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得不瑞奥
社会工作个案方法建议
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社会工作个案方法建议,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步骤
1.接案
社工接案的来源,一般有三种,分别是1.服务对象的主动求助;2社工在外展服务过程中发现的潜在对象;3其他机构转介而来的服务对象。
在接案的过程中,社工第一要做的就是与服务对象初步接触和建立关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是本机构可以为其服务与解决的,切忌盲目承诺。
2.预估
在预估的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资料的收集与问题的评估。社会工作比较强调“人在情境中”,所以我们在了解服务对象自身情况的同时,也要对他的环境,家人进行了解
3.计划
计划这个阶段,就是让社工与服务对象一同,确定服务的目标,以及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制定计划
4.介入
介入阶段,就是根据计划阶段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施。但是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也会发生很多变化,计划也需要随机应变。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服务的过程中,社工提倡“助人自助”,我们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但是需要让服务对象自己的抉择。
5.结案
结案这一步骤,是需要根据服务的实施过程进行的。比如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可以着手结束服务。当然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并没有改善,那么就需要社工的自主反省,或者是将案件进行转介。
6.评估
评估分为过程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记录,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案主,另一方面也是更好的对服务和对自己进行一个评估。当然并不是说评估结束后,整个服务都结束了。后期社工也需要进行跟进,了解案主服务结束后的情况是否良好。
【一】让案主明白什么是社会工作。
很多主动求助也好,社工挖掘的个案也好,并不知道个案工作是什么,那更不用说建立工作关系了。想想我刚刚做社工之初,就是因为专业关系未能建立,每天做个案像探访一样,去到服务对象家里,聊的都是一样的事情,案主每天诉一样的苦。这时社工做个案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因为不但觉得自己无法帮助案主,还觉得自己对案主是一种打扰。我想这也是社工刚开始为何不愿意做个案的原因了吧!
所以,我们的第一步,便是要让服务对象明白什么是个案工作。有时我会这样介绍:“专业的社工在开展服务时,有三大工作方法,一是社区工作,例如。。。二是小组工作,像上次你与儿子 一起参与的活动。。。。第三种便是个案工作,这是一对一的服务,社工会与你定期进行面谈,一起澄清你内心的需要,并探讨如何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这样会让服务对象明白个案,并且不抗拒个案,因为从社区、小组中得知,并不是有很大的问题才会找社工。
接下来,社工如果能够说明社工及案主之间的角色和作用,就更好咯!我会采用类似这样的语句:“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会通过面谈让你明晰自己内心所想,我也会提供一些方法和资源让你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你才是个案里的主体,很多东西要靠你去实行和解决,所以你也要付出努力哦!不过你放心,社工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二】对社会工作的知识有信心。
像上段所说,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做个案反而是在打扰案主,自己无法帮助他们。那这时我们就要多看书咯!坚信不是因为社会工作的知识不能帮助别人,而是我们还不够专业!当然,也给予自己成长的机会和时间,与案主一起成长吧!
【三】约定一个面谈的时间。
社工尽量能够在初次签订服务协议时,便咨询案主的工作时间,和与她约定面谈的频率及时间,这样会更好哦!
【四】激发案主的改变动机。
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夫妻的关系中,通过孩子的成长促进他们的改变动机;也可以用一些语句:“那今天你来找姑娘聊了这么多,有什么是需要我帮到你的吗?”这个语句有个巧妙之处,一下子让社工从一个被动的角色转为主动,变成是案主找社工帮忙,而不再是社工硬要帮她的忙了。还有一些语句,是上次我在萨提亚培训时用过的,如:“你能否发现你更多的可能性?”、“你下定决心改变了吗?”这些语句看似简单,经本人使用过后,感受到确实非常有用。另外在控制情绪方面的'个案,可以说:“感觉现在你的生活,被这钟情绪掌控着,你愿意尝试放下这个情绪,宽恕自己,让自己更快乐吗?”
【五】试着去使用一套理论吧!
试着去培养自己学习一套你最有兴趣的理论,并且大胆地去使用你学习的东西。很多人会因为以“社工不是心理咨询师,使用理论不够专业,还不如不使用”或者“这些理论感觉太抽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用”等等的理由,阻碍了自己去学习或使用理论。其实很多东西不使用,并不知道它的作用所在。使用理论未必真的能够完全解决案主的问题,但是这会让我们学习评估个案,还有发现个案的一些切入点,提高我们的敏感度。
例如,之前我在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时,我也觉得这套理论很抽象,但是当我开始运用时,我便发现它的美妙之处。近期我有一个个案,案主非常非常痛恨她的家婆,与家婆家公的矛盾已经非常激烈,导致夫妻二人的感情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一开始,她在个案中表示,她无法放下她对家婆的恨,每次家婆冤枉她、误会她或者在村上向其他邻居说她的不是,一旦她发现,她的情绪便会爆发,不但会做出对家公家婆一些十分不敬的行为,甚至有时当有老乡与她交往,说笑的话也会令她想起家婆传她的不是,而影响人际的交往。
一开始,社工也百思不得其解,应从何处入手?后来,我与她一起“走冰山”,才得知,她是很讨厌别人误会她或冤枉她,因为她是一个渴望被认同的人,也联想起小时候不被父母认同的事,案主一直将自己的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同树立起来。
当社工与她分析到这一点时,案主深有体会,她终于明白自己的需要和感受。然后社工向她分析,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才是最重要。后面再问她,能否尝试宽恕他人,也宽恕自己的时候,案主从一开始坚定表达不会,到现在,她表示愿意尝试。你能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了吗!?当然,如果我们在学习完之后,用理论将自己分析一次,治疗自己一次,这样会让你更加坚定你对它的喜欢!
【六】有危便有机。
当在个案中遇到夫妻冲突、社工与案主冲突、尴尬等场面,接纳自己担心的情绪,冷静下来,这有可能恰恰是个案的转机!这也考验社工内心强大的程度,我们需要再案主面前保持一致,学习表达感受,例如:“很抱歉,让你觉得我不能帮你的忙,听到你这样说,我也觉得很紧张,很担心。”我们内外一致,也给案主一个示范作用。如果夫妻、亲子间的冲突,你也实在制止不了,当他们冲突后,冷静下来,再试图问他们对这个冲突的感受,和这个冲突,使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要避开这个冲突不谈!
【七】充份同理和无条件接纳。
当你遇到一些个案,因与案主观念不合,或案主性格原因导致关系难以建立,个案进展不下去,这时候,不要想如何帮助他,先学习同理他吧!倾听、同理、接纳,这些技巧能够帮到我们!
垂杨紫陌
【案例简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南城区白马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进行社区常规老年人外展服务中,在邀请一位阿婆前来量血压时,遭到阿婆拒绝,但阿峰发现自己与阿婆是同乡,于是阿峰便与阿婆攀谈了起来,经过一番交流,阿峰发现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状况,于是考虑是否进行个案工作。
后来,经过长期走访和与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对阿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案主(阿婆)党某,系河南人,五年前来莞,与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同住,女儿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孙、外孙女都上小学,家庭收入来源仅为女婿一人。另有两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门很少,出门须有女儿陪伴,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子女和子女介绍的另一同乡老人。另外,半年前,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压。在与案主初次交流时,案主表露出年龄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钱较多,有厌世念头,心理不良情绪和压力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与案主监护人贺某签订个案服务协议,进行个案工作。该个案服务关系持续至3月20日。后转变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常规探访对象。
在进行个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倾诉欲望极强,而且多为回忆往事片段,社工认真倾听且积极回应,同时运用同感和对比等方式进行稍弱的观念导向。案主倾诉欲望得到满足后,社工积极介入,转变为主导者,引导案主消除对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积极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为子女着想,为自己负责。经过两个月后,社工发现案主能从听到电视声音就聒噪心烦转为喜欢上家乡戏曲,平常出门散步,然后回家听段戏曲,社工给与肯定和鼓励,并且引导案主积极与周边的外地人(语言沟通相对较为容易)交流,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三个月的时间,案主心理问题得到正向引导,能够自我寻找生活方式,逐渐能脱离子女的依赖,而且能够开导和鼓励身边的外地老年人积极生活。
在此个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状态:需要人际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和社区的关注。这些,不得不引起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东莞某社区来说,户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来人口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这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年轻者和儿童(新候鸟)占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区和社会关注度和便利性服务中属于重点服务对象,但跟随子女迁移至东莞的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度却值得我们反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和居住时间的增加,外来老年人也将成为社会迁移和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根据调研和日常实地走访,外来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孤独感强烈。外来老年人进入新环境中,一方面脱离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会产生的困惑和不适,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迁入地的环境和文化的适应依靠个人学习内化存在困难。因此,这两方面导致外来老年人缺少交流群体和舒适环境,会逐渐被新迁入地所“束缚”。
(2)自卑、自闭甚至厌世。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的环境,交际关系逐渐削弱,就会有自我保护或自我封闭意识,会倾向于排斥外界的.刺激,这也就变相地隔绝了其融入新环境的渠道,生活的意义逐渐消逝,这对于一些较保守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无意义就会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赘,这种不良的价值导向和心理的极度敏感、脆弱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3)部分功能承担者角色的缺失。外来老年人需要两个功能角色的承担者:一是人际交流功能,二是正确价值导向的功能。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员(子女)只能给予外来老年人家庭关系中的人际沟通,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一个独立于具备家庭关系外、信任的角色来进行。而这个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会工作者。
(4)需求层次的低级化。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外来老年人在原所属地的优势丧失,在新环境中需重构自我的人际网络,但由于沟通、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外来老年人被孤立于迁入地的体系圈之外,因此,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层次逐渐降低,大多为交际的需求、归属的需求。
【理论分析】
根据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以及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参考社会生命网理论。
社会生命网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复杂生物链观点:自然界通过生物链构建成一个“生命网”。当“生命网”有新的物种进入时,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稳定下来。后有学者把动态的融入过程与相关移民研究相结合,提出“社会生命网”的三个维度:融入、共生与竞争。在融入阶段,社会生命网假设原有“生命网”中存在一个“硬核”,这个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它本质是体系圈内的一种存在机制,这种机制对进入体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种”进行选择、接纳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会引起原体系圈的变动,引起生命网的调整,产生“共生”和“竞争”后两个阶段。
回归到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中,显而易见,“融入”阶段是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环节,如何突破“硬核”是外来老年人更好适应新环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进行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针对其特有的特点,为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提供几点技巧性方面的建议:
1、 尊重外来老年人原有的文化体系。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对外来老年人原有文化习惯有所了解,且能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尽量安排与老年人语言沟通较无障碍的工作人员,这样能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和服务关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点,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对于外来老年人来说,由于新环境的“束缚”,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点,其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忆,即生命故事。这种情况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担任一个优秀倾听者的角色,给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泄;其次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耐心,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回应外来老年人,去慢慢引导老年人正向观念;最后,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对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够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口,从而由倾听者的被动角色转为引导者的主动角色。
3、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
4、 后期应继续跟进。后期对外来老年人服务成效的跟进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个案服务方式的终结转为常规性的探访,第二种是由外来老年人由服务对象转为周边其他外来老年人的支持者,帮助更多外来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环境中,这种方式的成效要优于社会工作者,而且周期会明显缩短。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