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3

静夜玄霜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食物一起分享

已采纳

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在探索建立一个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为基础的评估体系是十分有意义的。下面是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法来建构出一套绩效指标,并借助D E A 模型对绩效进行数学处理,最终利用M AT L A B 软件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进行核算。为了方便大家,我整理了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绩效评估缺乏专业性

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并没有体现出社区工作是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精神为追求,也没能体现出社区社会工作者应该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社区问题,更没能体现出社区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来和提高社区的福利水平,并促进社区发展这些社区工作的特征。

绩效指标权重设置不科学

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价存在着指标的权重问题。依据什么给某一个指标限定权重,哪一项指标或哪几项指标尤为重要,这种重要程度如何确定,通过调研发现,一些社区给某一指标所赋的权重仅仅是由社区领导凭主观感觉来设定,好一点的社区会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来设定指标的权重。

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仅注重过程管理,缺乏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和以成果为标准的目标管理。例如履行本职岗位职责情况,社区社会工作者做到什么程度算履行了本职岗位,该本职岗位的要求又是什么。如果我们根据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来看,社区社会工作的直接内容或功能是预防和解决社区内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残疾人服务、有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等,那么社区社会工作者有没有解决这些社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又如何,这是当前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缺少目标管理的表现。

注重成绩却忽视效率

从上述绩效指标中我们仅仅可以看到绩效中“绩”,但是却看不到“效”。如何在绩效指标中体现效率是很重要的,以上绩效指标中只有产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最终成绩)却没有投入(社区社会工作者所利用的资源)。

评估主体单一性

绩效评估存在主体单一性,有的社区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评估主体仅仅是社区领导,有的只有社区居民,即少了机构内工作人员之间的互评以及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自评。

原因分析

1社区社会工作内容的复杂性

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还要承担着社区居委会的功能,社区社会工作者们除了提升居民的素质以及挖掘社区居民的潜能以外还要负责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等工作。这些繁杂的工作导致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评估难以科学制定。

2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不易量化与测量

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不易量化与测量,如定期深入群众收集民意情况,多久进一次社区算定期深入群众。再比如“履行本职岗位职责情况”, 本职岗位的要求是什么,社区社会工作者做到什么程度算履行本职岗位,诸如此类。

3社区管理者呈现非专业性

我国从事社区工作管理的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有的还是非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学生。由于制定绩效评估的工作人员来自非专业性人群,导致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漏洞百出。社区的管理层不知绩效评估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的,而仅仅认为是管理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一种手段,为了评估而评估,在绩效评估中大部分体现出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规范,而没有深度挖掘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

4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的实施方法不恰当

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评估方法较多,如评级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过程管理法等。但由于对这些方法缺少实质性了解,不能较好运用到现实评估当中。

构建科学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考虑到社区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价的客观性,认为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评更能体现出客观实际的绩效效果,本文为了解决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主体单一性的问题,以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互评指标体系:首先通过采访社区中公认的优秀社区社会工作者,从跟他们的谈话中找出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能够体现出一名优秀社区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素质,把这些关键词拓展成为绩效指标,并将其用于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评指标;接着运用社区功能理论并结合社区居民访谈建立了以社区居民为评估主体的绩效指标;然后建立D E A 模型来表示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运用MATLAB 软件对DEA 模型进行数学计算,从而产生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评估成绩。

步骤1以定性研究来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评指标

通过调阅相关文献,发现选取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评指标共有三种方法。

方法1 :访谈法

操作方法:对社区社会工作者进行访谈,请他们分别描述工作中三件成功和失败的事,从中挑选出优秀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特点。优点:可深入了解对象信息;缺点:操作繁琐、适用范围小、对访谈人员要求高。

方法2 :问卷调查法

操作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等方法编制调查问卷,在大样本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分析,筛选出要素。优点:客观性高;缺点:问卷设计难度大、抽样要求高。

方法3 :专家评定法

操作方法:利用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让专家讨论各个要素的重要性,从而给出比较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的意见来确定要素。优点:信息量大;缺点:专家组织难度大、投入大。相比之下,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评定法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主要以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确定一名合格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互评的指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后筛选出来关键词,并把这些关键词拓展成绩效指标。这20 个绩效指标将用于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评当中。⑴独立组织大型社区活动;⑵协调社区各个组织;⑶与他人出现矛盾时,主动与对方协商解决;⑷尊重社区居民并与之建立良好关系;⑸主动结交新朋友;⑹主动与社区居民和社区社会工作者一起分享想法;⑺与社区居民保持经常性及良性互动;⑻提升居民素质;⑼有团队合作精神;⑽在社区建设中充当监督者角色;⑾遇到问题能控制情绪;⑿做到关心居民精神层面上的因素;⒀培养社区居民民主思想;⒁挖掘居民潜能;⒂以适当方式排解负面情绪;⒃有自我反省能力并不断学习完善;⒄严格恪守职业道德;⒅善于总结积累经验;⒆从他人角度体会其情绪和感受;⒇在工作中体现自我。

步骤2以社区功能视角建立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评价指标

为完善社区社会工作者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结合居民访谈形式建立以社区居民为评估主体的绩效指标。所谓社区的功能理论,就是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社区参与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是根据社区功能理论设计的7 个一级指标。社会工作的功能:⑴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⑵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力分配;⑶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⑷发挥居民的潜能;⑸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⑹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⑺培养相互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评估共分成7 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22 个二级指标。这22 个具体的指标还需经过筛选才能确定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重复绩效的结果。

潜变量(一):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体现坚韧的态度、工作技巧、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内涵:该维度旨在体现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由于个体化的居民一般缺乏处理社区危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定期举办社区活动;社区社会工作者办一些类似于知识大讲堂的课来提升社区居民的素质;社区社会工作者让居民参与到管理或决策过程中

潜变量(二):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力分配(体现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内涵:社区社会工作者要鼓励有问题的居民,主动反映和表达意见,从而使社区资源和权力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能鼓励有问题的居民主动反映意见;社区社会工作者能认真负责地监督社区建设与服务;社区社会工作者向居民宣传表达意见是一种权利与义务。

潜变量(三):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体现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

内涵:要使居民意识到表达意见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并使居民意识到问题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会常常告诉居民,个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由于自身原因;社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个人问题时不会大包大揽,而是让居民独立思考。

潜变量(四):发挥居民的潜能(体现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

内涵:社区社会工作者促使居民的集体行动,以此来提高居民的自我解决能力,发挥居民的潜能,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益。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个人问题时不会大包大揽,会让居民独立思考;社区社会工作者不会因居民做错事情而责备居民;社区社会工作者会让居民利用自己特长来帮助社区。

潜变量(五):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体现有爱心、工作技巧和组织能力)

内涵:社区社会工作者要促使居民相互交往,从中体会到互相帮助与群体的力量,这样能够降低居民对社区的疏远感,最终促成一个相互关怀的社区,达到社区照顾和社区支持的目的。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能通过举办活动来让居民相互熟识;社区社会工作者会以各种办法来促进居民的互帮互助。

潜变量(六):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体现有爱心和组织能力)

内涵: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在于促进居民对社区的关注和投入,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幸福,以增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不仅能给予他人尊重,并且也能让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对别人尊重;社区社会工作者会给社区居民中优秀的人才更多的自主权;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做到关心居民精神层面;社区社会工作者能以关怀和理解的心态看待人;社区社会工作者对参与到社区建设或社区活动中居民给予鼓励和赞扬;社区社会工作者有身先士卒的精神。

潜变量(七):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体现协调能力和坚韧的态度)

内涵:社区社会工作者将社区资源与社区需要协调匹配,使社区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使居民得到有效服务。可测变量: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加强社区服务,因势利导开展活动;社区社会工作者会定期搭建平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够为社区建立多重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

步骤3运用社区功能理论并结合居民访谈创建的绩效指标进行验证, 剔除重复指标

根据社区功能理论设计的22 个绩效指标,存在重复绩效就降低了评估的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根据社会功能理论设计的绩效指标以问卷的形式下发到社区居民当中,调查采用随机拦访的方式,并且避免样本的同质性和重复填写。问卷的量表采用了L i k e r t5级量度。然后运用统计学中的信度检验来对指标进行验证性分析。

步骤4建立D E A 模型,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评估成果进行数学处理

为了避免权重给社区社会工作者评估中带来的误差,决定采用D E A 数学模型的手段来解决此项问题。

步骤5运用MATLAB 对DEA模型进行计算

由于D E A 模型中的约束变量是不等式的约束, 因此在运用MATLAB 计算之前需要引入松弛变量,对线性规划问题的研究是基于标准型进行的,因此对于给定的非标准型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则需要将其化为标准型。一般地,对于不同形式的线性规划模型,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将其化为标准型。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344 评论(10)

nanami小明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简单地说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往来与接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方式。人的本质在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社会工作是以人和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社会交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尤为重要。高效的社会交往是完成日益艰巨复杂的社会工作的任务的保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熟练、专业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社会工作在近百年的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底层,基本生存出现困难的群体,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比备的素质。例如,与不同的受助对象的交往中,社会工作者如何从其讲述的内容,言谈的方式,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来准确的把握案主叙述的内涵;如何与案主之间进行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建立更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合作关系等等都是对社会工作者具备的社交能力的具体要求。 再者,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这些个人与群体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可能是具有相当物质财富的捐赠人,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也可能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组织能力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自如: (1)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团体社会工作中,对象群体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目标并不相同,不一定与团体目标相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成员各自的利益,根据团体的具体需要考查团体的发展,拟订工作计划,组织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活动项目。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和管理团体。社会工作者为团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应使对象群体对社会工作者保持充分的信心。在处理各种工作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使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实现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 (2)在社区社会工作中。80年代英国学者托马斯(D. N. Thomas)提出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一是进行资源的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其具体的工作包括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的需要,制定社区发展的方案,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建立各种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并且加强社区之间和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组织协调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是否具有较好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其能否在社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着决定作用。再者,就我国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注重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创建社区文化。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社会行政是一项筹措与安置社会资源,设计、协调组织结构,以及指导机构职员的工作并发挥最高效用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的从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尽己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使社会工作者认同组织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基本的生活领域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以成为社会工作者不同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从对受助对象单纯的救助到谋求他们的发展,从个案工作到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时空里处理个人、群体、社区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服务对象与工作情况不象一般政府工作人员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另外,就是与同一工作对象交往,服务对象可能会随着工作的进展其态度、行为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与工作对象,选择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与方案,做出适当的反映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公关能力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熟知。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介绍和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得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以上任务的实现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善于搞好社会工作的公关关系,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增强认识、加深了解。进一步得到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获取广大群众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与运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公关关系,才能在广大群众中树立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印象,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道德素质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宗旨,它体现了社会工作道德方面的人生信念、专业态度和价值观等。(1)社会工作者应把利他主义价值观当作核心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了社会工作者必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改变服务对象处境,改善其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2)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准则。这是社会工作者基本的角色要求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工作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3)社会工作者要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关怀。社会工作对象大多是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表示接纳、尊重与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外,更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风貌面对和感染服务对象,以促进其改变困境。具体体现在:1)要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各种需要帮助的人群来说,只有作为主要角色的社会工作者首先拥有看待困难和处理困难的乐观心态,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2)要保持自信的心理状态。社会工作者在对待和处理问题时,要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有能力面对困境,帮助别人,解决问题。(3)要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逆境,只有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才能坚守在社会工作这份神圣的岗位上。 知识素质 社会工作专业性很强、系统性也很强,涉及面比较广,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1)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素质要求。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由诸多理论支撑,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开展工作做铺垫。(2)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在科学的知识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智能素质 智能是指在掌握从事社会工作事务所需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专业理论具体化和操作化。具体体现在:(1)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社会工作者日常面对的是看似平常,却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具备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只有具有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才能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对策和方法;同时,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总结出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的看法和观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3)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以及不适应社会所导致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要从根本上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协调自身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具备创新能力。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社会工作领域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得益于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不断创新。因此,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5)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工作者从事的各项工作中,绝大部分工作需要沟通,因此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社会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有效实施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6)学习能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对于社会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努力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所淘汰,也为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创造价值。

21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