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6

霸气甫爷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悠游肚肚熊

已采纳

2021年2月21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发布。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共五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有哪些?这份指导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文件有何内涵和深意?浩丰智库针对这个政策也进行了解读。1、突出亮点: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2、为脱贫县设置5年过渡期,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引领乡村全面振兴4、聚焦乡村振兴,激活乡村生态资产价值,促进农村消费5、乡村建设既重“硬件”也重“软件”6、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01 评论(11)

我可不是吃素的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包括:1、是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3、是深化农村改革;4、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13 评论(11)

桑珠欢穆

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包括;1、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3、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4、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150 评论(11)

南宫爱默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对省级重点帮扶村,一方面,强化支持政策。

一是产业扶持,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带动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产业长期发展,有效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资金投入支持,“十四五”期间确保每年投入重点村衔接资金100万元以上。

三是项目布局支持,推进资金项目向重点村倾斜,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环境、生态建设的短板弱项。

实施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7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