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teria1221
行业性的形成第一个受薪社会工作岗位出现在美国环境卫生委员会紧急救济署,但真正成为一个行业则是在马塞诸塞州慈善委员会成立之后。行业性工作出现的原因:(1)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2)1877年成立的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后,开始使用受训人员与案主建立联系。(3)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布雷姆纳总结了睦邻组织运动的影响,认为在与穷人友好接触时,工作者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理解普通大众的生活和痛苦。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2]专业的产生19世纪未、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受到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极大影响。人们假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原因一旦确定,解决方法也随之出现,社会病态也就可以消除。社会工作教育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发展。一些学院纷纷开设社会工作有关课程,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里士满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里士满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初步形成(1)在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方面,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于1919年成立,并于1932年颁布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最低限度课程。此后,该协会陆续制定了一些重要教育政策,重新确定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2)霍利斯·泰勒20世纪50年代初的报告和贝姆的研究对社会工作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3)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规模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多社会工作学院开始讲授统一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4)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开始建立。专业化按照弗莱克斯纳(Flexner)的观点,专业化有六条标准: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操作,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这些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拥有可传授的与人沟通技术,朝向自我组织,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的。按此标准,弗莱克斯纳认为社会工作尚非一个专业,但他呼吁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一个专业。可以说,这是人们自觉地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专业的开端。虽然对社会工作是不是专业争论不休,但是相当数量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工作已是一个专业。除了格林伍德外,莫接莱斯和谢弗也认为社会工作已成为专业。因为社会工作已创办了指导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独立协会,制定了专业行为的伦理守则,兴办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院,并使教育方案获得认可,成功地在一些国家取得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执照,引导着公共教育运动把社会工作传播给公众,实现了社会工作在助人专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日俱增的专门化和限制加入专业的机会而走上了专业轨道。一些学者对专业化进行反思,出现了“去专业化”思潮,认为社会工作应保留某些最初的和独特的品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过度专业化不但会导致其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的丧失,而且会偏离对社会变革的承诺。国内概况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中国实行。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小也安安
社工新手如何开展社会工作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同时也是一个社工新手,应该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呢?下面的文章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对于理论的初识
关于理论的认识,在校期间接触到社会工作专业的机会更多在于理论,因此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是自己接触到这个专业的第一道大门,我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认识也是由此开始的。在一个月的实践过程中让自己更深层的认识到理论对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指导作用。社会工作过程理论指引活动发展的方向,指出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以维护活动可以正常、有效的开展。
在一项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进行的是相关资料的收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问题的评估和需要的确认,最后进行活动的策划。在资料收集阶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方法收集关于社区居民、自身的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的信息;在问题评估和需要确认阶段,通过对社区环境、资源系统、社区居民的客观问题等因素的评估和综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情况,评估需求满足的可行性和需求满足的有效性,以此来确定我们提供服务和活动策划的方向和目标;在活动策划阶段,我们依据前期收集资料进行的分析、总结,依靠社区、社工等资源系统,针对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制定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服务计划和活动策划。
因此,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工作方法,旨在确保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既可以体现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也可以做到真正的服务于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活得到改善和能力得到提高。
二、对于实务的初识
关于实务的认识,是在毕业后走进彩虹才算真正的接触到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也由此知道了真实中的实务工作和在校期间对于实务的片面认识是有多么大的差距。在实务领域中,社会工作者要面对不一样的服务对象,面对不一样的问题,能动的与服务对象进行分析和交流,已达到澄清事实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面对具有不同性格、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的社区居民时,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面对同一问题各自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时候单用一种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服务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选择相应的工作方法提供服务。我们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会用到问卷、访谈等方法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在实际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使用问卷进行资料收集的方式只能获得相对较大概念的信息,并且由于问卷的局限性,在问卷框架内不能确保罗列尽所有的可能情况,导致我无法获取服务对象最真实、最贴切的想法。
因此,我们采用访问的方法来收集最符合服务对象的信息和想法,为了收集某些特定的信息和资料,我们选择架构式访问的方法收集既符合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又符合社会工作者需要的相关信息。
在实务领域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依据实际的情况不同来选择相应适合的工作方法来采取行动,已达到较高的工作效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助人和服务活动中不断地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去分析、总结和反思各种实务工作方法,形成符合本社区的相关实务工作规范。
三、对理论和实务关系的初识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更多的理解到理论知识指导实务工作,实务经验反馈于理论知识的思路,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处于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的社会工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时,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也随着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选择更有效率、更符合需要的方法时最好的`选择。相比于问卷法更容易收集到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理论是在相对比较理性的条件下建立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和规范,而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完全使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从事工作就不那么合适了,复杂的现实情况不断地对一整套理性的工作方法和规范发起挑战,不断的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一个个新的问题出现在社会工作者面前,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凭理论的指导已经显得不那么足够了,更多的需要依赖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经验来随机应变处理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多的去学习、体会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事务,并且通过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让自己有能力去应付复杂现实情况中出现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理论的作用和独特地位,在实践过程中,理论知识指导实务工作的进行,理论从大方面出发、从结构出发、从工作方法出发等等,为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对活动前进的方向起了引导作用,对实务活动正常的运行起了维护作用,但是在实务过程中,理论的指导并不应当拘泥于具体的形式,而是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选择合适的行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消除困难。
实务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对下一步服务活动的开展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和更为合适的思考,并且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深化、不断的改善,通过分析、反思、总结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指导性理论,进而形成符合实际情况开展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法,并在下一步的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去验证、改善和发展。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