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8

大眼博奇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伦理难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快乐糖糖K

已采纳

应该保持什么关系——专业关系抑或是朋友关系? 案例:服务对象外出旅游,从外地带回礼品,特地来到社工点送给社工,还一再强调,是他的一片心意,不收下就是看不起他。作为社工的我是否该手下礼品呢?如果收,是否要还礼呢?如果不收,我该如何拒绝服务对象呢? 就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表面上看似复杂其实可以简单化的。只要 理清 脉络,界定好关系即可。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放在真实情境中去考虑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明确行为的双向互动, 理清 影响行为后果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第一是考虑所处的服务阶段,如接案阶段、建立关系阶段、评估阶段抑或是结案阶段等。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讲究实证主义,倡导人在情境中,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假想一下,在接案阶段案主有没有可能会给社工送礼品,从现实出发我们会给一个不熟悉的人送礼品吗?,当然不会,况且社工机构或社工不同于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即便是社工还没有做什么工作去帮助人家或打动人家,案主又怎么会送礼品给社工呢? 2.建立关系阶段:在建立关系阶段处在社会工作服务的关键期,是社会工作者同案主关系极不稳定的时期,案主即便是给社工送一些礼品更多的也是试探性或礼让性的表达,比如:初次探访案主家庭情况,案主请社工吃水果或给案主倒了一杯水,在中国我们不能轻易的界定为“伦理两难”,我们在讲求专业性的同时更要走下神坛,走进民间,如果你不接受案主的礼让那会显得案主招待不周,或你不懂礼貌,社会工作就是入乡随俗,随机应变,即便是西方的社会工作来到中国的山头也要唱中国的歌。同样我们到西方国家去也要用媳妇那个人呢的思维同当地人交流,否则一切谈话都是徒劳。所以此时的社工完全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一般来讲案主都不会太强求,如果非要接受可以向案主说明机构的要求和纪律,总之在这个阶段是可以平稳地度过所谓的“伦理两难”。 3.评估阶段以及接案阶段:在此阶段,甚至以后,社会工作者同案主已经建立了牢固的专业关系,甚至是专业关系和朋友关系并存的双向活动关系,即在工作中的专业关系,在生活中的朋友关系,此时的社工完全能够理清同案主的界限,可以灵活处理这类伦理两难问题,案例中提到礼品仅代表案主个人的一片心意,所以此时双方是在私领域中的互动,也从侧面说明社工同案主的关系,以及社工的确给予了案主很大帮助,从功利角度来讲,是案主自身的回馈,从专业角度来讲,也算是实现了“助人自助”。   第二是考虑案主的经济条件。我们都知道一个连温饱问题、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如何去谈及发展与享受。案例中提到礼品是案主旅游时带回来的,既然能够外出旅游,说明案主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差,或是差到连饭都吃不起的地步,因为即便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很多人也没有时间精力或经济条件去完成一次不大不小的旅游。另外,外出旅游带回来的小礼品大多应该是地方特产或纪念品,价格也不是太贵,更多的是纪念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象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在专业关系稳固,多元化关系并行的阶段社工完全可以接受。不过社工在接受的同时一定要强调这种行为是在私领域中进行的,明确行为关系的界限。如果案主家庭条件特别优越,所馈赠的礼物十分贵重,那作为社工无论从哪个关系的角度考虑都不能随意接受,那如何做到既不接受贵重礼物的馈赠又不至于打击或伤害到案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向案主讲明机构的规章守则,以及接案时签订的服务协议,再次提醒案主双方的正式关系,委婉拒绝; 二是如果案主执意馈赠贵重礼品,可以馈赠替代,即选择案主的小物件或其他物品作为礼物; 三是馈赠转移,劝说案主致力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救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达到转移案主馈赠目标,实现委婉拒绝案主贵重馈赠。   还有一个问题是接受案主礼物后还要不要回赠礼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应该回赠的,社工帮助案主是责任所在,是出于道义,而案主馈赠社工礼物是在私领域,不能说社工帮助案主了就应该接受案主礼物,当然毫不客气的说,也不排除案主不送礼不安心的矛盾心理,在中国是很常见的,如到医院看病,不给医生送红包感觉不放心好像进了手术室就成为永远的诀别一样。在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社工也应从私领域的个人角度回赠案主礼物,也以此来向案主阐明专业关系同朋友关系抑或是其他关系的界限。   我们都知道,社会工作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我国不仅发展时间短暂而且经历曲折,中国的沃土有与众不同,中国是特色的、而又积淀传统的,需要境遇化和本土化,其中本土化并不影响发挥它的专业化,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之所以“橘生淮北则为枳”是因为水土不服,气候、土壤的不适应,没有实现橘子的“本土化”,正如社会工作,即便是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只要实现了本土化就不会影响到其专业化的发挥。我们总是讲人在情境中,我们思考问题也应该将问题放在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而不是放在理想的沙盘里去讨论,同样理论应在它所适应的范围内讲解,在超出它所适应的范围只能是探索或检验。西方的理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来到中国“水土不服”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不能用南方栽种水稻的方法去北方种麦子,不过我们到可以从种水稻中汲取经验,移植到小麦种植中去。就好像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去解释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事例不太合适一样。 我并不认为社会工作是很难发展的,相反我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尤其是在未来的中国发展前景是可观的,目前、我们对知识和理论展开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也没有什么过错,只是有些问题我们没必要“钻牛角尖式”的纠结,就好像一群村口大树下的老太太边择着菜边拉着家长里短,每天都喋喋不休的争论仿佛也没有什么结果,日子还是照常过。有些问题甚至是没有必要不停地讨论下去的,有这些功夫和精力还不如多做些实事,像本土化和专业化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当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却总是听到有人无数次的在探讨着。对此我很是不解,我认为人不是机器,教科书也不是圣人言,即便是老师也不能做到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的做一件事,没必要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非要精确到“飞秒”甚至更小。在社区打扫卫生,做一些看似无聊的活虽然简单,但生活不就如此吗,不是每个人非得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在平凡的世界里能把最普通、最平凡的事做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 写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周文

社会工作者伦理难题

183 评论(13)

马路口的miraale

1)让员工学会为自己作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来说,员工个人和企业之间,目标和利益是不尽一致的。应该辅导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家庭情况,事先规划好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和生活各自的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系统思考,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把握大局、迷失方向;反之,如果有了坚定的原则,就会从容不迫,随时正确衡量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最终目标,使得工作与生活的达到动态平衡。(2)让员工认清真正需要完成的核心工作告诉员工,其实上级只考核员工的业绩,工作时间长短并不在考核指标之列。如果业绩足够好,就能赢得上级的认可,好的业绩自然可以“兑换”员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花费很长时间完成工作,则反而降低在上级心目中的评价。(3)让员工学会专时专用,提高工作效率告诫员工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足够投入,培养时效观念,以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从此任务转换到彼任务的过渡时间;同时告诉员工不要以加班为荣,上班时专时专用,业务时间只关注生活。(4)让管理人员学会正确地分配工作,以及向下级授权培训管理人员,在向下级分配工作、交代任务时,应该明确其性质、责任人、内容、期限、效果以及考核指标,最好做到完全量化。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相对模糊的,其结果很可能不仅达不到工作效果,还同时浪费自己和下级的时间,造成效率低下、无谓加班;同时管理人员不要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要信任下属,学会正确授权,让他们为自己分担工作任务。(5)让员工学会向不合理的工作分派说“不” 应该让员工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份内工作,哪些工作并属于自己的岗位说明书包含的职责范围,这一点很重要。从组织结构设计、流程管理方面讲,这是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杜绝上级、同级、下级之间职责不清、责任不清;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讲,这涉及到科学测定岗位工作量,合理定岗定编,规范对工作业绩的绩效管理,而且这是员工实现“工作和生活平衡”必备的基础能力。■关心员工的身体,对员工进行健康投资据统计,改革开放至今,有1200名知名企业家英年早逝,包括青岛啤酒总裁彭作义、贵州习酒总经理陈星国、上海大众汽车总经理方宏、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等。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的确是工作的“拼命三郎”,他们往往也要求员工向自己看齐。然而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熬夜加班会直接导致睡眠不足,这对绩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人力资源部应该鼓励计划性工作,不提倡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或通宵熬夜工作;管理人员自己不玩命工作,也不鼓励员工这样做。如果出现下列情形,你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已经在不平衡状态中了:惧怕每天早上上班;不少的工作时间是在装模作样;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上没有任何创新思路;工作压力过大,没有时间休闲放松;一想到办公室,就感到厌恶;很久没有因为工作成果而兴奋了等等。实际上,员工健健康康,企业才能平平安安。但是,人力资源部不能只停留在报销医药费、定期体检等传统做法上,而应该主动对员工进行更为广泛地健康投资。■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有不少员工自认为是“大忙人”,常把家庭生活和孩子交给别人代管,将需要花时间、精力、情感的问题用钱打发,还美其名曰“社会化分工”。比如给家人买贵重礼品、送出国旅行,以为这样可以弥补平时的忽略。但是,其实这不仅无益的,而且有害,因为这些无法弥补,只是将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形式化、简单化了。但是,要让缺少很忙的员工工作生活两肩挑,确实有很大困难。那么,人力资源部可以适当地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再借鉴一下一些知名企业的做法:(1)花旗集团的“员工援助计划”包括儿童看护计划,设置了儿童智力、情绪、医疗等课程,每天为1500多名儿童提供服务。(2)微软在员工子女的幼儿园中安放了摄像设备,员工可以在线看到孩子;男性员工也有一个月的“产假”,以便照顾妻子和婴儿。综上所述,均衡的生活和工作能为雇主和雇员带来双赢局面。因为要想真正实现企业的“外部客户满意”,必须首先使得企业的“内部客户”——员工满意。企业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能够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和缺勤率,吸引高素质人才,从而最终使得企业提高效率,扩大产出。研究表明,在维持员工工作和生活平衡方面舍得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是公司回报更多。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员工更专注的态度、更高的工作热情、更高的忠诚度。

353 评论(11)

栗子酱89

社工职业身份可能会遇到伦理方面的道德挑战。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伦理难题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心理认知和制度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工作实践中服务对象自决与专业干预之间的张力。伦理难题的原因是目标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利益的冲突、身份与角色的冲突。

简介: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应具备的条件有:除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应能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18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