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0

Melinda麒儿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武昌社会工作者协会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之愿c

已采纳

2021年5月28日,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去世。在他去世一周年之际,《上海书评》刊发茅海建教授于2021年7月8日在“章开沅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稿,缅怀章开沅先生。我第一次知道章开沅先生的大名,当属1980年出版的《辛亥革命史》。这是当时中国大陆最为出色的学术著作。次年,武汉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是一个盛会,但我们这些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没有办法参加。章先生便与湖南师范大学的林增平先生商量,在长沙开一个青年讨论会,并对青年学者的参会论文进行评奖。那是一次青年盛会,出了许多人材。章先生从武汉赶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说这批青年学者的论文多有佳作,“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后的几次见面,皆在学术会议上,他在台上说,我在台下听。我的老师陈旭麓先生去世后,我每次到武汉,都会去拜访他;然我去武汉次数很少,见面亦少。虽说直接交往次数很少,交谈的言语也不多,但我的感受却很深——“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我对他十分尊敬。章先生学问与人格,让我深为感佩的是两点。其一是章先生始终走在同龄人的前面。章先生是人生经历很丰富的人。1949年之前,他该上学时上学,该打仗时打仗,该革命时革命。这些都是当时的热血青年心中向往的,章先生与同龄人的不同点是“健于行”。1949年之后,学术成了他的主要事业,其中辛亥革命成了他的专攻。他没有去研究当时热门的革命党,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将视野专注于不那么革命、但在历史上起到多重作用、更能说明历史多变性的张謇。他采用的方法,又是历史学家最具“传统”也是最为“先进”的,即收集史料,编集子,实地考察,寻找当年的遗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如此做研究已属“凤毛麟角”。这种“独特”的学术眼光(今天称之为“问题意识”)和“基本”的研究方式(今天称之为“学术规范”)使他领先于同龄人。虽说章先生的张謇研究到了很晚才出版,但一点也不过时,很难想象是六十年代的产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林言椒先生各处约稿,富有学术准备的章先生立即响应。他和林增平先生联合主编的《辛亥革命史》,学术规范榫合严密,最先出版,走到同龄人的前面。章先生属于“才子型干部”,文化革命前或文化革命中,多次借调到中央机关工作,当时属非常瞩目之事,但他能做到学术本位、学者本分,有进有退,当时属于难能,事后属于远见。再往后,章先生及其弟子整理苏州商会档案等大型史料,强调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国际化,又走到同龄人的前面去了。章先生总结武昌首义,称是“敢为天下先”,这个“先”字,我看对他是适用的。其二是章先生培养出一大批学生。章先生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的博士生导师最初为刘大年、李新、章开沅三人(戴逸先生属于中国古代史的清史)。章先生又一次“领先”了。从此开始,章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史的博士,我在北大上课时,称之为“章氏军团”。之所以称“军团”,自然是人数众多之意。但后来的博士生导师人数众多,招收的学生数量泛滥,“章氏军团”从数量上排名大约不再领先了;而“章氏军团”却越来越瞩目,这是他们集体战力的体现。我在这里没有必要列举章先生帐下的诸位先锋与大将,这个名单已为学界熟知。若细看这一份名单,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不拘一格;所研究的学问也是品种多样的,同样不拘一格。一个人如何能教出如此之多且又类别各异的人材?自然是施教有道——“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弟子就会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大师垂范,用自己的身影为众弟子立命——“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学问之道由此而传,章门弟子的风格由此而塑造出来。我还想说明的是,武汉这个地方也出产名校长——华工的朱九思,武大的刘道玉,再加上华中师大的章开沅,都是大教育家的风范,将当时武汉三校,列于全国的前茅。我听到章先生去世的消息,立即给其弟子马敏和朱英写了E信:章开沅先生是我尊敬的师长。他是真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者,在他的生命的每一个时段,都有超越同时代学界与学人的卓越表现。他的学术成就不仅表现在他个人的学术研究著作上,更表现在他对学生的培养上——“章门弟子”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界最强大的“军团”。2021年10月20日章先生安灵公祭暨雕塑揭幕仪式在武汉石门峰公园举办章开沅先生长眠于斯(照片为武汉石门峰纪念公园,严浩先生拍摄)三生难报灌顶恩——在章开沅老师身边读书求教的感悟张艳国1998年的夏秋之际,对于我这个已经在史学界游荡了多年的大龄青年来说,是一个难忘而欢喜的季节。这时,我已过三十四岁。就是在而立之年过后,我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的博士研究生,投入章开沅先生的门下,专修中国近现代史。这是我长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而好长一段时间情绪高涨,充满喜庆之情。翻开我当年的日记本,有开学之日写下的两首蹩脚诗,可以为证。其一曰:“而立过后观人生,弹指挥间岁月轻。休说拼搏志如铁,管他攻关苦似僧。莫道人间春风少,难得世上正午晴。花开花落无常事,日出日没有定恒。”其二云:“哪有先进成霸主,才人代代领风流。敬业爱岗修正果,明德慎行与良优。妻贤女淑随人羡,父慈师恩勖我游。壮士矢志不歇力,把卷举笔敢当头!”回头看来,当时内敛不够,喜形于色,还斗胆地抒发着豪言壮语。这正是年轻时不成熟的通病。但是,年轻的时候,正是多梦的时节。美梦成真,的确快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可见,我非常重视并珍惜这种师生缘。跟随章老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我的收获有如随佛参禅,醍醐灌顶之感。这里选取几个片断,说明章老师对我教育的深刻和影响的深入。一、“遵守时间,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1999年,是伟大祖国50年华诞。为了以青年学者的方式庆祝共和国的生日,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商议出版一套“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的图书,选择出版我省45岁以下的人文青年学者的自选集,以表彰他们在人文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业绩。这项工作受到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热情支持。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出版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最终在国庆节前夕由省新华印刷厂精心印制出来。这套丛书一共有10位作者,分别是陈锋教授(武汉大学,史学)、张艳国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史学)、马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史学)、徐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王建辉编审(湖北人民出版社,史学)、欧阳康教授(武汉大学,哲学)、涂文学研究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史学)、江畅教授(湖北大学,哲学)、何锡章教授(华中理工大学,文学)、李建中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出书时已调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其中三人出自章门,他们是马敏、王建辉和我。当时在省内几个学术会议上,有一句戏言:“百家争鸣,百花盛开,以章门尤甚。”这句话的来历就是如此,这是后话。章老师对这套书的出版是十分高兴的,也大力支持。他同夏振坤老师、陶德麟教授一道,分别为丛书写下了序言。章老师在序言中,一是表达了对青年学者进步、成长的喜悦之情,他说:“自选集的出版乃是他们二十年左右学术耕耘的总结,也是他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起跑线,预示着他们未来学术业绩的辉煌。”二是寄托了殷切期望,他说:“我深愿这套丛书的作者能站稳脚跟,以扎实的步伐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每个人的最终成就可能有大有小,但绝对不要追求成为昙花一现的名人。江汉学脉,世代绵延,吾人有厚望焉。”章老师的喜悦绝不仅仅是冲着他的三位学生来的,而是面对全省乃至全国青年学者。我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这套丛书出版后,首先要送一套给章老师。9月22日,印刷厂通知我们,样书已出若干,可以提供几套。出版社约好我和陈锋教授,第二天一道到汉口去取书,同时,为开出版座谈会做准备,把书沿路分送有关支持本书出版的单位和领导,如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9月22日晚上,我把出书的好消息告知章老师,并转达了出版社领导的好意,第二天下午送一套书给章老师,以示谢忱。章老师问什么时候来,我说,下午4点半。后来证明,我对时间的安排是没有经验的。一是到印刷厂取书要经过若干环节,办手续费时间,二是沿路送书要花时间,加之过长江二桥车堵路挤,路上要花时间,下午4点半赶到华中师大绝不可能。何况,我当时犯了更大的错误,在沿路耽搁时间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同章老师联络。章老师一如他多年的风格,下午冒着武汉的秋燥炎热,步行20分钟到办公室,边办公边等待我们来访。当天下午,他由喜悦之情慢慢变得不快,可以体会得到。我直到晚上七点才同他联系,告知我们的到来。但是,章老师一改他平日的和蔼,非常生气地在电话里说道:“艳国,请你看看表,4点半已过去几个小时了?我现在不会客。”这时我才悟出事情的严重性,内心的自责与歉疚自不待言。第二天,我约好陈锋、马敏陪同,向章老师做诚恳的自我批评。章老师一夜之后,复又和蔼可亲。他对我说,昨天晚上的事情,你做得不对,让我苦等多时,但是,我发了那么大的火,挫伤了你的积极性,我也有不是。老人家这么一说,让我汗颜,我的心、我的脸燥热难当。老人家教育学生、厚爱学生,有何不是!他又平静地说,艳国啊,我在国外奔波多年,形成了比较西化的生活习惯,就是守时间,重然诺。我们有民族劣根性,突出的毛病是不守时间。这其实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尤其是一些官员,对约定的时间如同儿戏,随意更改,起到了很坏的带坏风气的作用。你是我的学生,我有责任严格要求你。事情已经过去了,你要吸取教训,改了就好。他最后笑着说,我还要督促检査你的,绝不允许你再犯第二次错。说完这件事后,章老师的兴奋点又依旧回复到这套丛书上,他翻阅着其中每一本书,边翻阅,边评论,他的喜悦,他的动情,真好比在欣赏世上的绝美之物。从此以后,我牢记章老师的教诲,做到准点准时,改正了不良习惯。二、“要写就写出好文章,不要凑合之作”2000年秋季,我的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获得通过。在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中,章老师专门约我谈了三次,每次都是在下午,每次都有两节课的时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老师反对学术浮躁之风,这是他的一贯思想和坚决态度。在新世纪之交,学术浮躁之风更烈更甚,章老师对此批评更多更甚。他说,学术浮躁之风,有学术原因,更有社会基础。现有的科研考核指标和学术评价体系是不利于培养学术的醇厚之风的,指标数字化,数字功利化,学术界急功近利,管理部门推波助澜,助长了学术浮躁之风。他还说,他的话,别人听不听,他管不了,但对于他的学生,他一定要管,而且要努力管住,管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我的论文研究和写作有一系列总体而又具体的要求。在三次专门的教诲中,章老师总是围绕着一个总原则来讲的。他说:“我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只有一个严字,就是出高水平的论文。不要把论文当做专著来写。论文与专著是有分别的。论文不同于专著,最大的分别就是论文比专著更专,更深,因而更新些。我对你的要求是,要真正下功夫,要写就写出好文章,不要凑合之作。”章老师讲这话,对我是有很强针对性的。一是我相对应届生而言,专业基础相对好一些,这是优势,但如果不严格自律,不思进取,就会出应付之作;二是章老师反复讲,不管他门下的学生是否从事专业研究,但从态度上讲,他不希望有人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和混一个“出身”,一定要真学真懂,真有收益。他这样教育我,还是在个别敲打我,以防我自我感觉良好,不再下苦功夫。在这三次专门的谈话中,章老师对我的论文研究与写作,有几条方法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要求,话很精粹,不拖泥带水,不重复旧话。内涵都很丰富,可谓意味深长。章老师启发我,“研究问题的视野要开阔,分析要有理论深度,学会像学术大家那样思考问题,做到研究有个性,立论见精神”。章老师早已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大家名师,但章老师给我举例时,绝口不谈他自己的文章,他谈别人的名篇力作多,尤其是对已故的陈旭麓教授和林增平教授,谈及最多。他对他们的赞赏,不绝于耳,语气诚恳,态度真诚,而对他们过早去世又无限惋惜。他很敬佩陈旭麓教授对中国近代史问题的思辨方法。章老师对陈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

武昌社会工作者协会

310 评论(8)

明亮宜家

中教联盟老师:社工组织的成立和演变很复杂,最早应该是从西方的宗教中衍生的,是一种慈善性质的。开始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伴随时间就有一些变换。找了一些大概的,没有太具体的,要是写论文的话去找一些相关的书和论文看一下,要是只做了解的话知道是西方宗教衍生,在中国的传递。我也给你找了一些,你看一下吧。美国城市中最早的社会福利机构出现于19世纪中期。 世界上第一个睦邻馆是1884年在伦敦建立的汤恩比馆。 睦邻组织运动的重点是改造环境。 第一批拿工资的社会工作者是慈善组织协会的执行秘书。 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Mary Richmond著)是第一本有关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教科书。该书集中于个案工作。【1,研究(收集信息);2,诊断(发现问题);3,预后和制定治疗计划(确定帮助案主的具体做法)】我国社会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萌芽期——个人的慈善事业阶段(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 起步发展) 1.教育方面: (1)标志性事件: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2)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20世纪初至20~30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的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2.社会服务方面: (1)标志性事件: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等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我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当时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第二阶段:断层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发展的断层。(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 (三)第三阶段:发展期——有组织的开展社会活动(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期间) 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2 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讲程。国家教委首先批准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 4.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这可视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或教育)的开端。 5.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6.不同部门也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如民政、妇联等。 (四)第四阶段:专业化时期——科学的专业服务阶段。(21世纪至今)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积累,使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高速、专业的发展期。于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专业化、职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故作详细分析。 1.建立、健全职业化体制 (1)标志性事件: 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7年12月,民政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编写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正式发布,相关考试于2008年6月底在全国举行。首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即将在我国诞生。毫无疑问,上述几个重要文件的发布、实施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影响深远。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这就对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社会工作在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矫治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3)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4)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构建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 (5)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议在每年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项目的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会工作事务的固定投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参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会工作的经费投入比率,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2.推进和加快社会工作法律制度建设 (1)标志性事件:2006年民政部联合人事部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趋势下,民政部抓住机遇,联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 (2)法制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均建 3 立了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体系,从根本上确定了整个职业体系的合法地位。然而,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亟待建设。从社会工作发展的长远来考虑,应重视社会工作的立法研究及实践,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确立社工的职业地位,维护社工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职权及执行力,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保障社工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降低社工的职业成本及风险。 3. 实践和确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 (1)标志性事件: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抓手,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采取一种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政府转变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 (3)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设置专职社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 (4)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实施办法: 一.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工列入专业技术人才,规定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 二.建立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制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使其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促进社工的职业发展,规范社工的职业操守和实务工作。 三.是建立岗位配置制度。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者,并要求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标在3年内到位。 四.是探索建立岗位轮训制度。如协调社会工作各领域的有关部门,共同对实际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全面化、系统化及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社会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 (一)非一般发展规律,开始由政府主导起步,而非民间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起步。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与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模式不同。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 4 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特点。 (二)发展过程中,民间组织表现并不活跃,政府协调社会工作中起主导作用。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首先我国社会工作起步工作就是由政府的民政部主导完成的,所以对历史发展模式的依赖导致这一现象;其次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有一很客观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的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三)“跳跃式”发展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借鉴国外多,自主创新少;政府引导多,自我实践少。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开始发展至改革开放前期都没有很大的进展,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短期内跳跃式的发展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推进主要是由政府完成的,而政府在一些事情的觉得上具有社会实体、社会各团体所不能具有的强制力,所以形成“跳跃式”发展模式。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就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

32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