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逮云暮
2018年江西志愿者服务网官网登陆地址: 个头矮小、精力充沛的刘乐萍身上有很多标签:“草根”义务宣讲员、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省劳模、市道德模范、志愿者……可他最钟爱最看重的还是志愿者这个身份,在志愿服务路上一走就10年的他,帮助贫困户、残疾人士建立了22所“劳模爱心超市”,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募集资金建爱心图书馆,为困难居民募集资金购买互助保险、人身保险,策划大型公益活动,至于捐款、捐物,探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更是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凡此种种,让他感觉到了心灵的愉悦和宁静,因而,他总是笑着说:做公益,既升华了自己,又帮助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刘乐萍家住萍乡市安源区八一街罗家塘社区,担任萍乡市鸿源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的他,自打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志愿服务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不单自己乐此不疲,还感染、带动公司一大批员工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他组建的萍乡市鸿源贸易公司志愿服务队,将爱的阳光照耀全市每一个县区,成为一支小有名气的志愿服务队。“不管你是什么人,收入有多少,时间有多少,只要你有爱心,就可以做公益,成为一名志愿者。”这是刘乐萍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单位如此,在家里他也时刻不忘向家人灌输播撒爱心的理念。以至两个孩子也成了父亲忠实地拥趸,以做志愿者为荣。 筹划运作劳模爱心超市 在常年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刘乐萍感觉送钱送物只能暂时解决他们的燃眉之需,并不能让他们彻底跳出贫困的泥淖。在商贸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是个勤于动手动脑的人。在走门串户的调查中,他了解到部分贫困户居住在乡村的中心位置,如果能将他的房屋改造为一家小型便利超市,货物和设施由各级劳模共同承担,既可以方便当地村民购物,又可以让贫困户拥有一份稳定的零风险的工作,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市总工会非常认同刘乐萍提出的“劳模爱心超市”这种扶贫新模式,认为它操作简单,零风险、低门槛、稳收入,可复制、可推广。随即发动全市各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充分运用资源、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精准对接贫困村、帮扶贫困户,为有条件的贫困户捐建“劳模爱心超市”。 第一个“劳模爱心超市”在上栗县开业后,半年不到,22所“劳模爱心超市”在全市四个县区相继开业,几乎每一所超市从筹划、装修到进货、开业,无不倾注刘乐萍大量心血和精力。 11月23日,记者随同刘乐萍来到经开区光丰村黄塘小区村民钟涛开设的小型超市。刚开业一天的超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墙上贴着的“创业不忘劳模,脱贫感恩政府”几个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货架上每一样食品、日用品都明码标价。29岁的店主钟涛拄着拐杖,正笑容灿烂地忙着招呼顾客。 钟涛患有先天性脆骨症,个头像个还没发育完全的小孩,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眼看钟涛年岁渐长,父母十分发愁。钟涛被区总工会认定为帮扶对象后,刘乐萍带领公司志愿服务队的几名员工,利用中午和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免费给钟涛的小超市装修、安装,免费提供货架、整理货架,捐赠部分商品,张贴价格标签,教她如何补货、退货、算账……虽然开业才一天,但附近的村民不时来小超市买点日常用品,让钟涛感觉自己不再是个一无所长的废人了。“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当上小老板,谢谢所有的好心人。”钟涛一遍又一遍念叨着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22个“劳模爱心超市”,最少能帮助22个家庭、100个人改变命运,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扬起希望的风帆。那一张张明媚的笑脸,一声声道不尽的谢谢,给了刘乐萍莫大的慰藉。 结缘“草根”义务宣讲员 口才极佳的刘乐萍既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力、创造力和表达力,能把各种抽象的深奥的文件、政策用鲜活的方言概括出来,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生动、形象、高效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他的幽默、睿智、风趣,让他成为萍乡市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团的一员,从此与宣讲结下不解之缘。 社区、学校、广场、企业成了刘乐萍这几年频频出现的场所。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他因人而异地制定不同的宣讲主题,大到党的十九大精神、、、文明创建,小到好家风、好家训、个人素养、文明风尚……他都能搜集到不同的素材和内容,在宣讲过程中穿插短小精悍真实的身边故事,增强宣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整场宣讲不枯燥乏味,在听众不知不觉中入脑入心。因为接地气,他的宣讲广受喜爱和好评。每次他上台宣讲,台下总是掌声不断,笑声绵绵,气氛热烈。 至今,他通过“萍乡人讲身边故事”“我与文明创建百姓大宣讲”“贯彻十九大,萍乡看变化”等不同的主题宣讲平台义务宣讲200余场次,观众、听众多达几十万人次。 十年志愿路充实亦快乐 曾有人质疑刘乐萍作为一名公司的管理者,哪有这么多时间从事志愿服务?他们哪里知道,刘乐萍的时间都是一分一秒挤出来的,中午两小时的午休,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周末的休息时间,都被他无私用在了自己最乐意做的事上:做“公共卫生志愿清洁”“交通维护协管”“绿色环境宣传”“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慰问空巢老人、贫困家庭”“关爱帮扶萍乡好人”“三送进社区(送法律、送健康、送温暖)”“春运护平安”“陪敬老院老人过新年”“认领微心愿”等名目繁多的志愿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累计志愿服务时间5000小时以上,为各项活动募捐资金100多万元。 2014年年初,受安源志愿者协会“爱心家人团”委托,刘乐萍担负起了8位孤困儿童的生活救助费用发放。眼见这些孩子大都性格内向自卑,刘乐萍不单定期走访他们的学校、社区与家庭,与老师、社区干部、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还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1年多下来,这些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开朗,思想越来越活跃,学习成绩逐步上升,脸上时常荡漾着开心的笑容。 2014年,刘乐萍筹集资金5万余元,分别为安源区高坑镇裴家小学和湘东区白竺乡龙台学校捐建儿童爱心书屋,为孩子们搭建快乐成长的知识阶梯。 逢年过节,刘乐萍就个人出资购买米、油等慰问品,带着慰问金,深入乡村、社区走访慰问空巢老人、困难家庭、孤困儿童,赠送慰问物资累计近30万元。对身边的好人,他也不忘策划组织参与关爱身边好人的慰问活动,让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蔚然成风,让向善向上的主旋律唱响大街小巷。 在萍乡,刘乐萍俨然是个名人了,省、市各级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他获得的“江西省劳动模范”“萍乡市劳动模范”“萍乡市十佳优秀志愿者”“萍乡好人”等荣誉称号多达20项。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并没有让他飘飘然,而是让他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做一名志愿服务的参与者,而是致力于做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者,策划有一定深度、广度和力度的志愿服务活动。 脑袋瓜子活络的他脑袋里装着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他滔滔不绝地告诉记者,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他计划推广“劳模爱心洗车行”项目,这是个成本不高的项目,可以让更多的贫困户、弱势群体受益;他还想为在工业园务工的农民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关爱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冷暖……输出爱收获爱,这样子的生活,刘乐萍觉得很充实也很快乐。 ;
journeyjasm
颜龙安,1937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乱环境中,他在家庭和亲友的全力支持和资助下艰难地念完了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他得以继续升入初中、高中学习。1958年8月,在萍乡高级中学毕业的颜龙安从乡邮员手里接到江西农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作为一位刚满20岁、充满求知欲望的青年收到这张通知书是那样的兴奋和激动,但生活在贫困山村有着两个孩子的父亲颜石生面对儿子的通知书,却流露出难堪的神色,他用筷子敲了敲碗中没有几粒米的红薯稀饭,叹道:“家里连吃饭都困难,哪来的钱供你上大学?”母亲陈石香却希望儿子能走出这穷山村,说:“没钱不会想办法!我就是养猪婆卖猪崽也要让龙安去省城读大学。”在父母的争议中,颜龙安摸一摸自己时常吃不饱的肚子,深深地感到农家孩子读书的艰难。从祖辈三代务农的经历中,颜龙安自小就受到“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刻骨铭心的教育,这对他以后的生活与科研之路影响至深。由于大哥颜向成毅然支持母亲的主张,颜龙安终于在1958年9月1日挑着背包、行李离开了生活20年的山村,踏上了求知深造的征途。在江西农学院的校园里,颜龙安度过了4个春秋。在这4年里,他在农业知识的海洋中深潜求索,以至有3个暑假没有回家。他在清静的深院中苦学,经常在图书馆中阅览一些科学书刊,开始对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发生了浓厚兴趣,深感这一领域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以至在他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乐于苦苦追求和探索。与此同时,为了替家庭减轻他的读书开支,他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爬上丛山峻岭去采挖药材,几分几角地积攒些零用钱。4个寒暑下来,使他更加感到知识是来得那样的苦涩和不易。因此,当他1962年大学毕业回萍乡,组织上将他分配到当时最走红的粮食、商业部门时,他不为一时的个人利益所动,坚持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所需处,为家乡的农业尽一份力量。最后,他被分配到萍乡市农业局,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参加工作以后,颜龙安几乎没有在农业局的办公室坐过,长年在乡村蹲点,从事技术推广工作。60年代他帮助全国劳动模范彭光贤总结出了一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自己也在高秆变矮秆的育种实践中努力探索。1971年春他受组织委派,带领科研组3位同志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向中国最早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袁隆平先生学习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党和政府的支持使他更加坚定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从1971年开始他连续7年在海南从事研究工作,3个儿女出生他都不在妻子身边,沉重的家庭负担只好由妻子挑着。为了事业,这个一米七多的男子汉,在他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稻不育系珍汕97A时,体重只有48千克。1971年10月颜龙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他被任命为萍乡农业局副局长,1983年3月转任萍乡市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在萍乡科委工作的10多年内,他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解决知识分子的夫妻分居、住房和子女就业等问题亲自奔波,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地市科研所的改革,致使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能跻身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的行列。他积极鼓励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力地促进了萍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995年颜龙安出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江西在水稻研究方面的优势,组建了江西省杂交水稻技术工程中心、江西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大胆引进人才,跻身国家重点攻关行列,并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杂交水稻领域的合作研究。在江西省农科院内部他大胆改革科研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解决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使江西省农科院在江西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颜龙安除历任上述职务外,还是全国人大五、六、七、八、九届代表,六、七、八、九届主席团成员,江西省科协副主席,江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江西省萍乡市政协副主席。他曾参加由政府组织的代表团赴日本、菲律宾等国考察水稻和进行学术交流。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1978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科学大会奖;1978、1979、1987年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杰克贝老师
1981年1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叫边塘的小山村中一个名叫“龙背岭”的村落,父母均是农民。1990 年,父亲去世,家境陷入极度贫寒。1997年,在萍乡一份名叫《红杏》(内部刊号,每期发行量约4万份)的报纸上发表处女作,当年共在该报发表习作10余篇。1998年,获得江西省中学生写作比赛第一名;同年,陆续在《萍乡日报》和湖北、江苏等地的刊物发表散文数篇。1999年—2000年,陆续在各地刊物发表散文十余篇;在学校内发起成立临泉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临泉》。2000年,9月他考入大学,有了系统阅读的机会。进入学校后成为校园文学报《苔花》的主编,担任学校校报编辑和学生记者团团长,在这个岗位上写了大量平庸的新闻稿;同年加入萍乡市作家协会。2001年,在大学内发起成立飞廉文学社,主编社刊《飞廉》;同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2002年,年底开始学习写诗歌;同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一等奖。2000年—2003年间,陆续在各类刊物发表散文诗歌若干。2004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萍乡市政协工作。诗歌《称呼》发表于《创作评谭》2004年第3期;诗歌《春天》发表于《散文诗》2004年6月;诗歌《怀念一把老蒲扇》发表于《创作评谭》;诗歌《火车经过家乡》、《中心公园的流动养蜂场》、《傍晚,走进一只蚂蚁的眼睛》发表于《诗刊》2004年11月上半月刊;诗歌《幸福生活》发表于《阳关》。本年度共发表诗歌50余篇次,另有散文约10篇发表于省、市报刊。2005年,诗歌《四月,石头开花》、《关于乡下的家》发表于《阳关》4期;诗歌《红薯》发表于《诗潮》2005年3-4月号;诗歌《丰收》、《老玉米》、《忠诚》发表于《延河》4期;诗歌《卑微的生活》(组诗四首)发表于《岁月》6期;诗歌《石头开花的季节》、《春日,早上6点30分》、《面壁》发表于《农村青年》7期;诗歌《称呼》发表于《都市文学》3月;散文诗《无序的组合》发表于《中国散文诗》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歌》(三首)入选《诗屋2005年选》(珠海出版社);诗歌《漆宇勤诗二首》入选《诗地理2005年选》;诗歌《漆宇勤的诗》(二首)入选《诗观察2005年选》。本年度共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80余篇次、散文约20篇次,另发有深度社会新闻百余篇、常规新闻报道200篇次。2006年,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燕赵诗刊》2006年第三、四合期(中国新诗巡展专号);诗歌《向往西部》发表在《星星》诗刊2006年第8期;诗歌《拾穗的人》、《对话》发表于《延河》2006年第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第1期;诗歌《面朝田野》(组诗5首)发表于《岁月》杂志2006年第5期;诗歌《桃花,最初的怒放》收入《中国网络诗歌精选》(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诗歌《一些树木生长在广场》入选《2006中国最佳网络诗歌》;漆宇勤的诗三首入选《诗屋2006年度诗选》(珠海出版社出版);散文《金黄》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9月号。本年度共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10余篇次;本年度开始尝试感悟短文和时评的创作,有10余篇感悟短文和时评发表于《中国民航报》、《重庆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7年,诗歌《与现实很近的草原》、《平遥:时间只是一个概念》入选《诗观察2007年年选》(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诗歌《一语成谶》入选《2007中国最佳网络诗歌》(中国文化出版社);诗歌《让荒野更荒》等三首发表于《合肥晚报》2007年2月8日;诗歌《流动》(外二首)发表于《当代小说·下半月》2007年第4期;诗歌《月色芬芳》(外一首)发表于《青岛文学》2007年7月;散文诗《午后,和一本书对视》发表于《散文诗》2007年第8期;组诗五首发表于《诗选刊》2007年第10期;散文《剃头匠》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诗歌《回到龙背岭》(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本年度共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短文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意林》、《经济晚报》、《扬子晚报》、《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转载;另有新闻报道近300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8年,诗歌《灌浆》发表于《绿风》2008年第四期;诗歌《秋风》发表于《中国铁路文艺》2008年第5期;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五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8年8月29日;诗歌《呓语或一次逃离》(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8年第11期;诗歌《给童素心》等四首入选《默然爱你》一书(济南出版社);诗歌《萍水相逢》(组诗十三首)发表于大型诗丛《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第13卷;诗歌《重新点亮的灯:6452盏》入选《同饮一江水》(文汇出版社出版)、《撼动的情与魂》(江西教育出版社)、《五月的祈祷》(南海出版公司)等书;《漆宇勤的诗二首》发表于《北方作家》2008年第四期。本年度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5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80篇次在《意林》、《新民晚报》、《辽宁青年》、《读者》、《视野》、《报刊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9年,散文《梦在江南一柄伞》发表于《岁月》2009年第2期并配发简历、照片重点推出;散文《曾经一灯如豆》发表于《半岛晨报》、《北京晨报》、《江西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并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庆征文一等奖;散文《粉笔记忆》获“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60年”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诗歌《莼鲈之思》(外二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9年3月20日;诗歌《漆宇勤的诗五首》发表于《青春潮》(原《福建青年》)2009年第7期;诗歌《一茎花藤攀上窗台》发表于《乾坤诗刊》(台湾)第51期秋季号;诗歌《老木匠半眯起眼睛》、《正午的太阳泛着白》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9年第8期;诗歌《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昼伏夜出的人》发表于《诗歌月刊》2009年第7期;诗歌《月亮出来了》、《苏醒》、《老木匠半眯起眼睛》、《当竹排在绿色中游动》入选《80后诗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刊社选编《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诗歌《怀念》获得光明日报、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本年度有诗歌近200首(次)发表在《西江月》《威海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珠江商报》等近百家报刊;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辽宁青年》、《读者》、《才智》、《青年文摘》、美国《侨报》等数十家刊物发表和转载;有时评作品50余篇次发表于《海峡导报》、《重庆晚报》、《长江商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散文30余篇次发表于《桂林晚报》、《当代散文》、《光华时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10年,诗歌《越走越远》(组诗8首)发表于《诗刊》2010年4月下半月刊“特别推荐”栏目,配发照片和简历重点推出;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诗词月刊》2010年第2期;诗歌《一根稻草在风中瑟瑟旋转》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第7期;诗歌《屈楚诗二首》(《后悔》、《一动不动》)发表于《北方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181期);诗歌《我养了一片云》发表于《常德晚报》2010年1月5日并被《格言》2010年8月下半月、《可乐》2010年9月转载;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厦门文学》2010年第一期;诗歌《烟火爱情》发表于《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诗歌《安于生活》(组诗,包括《属于我的葡萄》《停顿》《回归》《老得真快啊》《和继父的一次谈话》)发表于《青海湖·太阳河》2010年第3期(总第137期);诗歌《从季节的豁口路过》(组诗,包括《桃花即将盛开》、《补》、《湿》等)发表于《澳门月刊·华文百花》2010年第一期;诗歌《乡居》被《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7月下半月刊)转载;诗歌《工地上的男人抱起一只小狗》发表于《台湾诗学》2010年3月;散文《偷青》发表于《江西日报》2010年2月26日;散文《被用旧的花》发表于《草地》2010年第1期(总第168期);本年度另有大量散文、诗歌、感悟短文和时评等作品发表于《特别关注》、《知识窗》、《民主与法制时报》、《家庭主妇报》、《常州晚报》、《山东青年》、《知音女刊》、《知音美文》等各地报刊;有二十余篇感悟短文与散文被选入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地出版的多中选集中。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