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ran8385
我的理解是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峻,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社会工作者,面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玲珑金月
人口普查居民不配合是普查员向该户居民做好解释,说明来意,并出示工作证件和相关的身份证明,以取得居民的信任,保证调查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此外,对于业主不愿因让普查员进门访问的情况,可以通过隔着外层防护门的方式进行工作的调查,耐心地说明工作性质,并说明人口普查对政府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请户主能够给予支持和配合。
如果对方仍然执意拒绝配合,那么可以请该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协同,来完成此次调查走访,希望能够在社会工作者的介绍和带领下,消除对方的不信任,顺利完成调查工作。
扩展资料:
普查原则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方案要求
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从2010年11月1日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申报人应如实回答普查员的询问,不得谎报、瞒报、拒报。人口普查对象提供的资料,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根据方案,登记结束后,应当组织全面复查,复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15日前完成。复查工作完成后,统一组织事后质量抽查,抽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底前完成。
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人口普查全部数据的汇总工作。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原始普查表按规定销毁。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做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
中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口普查
参考资料:人民网-北青报:努力消除居民顾虑 让人口普查更准确
whiskey456
日前,我市印发《济宁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进一步打破了社区工作者上升“天花板”,建立了多条职业发展上升通道。《办法》明确,县(市、区)补充街道机关公务员时,一般应拿出不少于补充街道机关公务员总数20%的名额,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社区工作者的录用采取两种方式 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主要包括城市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和由市、县(市、区)统一招录的全日制城市社区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者的招录任用应根据社区规模、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居民构成、辖区单位数量等因素确定。对行政或事业编制之外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社区工作者实行总量管理。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按照每300至400户配备一人,每个社区不少于5人的标准核定总量,并在总量内统筹确定各社区具体人员数量,经县(市、区)党委、政府同意后,报市组织、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选任: 社区党组织专职成员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选举或任命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选任情况,应报县(市、区)组织、民政部门备案。 招录: 除选任人员外,其他社区工作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牵头,会同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实施。县(市、区)制定的具体招录办法,应报市组织、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备案。 招录对象基本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政治可靠,素质良好。 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工作能力强,热心为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大专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 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 社区党务干部必须是中共正式党员。 薪酬体系 社区工作者工作薪酬体系适用于我市城市社区行政或事业编制之外的“两委”专职成员和县(市、区)统一招录的全日制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的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未满3年的人员不在此范围)。社区工作者薪酬所需资金纳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按照事权分别予以保障。其中对城市社区“两委”成员薪酬,市财政原则上按照50%的比例补助,并根据绩效考核等因素进行分配。社区工作者岗位与等级相对应,社区工作者岗位分为正职、副职和工作人员三类,等级为1至18级。各岗位按照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设置相应等级。社区正职为7至18级,副职为4至15级,其他人员为1至12级,每一等级对应相应薪酬系数。 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在当地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平均工资的至之间确定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起始标准(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津贴+住房补贴+物业补贴),并根据事业单位工资普调情况同步联动调整。社区工作者具体薪酬计算公式为:当地全额事业编制人员转正定级工资×当地确定的倍数×等级对应薪酬系数。 社区工作者的薪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占薪酬总额的70%左右,绩效工资占薪酬总额的30%左右。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并随着岗位变动、工作年限增加、受教育程度和相关专业水平提高等情况相应调整。绩效工资可根据考核情况,按季度、年度发放,并根据年度考核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次情况,适当拉开差距。 此外,在年度考核为优秀或合格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年限达到上一等级规定年限的,可以从次年1月份起提升1级工资;考核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年度不能计算为晋升等级的年限。社区工作者岗位变动的,从岗位变动的次月起,按工作年限套入相应的工资等级。受教育程度可分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大专及以下为基础,在本岗位等级范围内、相同工作年限的社区工作者,本科学历的可提高1级,硕士研究生可提高2级,博士研究生可提高3级。 《办法》还提到,按照有关规定为社区工作者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 激励措施 《办法》明确,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按程序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县(市、区)每年对社区“两委”成员进行集中轮训,县(市、区)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党(工)委分工负责,每年对社区其他工作者进行全员培训。 定期安排社区工作者轮岗交流、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其履行职责、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都应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 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按规定注册登记的社区工作者,按照初级每月100 元、中级每月200元、高级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职业津贴。获得功勋荣誉、国家级表彰奖励、省部级表彰奖励的社区工作者,在本岗位等级基础上分别高定5个、2个、1个等级。 已达到最高岗位等级的,以及所在社区获得全国、全省、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或全国、全省、全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的社区工作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发放一定数额的绩效奖励。具体发放办法由县(市、区)自行确定并组织实施。 考核管理 对社区工作者的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以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其德能勤绩廉,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工作者续聘解聘、薪酬待遇、奖励惩戒和调整岗位的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各县(市、区)制定,并统一组织实施。
吃买吃买吃买
网格员与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区别是什么?一、 从职业定义上进行区分:网格员是指运用网格化方法,依托网格化技术平台,开展城乡治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是指经过一定的选拔或公开招考程序,在各街道(镇)或社区的两委一站(社区党委党组织、居民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主要为社区内的人群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协同治理)和公益服务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设计、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建设等专门化的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二、 从职业分类上进行区分:城市管理网格员的职业编码是3-01-04-02;社区工作者(劳动保障专理员)的职业编码是3-01-01-02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编码是2-07-10-01;在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二大类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属于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 从服务对象上进行区分:网格员的服务对象包含网格内的人、地、事、物、和组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以户籍为主,为行政区划内居住人群。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或区域内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关怀性服务。四、 从工作方法上进行区分:网格员依托信息化手段和事项处置标准办理城乡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事项;社区工作者注重行政化经验性服务的提供;社会工作者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五、 从职业工作职责上进行区分:网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 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各类事项( 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协助管理服务、 政策法规宣传、协助处理突发事件、重点人员服务管理 、社会事务、党委、政府交办的网格内其他事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开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完善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弱势群体服务;开展群众性社会互助活动,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协助政府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协助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和流动人口管理,开展劳动教养人员教育,调解民间纠纷。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调查、分析社会服务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预估服务对象需求,制订服务计划;进行帮困扶弱、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行为矫治、社会康复、权益维护、危机干预、关系调适、矛盾化解、资源链接、社会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服务;帮助面临困境或需求的群体建立同伴支持系统;培育社会组织,组织社会活动,参与社会事务协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进行专业督导,提升服务团队专业服务能力;进行社会服务成效评估。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