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愿乐活
居住地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确定社区矫正对象经常居住地的方法1.以起诉时间确定经常居住地。《民法通则》第十五条: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参照以上法律规定,首先推定社区矫正对象的户籍地是其居住地(住所),其次是推定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户籍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是其经常居住地。2.以追诉时间确定经常居住地。《刑诉法解释》第三条:被告人的户籍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为被告人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援引以上法律规定,推定社区矫正对象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是其经常居住地。3.以居住证确定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暂行条例》第二条: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领居住证。《居住证暂行条例》第三条:居住证是持证人在居住地居住、作为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的证明。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以推定公民“常住”的确定标准是“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居住证是“常住人口”、即“经常居住”的法定证明之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十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配备具有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门国家工作人员(以下称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执法职责。第十一条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组织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工作。
hinomoonna
法律分析:(一)建立矫正小组情况,(二)制定矫正方案情况,(三),要求定期报告情况,(四)实施分类管理情况(五)实施电子定位管理情况,(六)走访核实情况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裁判内容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性别、年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制定有针对的矫正方案,实现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矫正方案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等情况相应调整。
第二十五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为其确定矫正小组,负责落实相应的矫正方案。
根据需要,矫正小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社区矫正对象为女性的,矫正小组中应有女性成员。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和行为表现。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通信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查访等方式核实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实地查访等工作时,应当保护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信息和个人隐私。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