要“运转”起来,除了要有体力还有所谓的“精力”。按照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观点,所谓的精力不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实体(尽管一些心理学家还这样认为),而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隐喻,只有隐喻能够产生意义的效应(signification),这种隐喻本质上是妄想性的。比如当一个人去投身工作的时候,他需要构建出工作的意义——为了成就感、为了家庭、为了融入社会或和大家一样等等,企业会制造“企业文化”,甚至整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创造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将工作道德化甚至神话化——这一切都是生产出让人可以的运转起来隐喻。而支撑这些隐喻的生产的最终神话就是死亡——“不劳动的人就会饿死”。这把我们带回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那里——当两个自我意识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在这场斗争中畏惧死亡的人成为了奴隶,奴隶负责劳动,而劳动的成果由主人享用,这是剥削理论的雏形。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中的剥削是一种意义的剥削,那些关于工作意义的隐喻,最终都被用于服务于主人的享乐。而主人和奴隶之间也不存在黑格尔所说的“斗争”,主人也不只是老板或资本家,而是不断自我增值的资本本身。意识形态构筑了我们在世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需要反思就可以获得能量轻易投入工作。但是,在刚刚过世的人类学家大卫·伯雷格所说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1】越来越泛滥,恶性竞争的“内卷”越发严重的今天,这种谎言越来越难维持。曾经具有辉煌意识形态色彩的“工人阶级”一词现在变成了具有浓厚反讽色彩的“打工人”,“生计”(“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成为了打工人们最终的妄想性隐喻,但这无疑是脆弱和消极的。一些年轻人并没有充分的热情走进工作,他们或许没有想清楚太多关于剥削的理论,但也会直觉地觉得“那是不对的”,这种朴素的直觉指向了劳动的异化和剥削。但是,一些人虽然不相信工作的“宏大叙事”,但看到工作就可以赚钱买东西,过上更优质的生活,而这个看起来更“实际”的意义也在“打工人”的段子里被解构。2消耗与消费【2】:“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是多打几份工可以让你没时间花钱”在传统的分析里,消费是对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消费,工资可以让人生存、发展、休闲、娱乐。消费被看作再生产中的一环,工人通过用工资购买他需要和欲望的东西,这就构成了工作的动力,也就是工作必须的隐喻性能量。从生产工作中消耗的能量,能够在消费活动中得到补偿,它构成了中产阶级普遍的意识形态,但是为什么它不总是有效呢?我们首先在语言上就看到了一个矛盾,在工作的时候人们“耗费”了精力,而在“消费”里获得了补充,前者耗费的是精力,后者耗费的是金钱,为什么同样是耗费的活动里,前者会减少精力,而后者会增加精力呢?这让我们不得不认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耗费”。现在我们可以从生产的领域转入消耗的领域。思想家巴塔耶提出了一种立足于消耗而非生产的一般经济学,在他看来生命本身就是过剩的能量,它追求的不是像黑格尔-马克思所说的在异化中无限膨胀增值,而是在色情、死亡和艺术中将自身耗费殆尽。但当人们工作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精神却可能丝毫得不到巴塔耶意义上的耗费,在劳动中得不到像色情和艺术一般的快感。劳动的问题不只是生产的意义被剥削,不只是“努力打工,就会让老板过上想要的生活”的问题,还在于在劳动中不能消耗生命的能量。在某种意义上弗洛伊德和巴塔耶的观点是一致的。所有的活动在身体上造成一定程度的疲劳,但是在精神上的效应是不同的。弗洛伊德称精神上的能量为“力比多”,它本质上是一种性的能量(按照上面说到的拉康的观点,这当然也是隐喻层面的),但是力比多通过升华,可以转化为与性无关的东西。弗洛伊德认为智力劳动往往近似于性的兴奋(GW5,105),所谓的智力劳动可以理解为是作为启蒙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运用理性的劳动,这种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处理一部分被升华的驱力(Trieb)。但是在全球新自由主义的劳动的环境下,劳动者的启蒙主体被排除,主体只是追求业绩的工具人,主体被数值化成算法机器的一个零件,身体的疲劳没有伴随着力比多/生命能量的消耗,于是只能去寻求替代满足。我们能够在很多上班族那里看到“神经衰弱”的症状——比如疲劳、焦虑、头疼、情绪抑郁等等。神经衰弱(neurasthenia)这个概念最早也是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那时候正值美国产业革命,非人的工厂劳动导致了大量工人出现了这些症状。有趣的是,弗洛伊德将神经衰弱的症状归到了“现实神经症”的范畴,而他认为现实神经症的原因是“身体的性的兴奋在精神上的处理不足”,患者在生活上有自慰、梦遗、禁欲、中断性交等习惯(GW1,497)。弗洛伊德的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是十分莫名其妙的,带有强烈的时代和个人偏见的色彩。但是,“身体的性的兴奋在精神上的处理不足”在今天过劳劳动造成的神经衰弱中似乎还有着充分的解释力。要注意的是,弗洛伊德认为神经衰弱的原因并不是兴奋没有得到处理,而是“处理不足”,患者采用了不充分的替代手段去处理。正如弗洛伊德认为自慰是相对于性行为“不充分”的替代手段,那我们可以说,消费是弥补劳动中享乐不足的“不充分”的替代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的话语下,消费具有“越喝越渴”的特征,购买的商品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满足,反而是让我们不知餍足地购买新的其他商品。这不只是狭义的购物,广义上的文化消费——比如无所事事地刷抖音、打游戏等等,同样会让人陷入抑郁。这里说的抑郁不只是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和精神病性的忧郁症(melancholia)完全不同),失去了获取快乐的能力,而是尽管在消费和娱乐中感受不到快乐,但仍然像毒瘾那样沉溺于其中,这种重复所带来的已经不是快乐,而是拉康所说的“享乐”了。“享乐吧”成为了超我的律令本身,抑郁不是对消费主义的反抗,而是对它的全面投降。今天的劳动环境,就像弗洛伊德时代的禁欲文化一样,将人逼成消费者(pousee a la consommation),让主体自己消费自己,将自己作为欲望的废品那样排出去从而陷入抑郁。如同打工人不只在劳动中启蒙的主体性被排除,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欲望的主体也是被排除的,因为按照精神分析的定义,欲望具有“不可能”或“不满足”的特征,在不断追求目标(goal)但追逐不到的过程中驱力达到了满足的目的(aim)。但是在消费中,一时的爽快带来的是却是空虚、焦虑和抑郁——如同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慰习惯所招来的恶果。当主体和欲望的客体不能保持距离,欲望被过快地满足时,驱力的处理就总是不充分的。在这次“打工人”的流行中,可以看到一些反消费主义的情绪,比如有这样的流行语——“想买iPhone 12吗?想买就对了,但iPhone12是留给有钱人的”。这当然和劳动的报酬情况有关,但或许在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消费的神话被解构,工人们意识到消费并不是劳动的归宿,生命能量的消耗不能仅仅通过消费和消遣来达到。3时间“你的朋友圈好久没提到梦想和文学,怎么,是不是跟我一起去打工了?”在对于劳动环境的改革方向中,时间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工作时间长、无个人发展和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时间造成了大量工人现实和精神上的困境。但是我们从前面的论述能够看到,劳动对人的影响不只是量的层面,而且是质的层面。改善劳动环境,包括降低和灵活化工作时长,给予灵活就业更多政策机会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主体而言是必要的——弗洛伊德也认为过重的劳动会导致自我强度的低下,从而更容易去寻找替代满足(GW16,70),而替代满足带来的又是驱力的处理不足,陷入恶性循环。但是仅仅是简单地给予时间是不够的,在疫情期间很多人赋闲在家,但是状态却没有变得更好,相反,在家无所事事地打游戏、刷抖音、看直播会让人更加地焦虑、抑郁和疲惫。寻求“非充分的满足”(即所谓的“奶头乐”)-疲惫-再次寻求“非充分的满足”,这种恶性循环并不是打工人的专利,相反很多赋闲在家的人也陷入了不下于打工的疲倦之中。给人工作外的时间以及必要的生存资料并不是重新获得自由和主体性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所以我们需要问,怎么样的劳动(或者是更广义上的“活动”)能够“充分地处理兴奋”?《忧郁 I》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所创作的版画《忧郁 I》给我们看到了某种可能性。虽然这幅画名为忧郁,但是和精神病性的忧郁(melancholia)没有关系,相反,画里的少女从身边的圆规、天平等将主体数值化的仪器里脱离了出来,陷入了孤独的沉思中。与其说这是忧郁,不如说这是对于数码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抑郁(神经衰弱)的一种反抗。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劳动环境,还是各种奶头乐的消遣和消费,都倾向于抹杀主体,将主体还原成数据并加以控制。从这些劳动和消费中暂时地脱离,以一种泰然 (Gelassenheit)的态度停顿下来,这似乎是打工人夺回属于自己的时间的第一步。这里说的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抵抗,恰恰相反,主体可以凭借这个契机来重新定位自身与工作的关系。对于精神分析来说,重要的不是重建意义,而是到达支撑着主体存在,深入骨髓的无意义的能指,拉康把它称为一种“愉悦的知”(gay sçavoir),它能够为主体“表明自身构成的场所”。这种并非任何知识的“知”标记了主体独一性的享乐,不可能被理解也不可能被夺走,它处于生产和消费的抑郁和悲伤的对立面。我们需要这种独特的愉悦(而不只是)来支撑劳动,也需要新的劳动环境去允许主体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独一性,在工作中体验到一种专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只是在生产链条上被剥削的时间。现有的劳动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主体的实现,改善劳动环境,重新“创造”工作势
最爱串串香
第一、社会工作者入榜理由: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为人们医治生理上的疾病,那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更多的时候,社会工作者面对的事物都是带有负面性质的,比如家庭暴力或者其他家庭纠纷,邻里纷争等等。每天要与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人打交道,很容易造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易产生疲劳、焦虑。第二、餐饮服务人员入榜理由:餐饮服务人员接触的人群比较复杂,有些客人爱发牢骚或者心情不好时便会把火撒到服务人员身上;而且服务人员工资一般都很低,工作很累。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下工作生活,内心积存的情绪垃圾多,若无处释放很容易产生抑郁症。第三、医护工作者入榜理由:医护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治疗师和其他类似的专业人员,医护工作者不但工作时间超长、没有规律,而且总是生死攸关。每天面对疾病、创伤、死亡,会从整体上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会使他们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下,认为人生充满痛苦。而且,职业的阴影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比如,妇产科的男医生,一般来说,婚姻生活不幸福的概率会比普通男性大很多。第四、艺术家、演艺人员、作家入榜理由:这些艺术工作者需要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有时哭有时笑,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如果接触的是一个悲观消极的角色,很长时间不能出戏,会给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另外,比如作家,长期的隔离会使人因内心孤独而产生焦灼。并且这些工作薪水一般不太稳定,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处于焦虑状态。
熊猫虾仁@三侠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二、接案:曲折中前进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情绪问题的处理:优势视角的运用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四、巩固改变:阳性强化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五、虽有好转,仍需陪伴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meisha2345
进工厂打工,一般要求门槛较低,对于在外奔波,却迟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打工者来说,最合适不过了;但往往干上一阵子,打工者身上有点积蓄,都会选择离开;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为什么大多数工厂打工者辞职 后都会说:对于年轻人来说千万不能进入工厂打工?对此问题我们来一起看看工厂打工者是怎么说的?【1】刚毕业的话,工厂千万不要进,都是坑人的。工资低,时间长,管理特严,不让说话,容易的 抑 郁 症。里面干了有几年还是一线员工,想升职,就得靠关系;管理分工明确,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没关系能力再强还是白搭!职场【2】在里面上班千万不能太听话,线上就欺负你能干的,能干的累死,偷奸耍滑的轻松还和你的工资一样说不定比你能干还高。太黑暗了,一句两句说不清,不过这也是刚进社会的阅历。工厂和现实社会一样,到哪都得有关系。说到最后就是坑的都是底层工人。职场【3】曾经我在工厂待了三个月就辞职了,工厂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加班无底线,工资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实行所谓的半军事化管理。员工就是机器。无休止的熬夜加班,让你年纪轻轻身体累垮,实在不值得!对工厂类企业,你是如何看待的?面对熬夜加班的企业大家会选择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