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2

美酱老师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考试家庭示意图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与食俱进a

已采纳

2018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答题技巧

客观题:

熟悉填答题目的过程(答题卡),所有选择题的回答都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对答题卡填写不熟悉的考生应特别注意,在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考试答题习惯,尽量使用答题卡来做练习题和全真模拟题。

“卡壳”情况的处理。由于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全部为客观题,考题覆盖的考点分布在各个章节,且每道考题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即前面的题目和后面的题目没有内在逻辑性和依赖性。因此,考生在考场遇到难题“卡壳”时,不必担心后面的题目会因为此题的回答而受影响,此时可在试卷上做个标记(注意:不是答题卡),跳过此题,先完成后面题目的回答,等回过头来再答“卡壳”的题。

细心检查很重要。考生应检查答题卡填涂的位置、姓名、准考证号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是填涂题目的顺序不可错行!

由于考分的分布为单选题60分,多选题40分,并且单选题比多选题更容易选对,所以应尽量保证单选题全对,考试时单选题正确率要达到80%以上,通过考试的几率就比较大。多选题全部选对的可能性极低,所以建议考生采取保守的答题策略,即只选自己肯定有把握的选项。因为根据阅卷评分规则,在没有选错误选项的前提下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可得分,此种策略有助于考生拿到零碎的小分,在单选得到48分以上的水平上,多选题只需再得12分,这样考过60分及格线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主观题: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则为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方案设计

寻找案例分析题出题点

回顾历年考题,结合教材知识点,以下案例分析题的出题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此类题目在历年试题中出现率最高,回答此类试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充分运用案例信息。回答问题前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案例,看完提出的问题后,再次反复阅读案例,把案例中关于服务对象需要的描述充分地摘要出来,并进行梳理做答。

②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有时题目会要求考生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做答,通常可依据的理论框架包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系统理论或生态系统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是要求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或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考生可从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需要角度,以及需要的环境支持角度归纳案例给出的信息;如果是要求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则要注意“栖息地”和“生活空间”等概念;如果要求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框架,考生应按照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划分的五个层次从案例描述中进行摘要做答。

如果没有具体的框架要求,考生就应注意案例中涉及的特定服务对象,例如,如果是儿童案例,就应该以儿童社会工作一章中关于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社会化四种需要为框架做答;如果案例涉及的服务对象是青少年,就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需要及其个体发展的九个方面;如果是老人案例,就应该以老年社会工作一章中“健康维护”等八个方面的需要为框架;如果服务对象是妇女,要特别敏感社会性别概念,除了“生命保障、生殖健康、权益和发展保障”三大需要外,要特别关注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③ 注意“问题”概念。 “问题”的概念在这里有几个含义:第一,问题是指服务对象具有的心理或行为偏差,例如青少年的偷盗行为、老年人的精神抑郁等,这些问题也可以从需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有修正行为的需要、老年人有精神治疗的需要等;第二,问题是指环境造成的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阻碍和伤害,例如,青少年的偷盗行为是因为家庭暴力致使孩子离家流浪所致,老年人精神抑郁是儿女虐待造成的;第三,教材中有的章节列出了关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内容,有的章节没有,回答时要注意参考教材的内容,例如,老年社会工作一章中就有“老年人的问题”内容,包括“疾病与医疗问题、家庭照顾问题、宜居环境问题、代际隔阂问题、社会隔离问题”。

另外,要注意关于服务对象需要的试题有变换提问的可能,例如根据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哪些基本权利被剥夺,这样的提问常见于针对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服务对象。

2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社会处境

此类题目主要参考《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第二节预估的内容,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要求考生做服务对象的社会历史报告、画出家庭结构图和社会生态系统图、分析社会网络等。回顾历年考题,曾经出过画家庭结构图的考题,其他三种方法都没有出过,笔者认为,此处有出题的可能。因此,考生要熟悉并学会运用教材中预估的四种方法,学习的技巧是,可以尝试用这四种方法对自己做出预估。

3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评价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案

此类问题给出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介入案例,要求考生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行评析。此类是比较高级的题目,回答此类问题可以从服务方案的价值理念、依据的理论、实施的程序及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层次回答。有可能试题会有具体的指引,例如要求考生从价值理念、依据理论、实施程序或运用的方法及技巧等角度回答问题的具体要求。

4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界定社会工作的四个系统

此类问题的考点内容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一章的第三节。试题会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在2013年的考试中曾经出过依据案例列出行动系统的试题。很有可能再次出现依据案例列出目标系统的试题。此类试题答案明确,易于鉴别。

5根据给出的案例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资源或积极因素

此类问题出现极可能有“优势视角”的理论框架要求。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回答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然后分别从给出的案例中归纳服务对象个人和环境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6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成因

此类问题往往有理论视角,例如,有可能给出一个青少年案例,案例中的服务对象有一些偏差行为,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请用标签理论解释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原因”。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回答该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因此,对理论的熟悉掌握十分重要。

7根据给出的案例回答关于“目标”“原则”“特点”“方法”“技巧”等问题

此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对相关的“目标”“原则”“特点”“方法”“技巧”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陈述或描述。

8根据给出的案例在界定问题及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介入策略

严格地说此类问题不属于案例分析,而是服务方案设计性质的问题,但在历年的考试中常在案例分析题中出现。回答此类问题,往往需要首先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之后可提出服务的目的与目标,最后提出介入策略。有时试题会有具体的要求,例如,“请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或“请用系统脱敏法”等针对具体服务对象特别的方法或具体的介入模式要求,那么考生就必须依据具体要求做答。如果试题没有具体要求,那么选择介入策略就可以从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角度做答。

社会工作者考试家庭示意图

274 评论(8)

清香薄荷amy

2017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精炼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单选题] 有“网瘾”问题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但介入行动首先要集中在发现和解决青少年产生“网瘾”问题的原因上,从青少年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人际互动方面人手,才能根除“网瘾”。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原则。

A.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B.个别化

C.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D.瞄准服务目标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 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式有多种分类,从对小组成员的影响和作用的角度看,在社区矫正工作领域,使用()模式,是比较适合的。

A.治疗模式B.发展模式C.生存模式D.社会模式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社会工作者小王近年来一直在A社区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明年将调往B社区工作。在结束与A社区的工作关系前,小王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

A.肯定社区居民的能力,增强其信心

B.告诉社区居民自己与他们不再有关系

C.向居民承诺随叫随到

D.悄悄离开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安排结案时,社会工作者应鼓励服务对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肯定他们有能力这样做。但服务对象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应对其他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使服务对象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并通过表达这种信息来支持服务对象的努力,以强化他们的信心。

4[单选题] 小王接案面谈中,介绍了自己的姓名、所从事的工作、自己的专业特长,未来将提供什么服务等等,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在面谈时使用了()技巧。

A.沟通 B.倾听 C.询问 D.主动介绍自己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 根据民政部最新统计,全国除了有57万孤儿外,还有61万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儿童,包括因父母重病、重残、双方或一方服刑,或者一方死亡、一方改嫁而造成的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儿童。这些儿童最需要的服务是()。

A.风险规避B.成长辅导C.长期安置D.教育救助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这些儿童他们失去父母,无人抚养,处于生存、发展的困境,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安置孤儿。故选C。

6[单选题] 阿丽今年35岁,因性格不合,与丈夫离婚。目前,她一个人带着8岁的儿子在城市打工,把10岁的女儿留给了丈夫。根据上述案例介绍,社会工作者绘制的家庭结构图中正确的是()。

7[单选题]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经常面临学习困难,这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本身以及家庭的状况,而且还要考察城乡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假设。

A.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

B.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

C.运用生态视角

D.采取危机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运用生态视角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把受助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环境中考察,同时也要把家庭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尤其是对于处于弱势的家庭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常常与周围环境的影响交错在一起。本题中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经常面临学习的困难,这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本身以及家庭状况,同时也要考察城乡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如果不运用生态视角来理解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就很难了解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服务介入活动也就很难有成效。

8[单选题]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因素中不包括()。

A.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时问和资金

B.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具备参与知识和技巧

C.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居民愿意参加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区活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社区居民是否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对参与价值的肯定、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其中,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关键在于这些事务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是否有密切关系,如果参与对其生活质量改善不大,他们就不会参与。C项,居民参与意愿受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控制,有时候也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

9[多选题] 在监禁场所中,矫正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包括()。

A.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

B.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C.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D.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E.为在监服刑人员传递信件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在监禁场所中,矫正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主要有:①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②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③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10[多选题]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中,正确的做法包括()。

A.协调各类救助资源

B.对救助政策的不足进行修订

C.参与救助灾款发放

D.将救助理念转化为救助行动

E.灵活制订救助标准,考虑个体差异

参考答案:B,D,E

参考解析:参与社会救助政策:一、救助政策和有关实施规定也需要适时的修订和调整,同时需要填补社会救助现有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二、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是将救助理念和救助规定转化为具体救助行为的过程。三、社会救助工作需要熟悉相关政策并学会灵活运用,并按照统一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实施救助,同时还要考虑贫困群体的个体差异性,运用分类施保等特殊规定保障其基本生活。

35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