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alingxj
这不是厌班,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正常现象,当你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认同感,意义感和满足感时,工作就不可能会让你快乐。如果工作的内容还不是你擅长的,在工作中时常就会感到很深的挫败感,经常还会被领导训斥,同事围观嘲讽,那你上班就是备受折磨,下班回到家,就算啥事都不做,因为摆脱了那个让你备受挫折,找不到正向反馈和意义感的环境,所以啥事不干也会觉得很舒服。现代职场的现状就是,大部分人做的工作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大部分人上班唯一的意义就是为了月底能拿到那份工资。如果工作只是单纯地用时间精力换钱,还不会让很多人感到备受折磨。工作中往往还充满了各种精神折磨,这些精神折磨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除了能让领导或折磨你的同事爽之外,对工作并没有实际帮助。比如领导每天下午四点才来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后就开始盯着谁会提前走,批评一个团队不够努力的理由也经常会是,六点下班,晚上七点多你们的办公位置上就全没人了,你们工作都这么不饱和吗?再比如你提交的工作方案,领导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当你面说一句狗屎,重做!然后重复这个动作十几次,终于把方案改回第一版的样子了,领导就满意了。很多小领导能从中得到无限快乐,就是喜欢看你们的“命运”被自己随意操控玩弄的样子。再比如领导一拍脑袋想起了一个事情,告诉你这个很重要,自己很重视,要你马上就去做,过了一周,你加班加点做差不多了,拿给领导看,发现领导完全把这事儿给忘了,经你提醒想起来了,告诉你这事儿不重要,怎么这么快就做完了,是本职工作太清闲了吗?这些还只是领导的原因,其实职场中会让你恶心到的同事更多,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所以,要想上班浑身不难受,找好环境最重要,当你周围都是各种奇葩时,你能舒服才怪呢!最后,别总盯着别人,也要做好自己,别弄到最后发现,奇葩竟是你自己。
摆脱拖延症
你好,这个也很正常,很多上班族都是一上班就感到烦,一下班,心情立马就好起来了,心情舒畅,神清气爽的,也不是工作多难,或者说是多么多,但就是对工作的环境感到不满意。上班难受下班舒坦是厌班吗这不是厌班,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正常现象,当你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认同感,意义感和满足感时,工作就不可能会让你快乐。如果工作的内容还不是你擅长的,在工作中时常就会感到很深的挫败感,经常还会被领导训斥,同事围观嘲讽,那你上班就是备受折磨,下班回到家,就算啥事都不做,因为摆脱了那个让你备受挫折,找不到正向反馈和意义感的环境,所以啥事不干也会觉得很舒服。上班难受下班舒坦是厌班吗 上班感觉很累该怎么办现代职场的现状就是,大部分人做的工作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大部分人上班唯一的意义就是为了月底能拿到那份工资。如果工作只是单纯地用时间精力换钱,还不会让很多人感到备受折磨。上班感觉很累该怎么办有些人是坐在办公室才开始烦;还些人是睁开眼就烦,只要想到上班就烦。所以,上班盼着下班,下班即是拯救。周五晚是最快乐的,周日晚是最煎熬的。其实,想透了也就不烦了。因为再厉害的职场大神也没有办法把每件事都处理的漂亮,更没办法屏蔽外界附加的烦心事。他们只是把烦的门槛提高,最直白的讲就是学会开解自己,稳定情绪。
Macchiato~0704
经济压力大的社会,就业情况都是不容乐观,你现在觉得这个公司不好,可是你要想一下你对公司对工作付出了多少,你这这里没有成绩换个公司就一定会有成绩吗,不要自欺欺人先摆正好自己的心态。
jingeyijie
在这一周的督导实习中,有多个社工都在问我:在一个岗位上干久了,觉得自己对工作已经没有了热情,很多服务都只是为了去完成协议的指标。没有了对服务开展的干劲和激情,有时候会因很多临时需要处理的事情而烦躁不安,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感觉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社工知道出现这样的状态很不好,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其实,在督导或者管理社工的过程中,也会常常遇到过类似的反映,如最近工作不在状态、每天一回到办公室就犯困,提不上劲、一有服务对象过来找,就有点不太情愿去接待等等,对待有此类的问题,我会跟社工讨论几个问题:1、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2、做了社工之后,收获到了什么?3、当你遇到困难或者烦恼时,处理方式是什么?引用上诉问题来帮助社工去理清工作动机、动力还有支持等。在认识到社工出现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时,应该要先去了解社工出现这些行为表现的背后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服务的群体特征? 作为社工,我也常常会工作提不起劲、没有激情与动力、有时候也会觉得工作没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有离职的想法等。我觉得有类似的感受时,就已经产生职业倦怠了。在社工行业里,出现职业倦怠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出现,更何况社工服务是一种需要不断付出内在能量和情感的工作。目前社工发展才10年左右,加之“社工站改革”的传言,没有人知道社工的未来会怎样,但是社工得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付出很多正能量。那作为实习督导,如何认识及处理社工职业倦怠问题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从社工个人来说,我觉得首先要改变工作态度,不管是从事着社工或者是其它行业,只要走进了社会,我们都应该要用成年人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的规则,接受工作上的一些规则。对于期望高、理想化等想法都要在工作中慢慢修正。“不能选其所爱,就爱其所在”,只有自己去适应岗位,不会是岗位适应自己的,当你选择了,就应该爱自己所选择的。除了工作态度以外,我觉得社工还需要提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并要去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社工平时可以多做些能够体验成功的事情,每次进步一点点,找到办法获得成就感,可以提高积极性。给自己订立目标,制定成长计划,工作才会更有方向和动力。 2、从机构或者社工站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要多关心一线社工、营造比较好的文化氛围,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要完善机构管理制度,如薪酬制度、运营管理制度、选拔机制、晋升机制等,让社工可以在规范的办公环境中工作。机构也可以鼓励社工抓住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去参与创投项目,不仅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有项目补贴的收入。 3、从社会或者协会层面看,我觉得可以为社工多做一些预防职业倦怠的培训,或者是完善社工的职业发展空间、薪酬体系等,让社工更有信心。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毕竟发展社工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当然,社会的反响也是很重要的。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感到倦怠的时候,社工也是一样的。作为社工,在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运用专业的技能来进行自我调节,给自己增能和减压。若是自己不能解决,还是可以求助专业督导,一个好的督导是会给社工很多有价值的引导意见,让社工去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来自工作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也是对社工的一种考验。既然选择了社工,成为“助人自助者”,若是连自己心态都不能很好的调整,那么我们该又如何去帮助和引导他人呢?我相信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社工,一定能够在这个专业里走得更远。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我们要正确看待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战胜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能成功应对职业倦怠继续做好一名社工的前提是我们要非常认可社工的理念的,尽管社工行业发展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是愿意去并肩作战,而不是背道而驰的。
hellosnow.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都萌生过“辞职”的想法。初入职场时,带着满腔热血准备大展拳脚,可随着时间消逝,我们会感知到现实的骨感,舍弃曾经稚嫩的想法。
成年人的世界何谈容易,日复一日的机械性工作,也在空余时间渴望能拥有诗与远方。没有一份工作可以让两者兼得,想拥有高收益,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除了工作本身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外,人们还需要面对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与领导的相处之道、与同事的打磨沟通,这些关系足以让人身心疲惫。
太年轻的人总是不容易被满足,会认为舒适安稳的工作看不到未来,是在浪费自己的才能,但去到竞争大的岗位,又有多少人能适应呢?
职业倦怠
现代人普遍会在工作岗位中丢失继续下去的动力,每日叫醒自己的不是梦想,而是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一想到工作就会感到苦闷、焦虑不安。
害怕在非工作时间收到来自公司的信息,下班回家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好好躺在床上,这是多少“打工人”的日常。每天带着一颗想辞职的心去工作,而囊中羞涩又让你不得不放弃。
早在几十年前,这种状态就已经被心理学家命名为“职业倦怠”,用以形容从业人员因为长期工作、工作量巨大或是工作内容反复,对工作本身产生了厌恶。
这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每一个人几乎都有过这种感受:一上班便感觉身体被掏空,不用上班却可以生龙活虎。很多人因为无法协调好自身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引发了心理疾病。
现在年轻人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家中长辈也是宠爱有加。因此,吃苦耐劳的能力不像老一辈人那么强。
另外,人的心理容量也是有限的,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必定会引起个体阶段性爆发。
所以,当我们真的面临工作上的压力时,不妨尝试让自己暂时丢掉手上正在做的一切事情,给予大脑一个独白时刻,静下心来去寻找促使我们崩溃的原因。
宣泄情绪
当人处于痛苦边缘时,本能会想趋利避害,找寻逃生口,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幸运地被解救。
我们在工作压力大时,可以选择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情绪宣泄法,将内心的不畅诉说给信任的人,询问身边人的意见,从而走出崩溃。
其次,可以定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让坏情绪通过流汗得到释放。
对付职业倦怠最差的方法便是独自生闷气,这样只会将不悦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际却暗藏汹涌。
与其每天都在工作中痛苦挣扎,不如仔细考虑引起精神崩溃的原因,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对这份工作真的无法热爱,并且感到痛苦,那么不妨换个工作。人生那么长,不一定非要扎根在一个地方;
如果是职场人际出了问题,那么请学会调整自己。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只是运气不好,换个工作环境便可,但实际上,每个职场的人际都是相似的,你根本无法永远逃避。
经历此次疫情,人们对这个世界看开了许多,活着不能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与周围的事物紧密联系着。
生活必定是快乐与痛苦交杂,没有人可以在工作上一帆风顺。当你感到快要崩溃时,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找到舒缓压力的正确方式,不要一时冲动提出辞职。
楞大个肚兜
工作要求高且控制程度低的职业及助人型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新闻工作者、公务员),工作枯燥、没有挑战性的职业(如出租车司机、流水线工人等)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教师、医生等职业领域的工作对象是人,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且社会对这些职业期望值较高,这种付出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还有大量脑力和情感的付出、时间和健康的付出,因此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从事枯燥、没有挑战性工作的人,如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司机等,由于日复一日重复简单的动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得成就感,其社会地位、他人的尊重、职业荣誉、自我价值等均无法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职业者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参加工作的前4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时段,而且参加工作的年限越短,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大。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的调查显示,工作前4年的人群发生职业倦怠比例较高,其中刚刚参加工作不到1年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达到了。工作1年、2年、3年、4年的被调查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依次为:、、、。当人们工作5年之后,其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工作16年以上的人出现职业倦怠的程度最低,仅为。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工作1年比工作5年以上的人群发生职业倦怠多~倍。另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超负荷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作超负荷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前者指个体感到工作量大以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者指个体感到缺乏必要的技能去有效完成工作。通过对教师、社会工作者和护士三类职业者工作负荷情况的研究,如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多少、社会工作者接待对象的多少、护士每周工作时间的长短,结果发现超负荷的工作更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工作质量要求很高的职业,会使员工更多的体验到工作的压力,于是便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来完成工作任务;尽管如此,由于工作质量要求过高,仍然会有无能为力的状况发生。由于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长期的工作压力无法得到缓冲和解决,导致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情感的枯竭及职业效能感的降低,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滋生职业倦怠。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