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akuaipao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那么社会工作者又是怎么运用沟通技巧的呢?下面我整理了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o厘米~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15厘米~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厘米~215厘米是社交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个案会谈的支持性技巧
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
表达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专注行为的品质,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自己专注的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二专注,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上身前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前倾的姿势意味着“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感兴趣”、“我对你是友好的”。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四处巡视。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开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工作者在会谈中的二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案主多说话,自己多倾听。工作者的倾听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 经验 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
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有声语言不可能完全独立地传递信息,总有身体语言相伴左右,人在说话时,脸上总有一定的表情或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往往起着对有声语言的辅助和强调作用。比较于有声语言,身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有更大的优势,如身体语言可以独立传递信息,从案主双腿不停抖动的动作就可以知道案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且,身体语言还可以起到戳穿有声语言伪装的作用。因此,作为个案工作者,在会谈中必须仔细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
解读案主其人:倾听的最深层意义是要解读案主这个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动及与其问题相关的内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观察了案主的身体语言,耳朵倾听了他的话语信息,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动用自己的大脑,迅速地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一样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 文化 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确觉知的基础,首先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能力和身体语言能力。一般来说,陈述句和征询式、不确定式的语气效果比较好。三是传达的及时性,同理心的传达必须是及时的,迟到的表达可能完全失去意义,提前、急于的表达,会影响同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全面性。什么是传达的最好时机,这要依具体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励支持
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的技巧可以起到让案主表达、支持案主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案主自信及创造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的目的。鼓励应该在工作者觉察了案主的退缩行为之后运用。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时,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案主继续表达可以用话语如“请继续”、“你说的很好”,也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支持,如身体前倾、微笑地注视、点头、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相关 文章 :
1. 沟通技巧学习心得1500字
2. 沟通技巧的培训心得3篇
3. 沟通技巧学习心得3篇
4. 管理沟通技巧心得3篇
5. 面谈的沟通技巧
6. 最简单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7. 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3篇
陆老头11
1)有能力专业性强,能把自己的分内的工作完成,且能尽量的不麻烦其他人,就算是因为自己的工作的是也能自己处理或者是不会让别人来收尾擦屁股。同事,合作是一方面,其实很多时候不给对方增加额外的工作就是最好的,这是大家在公司立足的根本,也是同事愿意共事的前提,毕竟谁也不喜欢有一个需要一直帮助救火的同事,一时的帮助是人情,不帮忙也是道理。(2)负责任面对疑难问题的时候,不惧怕失败,有勇气,而不是找借口。大家都是一样的工作,总躲在别人身后,让大家上,自己在后面捡漏,时间久了,谁也不是傻子,自然会疏远偷懒的人。一个人找借口很容易,但是大家更需要的找方法的人,这很难,没关系大家可以一起想,因为和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进步的更快,让自己的眼界更清晰,所以这样的人会更让大家信任。(3)同理心这个同理心是指在职场中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以个人为中心。和有同理心的人工作,他们不会以自己的道德观来约束你,大家会相处得更舒服一点。同理心有四个层次:①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②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③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第二步: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第三步: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
dongdong88z
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把自己孩子一个破破烂烂的玩具扔掉了。孩子知道后,一边大哭一边拉着父亲的手,想让他帮自己找回来。结果这位父亲并没有动身,不仅如此,他还用非常不耐烦的语气和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就是个破玩具吗?给你再买个新的,你不要无理取闹。”孩子听完之后,不再大哭,默默地走回自己的房间。父亲以为孩子因为新玩具止住了哭泣,而现实却是,孩子对父亲已经失望至极。我们可能都当过这个故事中的孩子,曾经被别人不理解,我们也可能当过这个父亲,曾经置别人的感受于不顾。如何才能消除“孩子”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呢?答案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呢?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它是一种实实在在为对方着想的思考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同理心呢?一是要站在他人的立场想问题。而对于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得到《5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曾经提到过一个“为人指路”的训练方法,我觉得效果不错,你可以试一下。怎么做呢?比如有人向你问路。一个不具备同理心的人可能会这样说:你看到一个包子铺然后左转就到了。为什么这样没有同理心呢?因为对于问路的人来说,包子铺和他想要去的地方一样,都不认识。那应该怎么说呢?就是先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告诉他往前过两个路口,大概500步,然后再左转就到了。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在其他的沟通上也是一样,先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然后思考:你接下来的表述,是否能被别人很好地理解?是否会引起别人的不开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要考虑要不要说,需不需要换种方式说。二是不要评判他人。成年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指点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所以你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那应该怎么做呢?在想要评判的时候,放慢脚步,一方面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去沟通,去培养倾听别人、了解别人的耐心;另一方面应当着力于自己提高修养。三是利用重复。也就是将对方的想法或感受,以重复的方式再说给对方听,以澄清对方所说的话。当然重复并不一定重复所有内容,可以只重复对方说的一些关键词。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心理学角度来看,重复对方的言行确认对方话语的准确性,可以让双方快速建立起趋向信任的和谐关系。对于这个方法,已故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也提到过,只不过他是用来解决如何在团队讨论中建立同理心的。他说:“讨论的时候,不妨让每个人先简单复述一下前一个发言者的观点,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大家就会能站到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获得他人看问题的视角。”四是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在昆士兰大学的一项有趣的研究中,心理学家Yuan Cao和同事们发现,当与不同的种族群体相处时,如果看到或感受到其他种族的痛苦,会增强对其他种族群体的同理心。因此想要培养同理心,你还可以试试多与不同的人接触,尤其是对陌生人。我们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免不了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共事、沟通。有时候,给别人千万好处,都抵不过一句:你的感受,我懂。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