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37

多好的青年被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小安参与新冠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小蹬蹬民

已采纳

年社工实务中级(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一、案例题(共44分)案例1 刘先生曾是一家的员,在经历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也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呆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滞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 (社工考点 年2月) 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以优势视角案例,从环境优势、环境劣势、个人优势、个人劣势该案例。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策略? 案例2 大勇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离异了,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大勇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受到的约束比较少,经常与同学打架,被判入狱,后转入社区进行矫治。在社区期间,大勇对家人感到不满,对现在比他强的朋友感到不满,对社区中显阔的人看不惯,情绪经常出现波动,大发脾气。社区工作者针对大勇的情况,积极与他沟通,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和大勇达成了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帮助大勇改变易怒的情绪问题。社区工作者采用基线测量方法介入治疗,让大勇1-3周情绪激动的次数进行记录(分别为每周8、9、7次),从第四周开始进行介入,记录4--10周情绪激动的次数为每周6、5、4、3、2、2、3次。 (社工考点 年8月) 问题: 1、基线测量方法的含义。 2、从案例内容,阐述基线测量的操作程序 3、画出基线测量图,并从平均次数介入效果。方案设计题(共56分) 方案1: 小明,16岁,初中。他在读小学时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孩子,但上初中后就越来越没有心思学习,沉迷于网络,小明没有要好的朋友,在学校同学关系紧张,还经常与同学打架,有时甚至顶撞老师。小明父亲50岁,是某局局长,工作辛苦,很少有时间过问小明的事情。小明的母亲视为家庭妇女,小明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来照顾的。小明的妈妈学历低,她一直觉得在丈夫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她部希望小明长大以后像她一样没文化,因此对他管教甚严。小明的母亲在父亲教育儿子的过程中经常在旁边唠叨埋怨小明父亲的教育不得法,现在儿子大了,打骂已经力不从心了,有一次父亲在打小明时,小明居然还手打了父亲。面对这种情况,家里只好寻求社工的帮助。(26分) (社工考点 年3月) 1、简述家庭结构治疗模式 2、作为社工请你列出该家庭的治疗方式。 方案2(30分)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实践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 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09年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解析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社工考点年12月)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uot;的内容。第二题(20分)快乐山社区位于某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情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旁正在建造五幢高层商品,来了一批建筑工人。工人们每天都要穿过快乐山社区,来往于宿舍与工地之间。由于社区附近建筑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最近,快乐山社区连续发生3起人室盗窃事件,一些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的,有人建议把社区靠近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此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关乎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发动社区老人参与解决上述问题。(社工考点年1月)问题:1.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以实现上述工作目标?3.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中可以采用哪些专业技术?第三题(20分)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社工考点 年10月)问题:1.刘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3.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哪些?(答题时只需在专用答题卡上写出正确选项的代码)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罪事实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d.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第四题(24分)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uot;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社工考点 年11月)问题: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4.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简要策略。第五题(16分)周日下午,某校初三(2)班1O多位同学结伴到郊外爬山。因天气突变,骤降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小军、小勇和小楠被冲下山坡。同学们一边,一边积极下坡营救。、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2小时后发现了三人的遗体。大家非常悲伤,不少同学抱头痛哭。学校一边紧急处理相关事宜,一边积极安抚同学们的恐慌情绪。校长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与老师及社会工作者商量如何处理因此事引发的学生情绪困扰问题。(社工考点年7月)要求:什么是危机及危机介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设计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危机干预内容。年社工实务中级考试题第一题(案例题,20分)城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社工考点 年7月)问题: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第二题方婆婆,是一70多岁的老人,喜欢看书,安静,由于老伴去世,她心情不好,感到烦闷。方婆婆胳膊有些不便,但是生活能够自理。儿子每天要上班,他就把方婆婆送到距区20公里的养老院。方婆婆习惯养老院按时吃饭、按时熄灯的管理制度,也不能经常请假回家,她很少和其他老人交流,也没有参加养老院的组织的郊游活动。由于不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她感到浑身无力,心情不好。养老院没有对她进行管理。后来方婆婆所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可以给送餐、做家务等服务,社区还有有些老朋友经常聊天,方婆婆又回到了社区。 (社工考点 年8月)问题1. 结合案例,说明该养老院存在的问题。2. 针对养老院的问题,根据机构照顾的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 说明社区居家养老的优点。第三题雅琴50岁,是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丈夫是一领导,收入较高,雅琴与丈夫关系一直不和,且丈夫经常在外拈花惹草,对于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问,全部由雅琴处理。雅琴有一子,从小与奶奶一起长大,与奶奶关系密切,30岁,没有固定工作,雅琴对他十分不满。雅琴有一女儿,母女关系较好,但是由于女儿只谈恋爱不结婚,雅琴也为此感到心烦。由于婆婆生病,丈夫将婆婆接到家里居住,需要雅琴照顾,经常会有摩擦,每当雅琴和婆婆吵架的时候,儿子就站在奶奶一边,女儿就站在雅琴一边。问题:1、 请该家庭的问题(从次系统、系统边界、角色与权利责任等方面)2、 该家庭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关系第四题张某,刑满释放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别人误解,与别人矛盾丢工作李某,矫正人员,情形同上一社工,想要针对矫正对象开展小组活动,理论基础是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小组总目标:(已给出)具体目标:1、 2、(已列出)活动主题:共有六个问题:1、 请小组目标与理论基础的相关度,小组主题与小组目标的相关度2、 请修改小组目标,并制定小组活动主题,简要说明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某工读学校甲班中,学生都是曾有过打架、抢夺钱物、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工读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对甲班情况进行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原来学校都被看作是“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讨厌的对象。这些学生有江湖习气,在自己的圈内很讲哥们义气。工读学校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规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学校一再强调要树立老师的“权威”,经常惩罚学生,学生抵触情绪很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人经常自嘲:“我们就是社会的垃圾”,也有人认为:“我们是社会的弃儿”。社会工作者在评估了甲班学生的问题后,决定运用抗逆力理论开展服务以改变学生的现状。要求:依据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基本步骤,结合案例,设计相应的策略。(考试中给出的是图表形式)教材页年中级实务考试真题(回忆版)第一题某社区想要成立“手拉手”志愿俱乐部,想要邀请社区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在动员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人不愿意参加,说这是走形式;有的人想参加,但家人不同意,怕给家人找麻烦,并且即使参加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有的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不参加。问题:社工在推动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应采取哪些策略?在采取策略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第二题小明,17岁,某职校学生。因与母亲外出,遇车祸,造成又腿截瘫。出事后,小明不爱与人交往,变得沉默寡言,且与父母关系疏远。治好后,虽然学校同意小明返校读书,但因没有经验,学校没能落实好小明上学的工作。小明的母亲也因次事件,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小明的父亲觉得“倒霉”的事都让自己碰上了,整天唉声叹气。小明也是因此万念俱恢,内心十分焦虑。于是请社工介入,帮助。 问题:1、小明的需要是什么? 2、利用教育康复模式,社工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工作? 第三题小X,15岁,平时母亲管教严历。一次,小X考试不好,在母亲的管教下,打了小X。其父回到家中,母亲便把小X考试不好的气撒在父亲身上,夫妻吵架。小X觉得没争吵没意思,于是离家出走。两天后,母亲在同学家找到小X,可是当母亲找到小X时,小X拒绝回家。于是母亲找到社工。 社工与母亲进行第一次面谈,谈话内容如下: 母亲:你帮我把孩子找回来,他在同学家不回来。(开头记不清了) 社工: 母亲: 社工: 母亲: 社工:那儿子不回来,您觉得是不是与您对他的态度有关系?咱们能探讨一下吗? 母亲:我哪有问题,我对他这么好,为他操碎了心,都是他爸,什么都不管,如果要找,你代他爸谈吧! 社工:那您的需要就是我帮你把儿子找回来是吗?母亲:是的 社工:那好,我马上去。 第一次面谈结束。 问题:说说在社工面谈的过程中,未完成的任务,并说明理由。 第四题某小区,一年轻人,整天没事干,说脏话,给人感觉“匪里匪气”的,社区想要改变他们这种现状,于是制订了关于“时尚的什么计划。(忘了) 计划书内容大概如下: A、观看情景剧表演,让其反思行为,达到教育目的 B、制订计划和(什么没记清),。。。。。。 C、组织看电影。。。。。。 D、组织关于什么是时尚的辩论赛。。。。。。 问题:1、您认为上述正确的排序是怎样的? 2、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有哪些治疗技术?第五题:某社区,有社区矫正人员。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社区矫正人员无法就业。 社区经过了解,发现: “我们就是“”,没人会看得起我们,我们犯了错,一辈子都找不到工作”。 “人们用有色眼镜看人,我们犯了错,难道一辈子都改不了吗?” “我们不会上网,在里边时间长了,什么都不会,现找工作都上网,而且要政审,我们不会找到工作的” “那些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跟不上,不会” “我们没什么本事,只求工资高点,钱多点,坐办公室就行了”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别设计服务方案(只写出具体目标和服务内容即可)

社会工作者小安参与新冠

271 评论(15)

may123456789

1月13日,在浙江长兴一所小学的门口,有一名叫做小安的防疫机器人,正在给来往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体温测量,在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机器人小安的工作效率还是非常的高的,并且设计的也算是非常的人性化,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发明创作。

据了解,这款防疫机器人的创作是四位平均年龄在11岁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中不禁痛哭起来,我还在和别的孩子玩泥巴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发明创作了,不愧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强!!!

“我们看到老师每天给大家测体温很辛苦,这台机器人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更加安全省心。”这是其中一名孩子的话,可以看出这个机器人设计的出众,就是为了老师能够更加方便且轻松的完成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

从这项发明我们也可以看出,四位平均年龄是11岁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算平均年龄只有11岁,但是他们的创新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在座的很多人,真不愧是英雄出少年。

说到创新,就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毕竟得由知识分子来创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区,为了高考,为了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纷纷把高中当成了应试教育的“炼狱”,一直刷题,一直做题,只是为了理想的大学。

我们只注意到了分数,就忽视我们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成长,尤其是创新能力。对于新闻中的防疫机器人小安,我想就算是大学毕业的很多学生都不一定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可见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我们国家需要发明,需要发明更多的能够提高效率的发明。正如一位教授说过,我们不应该把中老年人的稳重,把这种稳重当成优点去培养他们,而是应该把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激发出来。我认为,这位教授的观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

最后,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大家!

155 评论(14)

汉朝文帝

尽量多和父母沟通开导下他们老人了,不能随便说重话劝导的时机你自己要会把握比如:可以挑老人心情好的时说几句

136 评论(8)

爱吃烤鸭的小猫

我有2020年前的真题,百度有爱森林学习网,登录查看吧。

238 评论(10)

小予乖乖

这位防疫机器人是四位在校小学生发明的,让人们减少接触更加安心,共同做好防治新冠疫情工作。

147 评论(11)

小小雯紫

1、20分 小安,26,大三精神疾病,退学后,社会功能退化,同学朋友疏离,邻居议论,不愿意出门,社区没有康复机构……小安病情反复,后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基本恢复准备出院,他想有社交,朋友,技能,工作……等需要。 父母压力大,焦虑,对照顾他没有信心和技能,想搬家到有社区康复的地方。 问题:1、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小安的康复缺乏什么支持? 2、小安和父母各有什么需要? 3、医务社会工作者,做一份出院计划。 2、20分 某社区,60岁以上老人20%,有知识,经济和健康良好……较少参与社区活动,少数楼长。 社区现在面临民工在社区里流动,……出现了3起盗窃事件,大家有意见。有人提出锁大门等,引起很大反应。就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动员老人参与,开展社区社会工作。 问题:1、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分别是什么? 2、组织老人志愿者团体开展社区工作的步骤 3、组织老人志愿者社区工作用哪些专业技巧? 3、20分 某假释人员,第一段家庭背景介绍,第二段,讲当前跟父亲住,关系不好,靠父亲退休金生活,姐姐关心他,但条件不好 ,他不想给姐姐负担。第三段,讲他想找工作,但是没技巧,不好找,情绪不好,对社区矫正不配合,公益劳动迟到。 问题:1、该人员的需要和问题 2、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3、矫正社区工作的理念,(选择) 4、24分 某农村妇女,家庭介绍,关系不好,支持不好,觉得无力等。 问:1、增能的理论说明,丽芬的无力感的原因 2、优势视角,说明她的资源 3、女性主义的原则 4、从个人、小组、社区说明策略 5、16分 关于地质灾害,3学生死亡,其它学生恐慌◎ 问:1、危机介入的原则1、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小安康复的支持不足: 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正式的包括社会工作者,医生等专业助人者,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案例上看,小安缺乏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的专业支持,同时非正式系统同辈、邻居及社区的支持也不足。(我答题时,好像在专业社工和医生的正式支持上没答) 2、小安的需要:(我是结合青年人和生命历程的需要角度)1)医疗康复的需要,2)教育需要3)就业需要4)家庭生活需要5)社会交往需要6)恋爱婚姻需要7)价值实现需要 小安家人:1)情绪疏导技巧指导,压力释放需要2)提供实用的医疗康复的知识、技能、资源的需要3)了解小安的精神物质需求的指导和沟通技巧的需要4)社区支持网络和资源的提供 3、出院计划:目的-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 具体包括-评估、给病人和家属情绪和教育性辅导、协调各项服务,包括居家照顾、营养服务、与病人的医疗保险公司打交道。转介服务为病人出院后寻找社区资源提供辅导、日间治疗、照顾者的服务等有助于病人维持健康状况。 第二题,1、本案是关于社区治安问题和社区老人工作的,社区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社区和居民包括老人的社会功能的发展,依靠居民的自己的力量实现社区的治安和居民出行的安全。 过程目标包括:1)改变认知,了解社区治安问题及原因,宣传相关知识 2)动员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治安维护工作 3)老人志愿者小组对社区治安进行巡查,保证居民安全和出行。 2、组织老人志愿者团体实现以上的步骤:首先建立专业关系,然后共同商定小组活动方案,包括小组目标的确立:社区治安和居民出行安全的维护 小组招募:社区健康有闲的老人 小组计划:志愿巡逻小组长的安排下,按时间和计划进行巡查 方案实行:志愿者老人按计划进行巡查 方案评估 居民效果评估,计划执行过程和效果评估。 书上的内容:运用联合会谈方法调节纠纷-以小组工作的手法帮助居民学习法制与安全知识,提升法制与安全意识-创伤辅导。 3、专业技巧:疏导情绪,倾听及引导倾听,同感及引导同感,接纳,调整非理性信念,行为改善等 第三题 1、本案涉及矫正社会工作的问题,假释人员小刘的需要是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2)教育就业权益保障的需要3)再社会化的需要 问题是1)难得社会民众的同情2)功能的恢复与重建的难度3)身份导致社会资源网络边缘化 结合案例简单分析 2、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同感、真诚、温暖和尊重、积极主动。 3、选择a/b/c/e 第四题 1、增能理论的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产生,根源于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和与外在的互动过程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在社会中行动 2)社会环境存在直接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这种障碍可以改变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4)服务对象都是有能力和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通过共同活动帮助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无力感,使其获得能力并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5)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合作性伙伴关系。 因此,丽芬的无力感来源于家庭环境的排挤和压迫,在家庭结构和互动中的负面经验,另外丽芬的社会环境能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也有限。 2、优势视角包括个人的优势,比如她吃苦耐劳,勤劳,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照顾婆婆和女儿,比较有能力 个人的缺失,情绪不良、悲观、认命等不良认知, 环境的优势,社工服务机构在其所在村服务 环境的缺失,家庭关系不良,同辈支持不足,村妇联和派出所认知不足,帮助有限等 3、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承认女性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生活经验 二,承认社会上的权力分配不均及资源不足的现象,使妇女处于不利地位 三,将妇女的困境提到社会改革的层面,使妇女问题为个人和社会运作失调的结构,而不应将问题个人化。 4、个人层面:情绪疏导,改变认知,优势视角重建自信,重新规划人生,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家庭治疗 小组层面:妇女发展小组,支持小组,共同发展等 社区层面: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争取资源和政策 第五题 危机介入的原则:1)及时处理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 对学生的介入结合上面内容即可。 社工法规政策2008年考试真题回忆 题号 题目内容 1 政治功能 参考答案: 矛盾 2 政府财力 参考答案: 征税 3 政策投入产出 参考答案: 收效 4 数字资料 参考答案: 定量 5 低保概念 参考答案: 共同生活 6 有一子女,老人要申请五保 参考答案: 赡养 7 住房轮候 参考答案: 实物配租 8 法律援助申请 参考答案: 行政部门 9 看守所 参考答案: 24小时

169 评论(13)

帅气小王子…

2008年社工实务中级(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一、案例分析题(共44分)案例1 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也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呆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滞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 (社工考点 2010年2月) 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以优势视角分析案例,从环境优势、环境劣势、个人优势、个人劣势分析该案例。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案例2 大勇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离异了,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大勇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受到的约束比较少,经常与同学打架,被判入狱,后转入社区进行矫治。在社区期间,大勇对家人感到不满,对现在比他强的朋友感到不满,对社区中显阔的人看不惯,情绪经常出现波动,大发脾气。社区工作者针对大勇的情况,积极与他沟通,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和大勇达成了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帮助大勇改变易怒的情绪问题。社区工作者采用基线测量方法介入治疗,让大勇1—3周情绪激动的次数进行记录(分别为每周8、9、7次),从第四周开始进行介入,记录4——10周情绪激动的次数为每周6、5、4、3、2、2、3次。 (社工考点 2009年8月) 问题: 1、基线测量方法的含义。 2、从案例内容分析,阐述基线测量的操作程序 3、画出基线测量图,并从平均次数分析介入效果。方案设计题(共56分) 方案1: 小明,16岁,初中。他在读小学时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孩子,但上初中后就越来越没有心思学习,沉迷于网络,小明没有要好的朋友,在学校同学关系紧张,还经常与同学打架,有时甚至顶撞老师。小明父亲50岁,是某局局长,工作辛苦,很少有时间过问小明的事情。小明的母亲视为家庭妇女,小明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来照顾的。小明的妈妈学历低,她一直觉得在丈夫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她部希望小明长大以后像她一样没文化,因此对他管教甚严。小明的母亲在父亲教育儿子的过程中经常在旁边唠叨埋怨小明父亲的教育不得法,现在儿子大了,打骂已经力不从心了,有一次父亲在打小明时,小明居然还手打了父亲。面对这种情况,家里只好寻求社工的帮助。(26分) (社工考点 2010年3月) 1、简述家庭结构治疗模式 2、作为社工请你列出该家庭的治疗方式。 方案2(30分)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制造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实践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 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09年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解析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社工考点2009年12月)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第二题(20分)快乐山社区位于某市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情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旁正在建造五幢高层商品房,来了一批建筑工人。工人们每天都要穿过快乐山社区,来往于宿舍与工地之间。由于社区附近建筑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最近,快乐山社区连续发生3起人室盗窃事件,一些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的,有人建议把社区靠近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此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关乎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发动社区老人参与解决上述问题。(社工考点2010年1月)问题:1.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以实现上述工作目标?3.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中可以采用哪些专业技术?第三题(20分)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社工考点 2009年10月)问题:1.刘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3.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哪些?(答题时只需在专用答题卡上写出正确选项的代码)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罪事实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d.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第四题(24分)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社工考点 2009年11月)问题: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4.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简要策略。第五题(16分)周日下午,某校初三(2)班1O多位同学结伴到郊外爬山。因天气突变,骤降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小军、小勇和小楠被冲下山坡。同学们一边报警,一边积极下坡营救。警察、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2小时后发现了三人的遗体。大家非常悲伤,不少同学抱头痛哭。学校一边紧急处理相关事宜,一边积极安抚同学们的恐慌情绪。校长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与老师及社会工作者商量如何处理因此事引发的学生情绪困扰问题。(社工考点2009年7月)要求:什么是危机及危机介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设计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危机干预内容。2010年社工实务中级考试题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社工考点 2010年7月)问题: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第二题方婆婆,是一70多岁的老人,喜欢看书,安静,由于老伴去世,她心情不好,感到烦闷。方婆婆胳膊有些不便,但是生活能够自理。儿子每天要上班,他就把方婆婆送到距市区20公里的养老院。方婆婆习惯养老院按时吃饭、按时熄灯的管理制度,也不能经常请假回家,她很少和其他老人交流,也没有参加养老院的组织的郊游活动。由于不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她感到浑身无力,心情不好。养老院没有对她进行管理。后来方婆婆所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可以给送餐、做家务等服务,社区还有有些老朋友经常聊天,方婆婆又回到了社区。 (社工考点 2010年8月)问题1. 结合案例,说明该养老院存在的问题。2. 针对养老院的问题,根据机构照顾的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 说明社区居家养老的优点。第三题雅琴50岁,是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丈夫是一公司领导,收入较高,雅琴与丈夫关系一直不和,且丈夫经常在外拈花惹草,对于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问,全部由雅琴处理。雅琴有一子,从小与奶奶一起长大,与奶奶关系密切,30岁,没有固定工作,雅琴对他十分不满。雅琴有一女儿,母女关系较好,但是由于女儿只谈恋爱不结婚,雅琴也为此感到心烦。由于婆婆生病,丈夫将婆婆接到家里居住,需要雅琴照顾,经常会有摩擦,每当雅琴和婆婆吵架的时候,儿子就站在奶奶一边,女儿就站在雅琴一边。问题:1、 请分析该家庭的问题(从次系统、系统边界、角色与权利责任等方面)2、 该家庭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关系第四题张某,刑满释放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别人误解,与别人矛盾丢工作李某,矫正人员,情形同上一社工,想要针对矫正对象开展小组活动,理论基础是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小组总目标:(已给出)具体目标:1、 2、(已列出)活动主题:共有六个问题:1、 请分析小组目标与理论基础的相关度,小组主题与小组目标的相关度2、 请修改小组目标,并制定小组活动主题,简要说明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某市工读学校甲班中,学生都是曾有过打群架、抢夺钱物、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工读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对甲班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原来学校都被看作是“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讨厌的对象。这些学生有江湖习气,在自己的圈内很讲哥们义气。工读学校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规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学校一再强调要树立老师的“权威”,经常惩罚学生,学生抵触情绪很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人经常自嘲:“我们就是社会的垃圾”,也有人认为:“我们是社会的弃儿”。社会工作者在评估了甲班学生的问题后,决定运用抗逆力理论开展服务以改变学生的现状。要求:依据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基本步骤,结合案例,设计相应的策略。(考试中给出的是图表形式)教材402页2011年中级实务考试真题(回忆版)第一题某社区想要成立“手拉手”志愿俱乐部,想要邀请社区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在动员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人不愿意参加,说这是走形式;有的人想参加,但家人不同意,怕给家人找麻烦,并且即使参加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有的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不参加。问题:社工在推动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应采取哪些策略?在采取策略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第二题小明,17岁,某职校学生。因与母亲外出,遇车祸,造成又腿截瘫。出事后,小明不爱与人交往,变得沉默寡言,且与父母关系疏远。治好后,虽然学校同意小明返校读书,但因没有经验,学校没能落实好小明上学的工作。小明的母亲也因次事件,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小明的父亲觉得“倒霉”的事都让自己碰上了,整天唉声叹气。小明也是因此万念俱恢,内心十分焦虑。于是请社工介入,帮助。 问题:1、小明的需要是什么? 2、利用教育康复模式,社工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工作? 第三题小X,15岁,平时母亲管教严历。一次,小X考试不好,在母亲的管教下,打了小X。其父回到家中,母亲便把小X考试不好的气撒在父亲身上,夫妻吵架。小X觉得没争吵没意思,于是离家出走。两天后,母亲在同学家找到小X,可是当母亲找到小X时,小X拒绝回家。于是母亲找到社工。 社工与母亲进行第一次面谈,谈话内容如下: 母亲:你帮我把孩子找回来,他在同学家不回来。(开头记不清了) 社工: 母亲: 社工: 母亲: 社工:那儿子不回来,您觉得是不是与您对他的态度有关系?咱们能探讨一下吗? 母亲:我哪有问题,我对他这么好,为他操碎了心,都是他爸,什么都不管,如果要找,你代他爸谈吧! 社工:那您的需要就是我帮你把儿子找回来是吗?母亲:是的 社工:那好,我马上去。 第一次面谈结束。 问题:说说在社工面谈的过程中,未完成的任务,并说明理由。 第四题某小区,一群年轻人,整天没事干,说脏话,给人感觉“匪里匪气”的,社区想要改变他们这种现状,于是制订了关于“时尚的什么计划。(忘了) 计划书内容大概如下: A、观看情景剧表演,让其反思行为,达到教育目的 B、制订计划和(什么没记清),。。。。。。 C、组织看电影。。。。。。 D、组织关于什么是时尚的辩论赛。。。。。。 问题:1、您认为上述正确的排序是怎样的? 2、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有哪些治疗技术?第五题:某社区,有社区矫正人员。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社区矫正人员无法就业。 社区经过了解,发现: “我们就是“人渣”,没人会看得起我们,我们犯了错,一辈子都找不到工作”。 “人们用有色眼镜看人,我们犯了错,难道一辈子都改不了吗?” “我们不会上网,在里边时间长了,什么都不会,现找工作都上网,而且要政审,我们不会找到工作的” “那些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跟不上,不会” “我们没什么本事,只求工资高点,钱多点,坐办公室就行了”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别设计服务方案(只写出具体目标和服务内容即可)

15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