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舞蹈的兔子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子非鱼1102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
政府民政部门长期以来在担负的多种社会工作中,广泛开展了实际的社会个案工作,取得了社会福利包户服务、农村包干扶贫等经验,并开始重视社会个案工作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施施,性别:女,年龄:32岁,民族:汉,婚姻状况:未婚,教育程度:初中,生理特征:患精神分裂症,性格特征:孤僻多疑,淡漠,发病时情绪急躁易怒,居住情况:独居。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施施母亲于2009年患乳腺癌去世,施施父母在施施16岁读初中时离婚,施施跟母亲搬出祖屋,从此施施与父亲之间关系淡漠,沟通甚少,三四个月见一次面,施施父亲目前未婚,独居,身体状况差,患有多种老年人疾病,不能自理,大多数是父亲大姐及施施大姑妈照顾施施父亲,施施与大姑妈之间关系极差,双方的沟通,多为相互指责,相互推脱责任的方式。
2.个人经历
施施提到自己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父亲的大姐即施施的大姑妈经常帮助其父亲出谋划策,使得施施母亲处于不利的地位。施施认为父母在其16岁读初中那年离婚,就是大姑妈教唆父亲与母亲打官司离婚分财产的。施施说到母亲在2009年患乳腺癌后都是自己日夜照顾母亲,直至母亲去世,家里人都没有给予帮助。施施在母亲2009年去世后独居至今,也提到曾有男朋友,后因为对方母亲恋子情结严重而分手。施施的工作一直是不稳定的状态,最长的一份工作没超过1个月,大多是做了一个星期就不去了。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的情况及需求分析
1.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施施由于是一级残障康复者,获得民政局每月400元的补贴收入,施施母亲去世前有留下一笔钱给施施做生活费。施施独居状态,偶尔发病会引发癫痫症状,几次晕倒在洗手间。
2.心理方面的情况
因工作不稳定,长期失业、间歇性发病,有生存的压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3.社交方面的情况
性格极其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非理性情绪凸显,影响到其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朋友较少,人际支持网络薄弱。需要帮助其宣泄非理性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建立人际互助网络。
4.康复方面的情况
施施提到每月月初都会去中山一院神经科门诊取药,说自己从初中发病开始就已经给门诊何医生治疗至今,因为长期每天吃药的缘故,施施每天都会比较犯困,何医生建议施施喝一些花茶来解困,于是施施养成了每天喝花茶的爱好。
(二)以优势视角的理论找出服务对象的优势
1.施施爱好手工,喜欢十字绣。
2.施施提到母亲生前有3位结拜姐妹的阿姨,对自己非常照顾,经常会约自己出去一起吃饭,聊天,还会给自己介绍男朋友。
3.施施居住环境为母亲生前买的单位宿舍两房一厅,摆设简单大方,非常整洁,施施母亲生前为其留下一笔生活费,施施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拮据。
三、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拜访施施,通过与其深入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案工作。根据施施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服务目标
1.帮助施施宣泄非理性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生活信心。
2.整合社区资源,协助施施达到康复目的,提升社会功能。
3.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施施积极融入社会。
(二)服务策略
1.为施施提供情绪疏导服务。鼓励施施说出她的困境与痛苦,重点通过空椅疗法、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的训练使施施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
2.挖掘施施的潜在能力。鼓励施施积极参加社区和小组活动,提升施施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
四、服务实施过程
(一) 运用空椅疗法导出心里话
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周朝英老师在《空椅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功效机制及其应用》一文中提到,格式塔心理治疗中的空椅疗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是较受欢迎和有效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当事人内在冲突选择问题。其作用和功效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这种发生过程是逐步改变当事人的意象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疗法的`关键环节是潜意识氛围的营造,其营造方法主要是用形象生动语言帮助当事人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贴合当事人的感觉等待当事人的情绪发生自发性变化;适时进行认知诱导性干预促进意象改变。
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表达常常是内敛的、含蓄的,这种内敛和含蓄会给人一种稳重、有教养的感觉,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内敛和含蓄往往会带来表达的不足,这种表达的不足不仅会给沟通的双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误会;而且当个人面对自己的一些问题缺缺乏倾诉的愿望和动力时,由问题引发的不良情绪缺乏宣泄途径从而造成精神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治疗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让当事人进入一个有人际关系的系统,在系统中促发当事人的表达并能听到对方的心声。可是当事人所发生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空间中的事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与当事人发生联系的人根本没有条件重新回到当时的人际系统,而当事人的问题又必须解决,于是空椅疗法就成了这种文化背景下最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社工在与施施进行个案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施施对大姑妈的非理性情绪非常突出,每次施施处于情绪平和状态,一提到大姑妈的时候就会表情严肃、面部僵硬、眼神充满愤怒和仇恨,且每句话都带有责备的意味。
社工在与施施谈话的过程中,引导施施,当旁边的空椅子上大姑妈正好坐在上面,施施此时心里想对大姑妈说的话都可以一吐为快。社工刚说完,施施就开始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扶着眼镜,大声骂道:“最衰就是你,大姑妈,当年如果不是因为你教唆,我爸妈也不会离婚,我妈也不会因为常年抑郁而患上乳腺癌,我也不会因为一直照顾我妈导致我与社会脱离,没有朋友……”社工默默地为施施递上一杯花茶,施施喝茶时深吸了一口气,接着又开始:“大姑妈,你知道吗,当年你的儿子我的大表哥自杀,都是因为你导致的,唯一疼我的大表哥再也没来帮我了,呜呜……”讲着讲着,施施开始大声哭泣起来,社工轻轻地拍着施施的肩膀,保持着沉默,默默地为施施递着纸巾,在施施哭得气上不来的时候轻轻拍着施施的背部,慢慢地,施施的情绪平静下来了,施施对社工说:“颜姑娘,谢谢你今天陪我聊天,这些话,我憋了好多年,一直没对大姑妈说,现在说出来了,我心里觉得舒服多了……”
帮助了施施宣泄了其对大姑妈的愤怒、责备情绪后,社工在与施施沟通的过程中,还了解到施施在对其父亲的照顾方面的要求很纠结,施施父亲目前身患多种老年人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能自理,由大姑妈从香港过来照顾父亲,施施大姑妈和父亲提出要求施施搬到父亲单间居住处照顾父亲,施施因此事跟大姑妈和父亲在电话里吵过几次架。
社工再次运用了空椅疗法,引导施施说出内心的顾虑,社工引导施施,当旁边的椅子坐着自己的妈妈,把内心想对妈妈说的话都说出来。施施的语调比较平和,缓慢地说道:“阿妈,我好挂住(思念)你,你走了之后我一个人生活,好孤单,阿爸一直都没理我,最近大姑妈打电话给我,叫我回去照顾阿爸,说阿爸走不了路,但在你走后,我在努力回到社会,不断地去找工作,去适应社会,跟其他人做朋友,现在好不容易有点方向了,我想找茶业的服务工作,但是如果我去照顾啊爸,他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单间,一是不方便,二是我自己也没有收入够我和阿爸俩个人的生活,而且我害怕去照顾他了就一直呆在家里了,再也不能出去找工作了,但是我还要认识朋友,还要结婚生仔,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的……”社工一直默默陪着施施,在施施问到社工自己应该怎么办时,社工只建议说,尊重内心的选择,做个快乐的自己。
在空椅疗法服务模式的运用过程中,社工深有感触,案主内心憋了多年的话,无法诉说,在面对空椅上的“大姑妈”、“母亲”,都能一吐为快,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是在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深入了解的专业关系之后,大胆尝试新的服务手法空椅疗法所实现的服务成效。
(二)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处理非理性情绪
为了帮助施施认识社区更多的朋友,建立人际关系互助支持网络,社工特设计了ABC理论为主导的妇女情绪支持小组,在小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组员分享日常生活中处理非理性情绪的技巧和经验,增进组员学习处理非理性情绪的能力,施施在认识了新朋友后,还教新朋友学做十字绣,在社工的帮助下,小组的组员坚持每个月茶聚一次,相互分享生活近况,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稳定的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组员们甚至还相约作为社区园艺义卖活动的志愿者,推动社区的慈善事业发展。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清理创伤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提到,原生家庭影响我们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行为方式、家庭的规矩等,对我们的信念、价值观、行为模式都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影响我们一生。探索原生家庭,当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回溯原生家庭,处理未完成的期待,清理创伤,完成原生家庭回溯之后,把目标放在提升内在的自我价值上,萨提亚相信每个个体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有当我们可以这样珍视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同样的珍视别人、爱别人。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我们就会对别人充满嫉妒或恐惧。当我们就有较高的自我价值的时候,当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欣赏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面对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清理了过完事件产生的影响,重塑自我之后,我们比以往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欣赏自己。这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社工在引导施施分析原生家庭时,施施在分析母亲的家族时讲的滔滔不绝,还很自豪地并跟社工分享了在一次家族聚会上自己亲身救了一位癫痫症病发的亲戚的故事,施施还说到希望母亲家的大姨能发挥大家族的大姐风范,定期组织大家聚会,让大家增强对家族的归属感。施施在梳理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脉络后,跟社工分享到,发现自己在性格、处事方面都很受母亲的影响,自己在情绪控制、与人沟通方面还有缺陷,希望以后能在这些方面可以有所提升!
五、总结评估
通过个案工作,施施的情绪处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社会功能得到较大改善。施施经常来家综做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周围邻居、居民增多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心和认同感。
六、专业反思
(一)空椅疗法的运用前提
得益于社工在服务前期与案主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充分了解案主的情况,全面把控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帮助案主宣泄非理性情绪,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尝试和运用的个案治疗服务手法。
(二)资源链接,帮助康复者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做好社区精神残疾人社会工作,应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得康复者们在与普通居民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情绪支持,获得生活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实现再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构建朋辈支持网络,共同成长发展。
(三)原生家庭系统疗法的适用性
原生家庭系统疗法在引导康复者理清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时,可帮助康复者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改善自己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改变,也是一种新的蜕变,一种新的成长。
lovexuzheng8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1.解释问题;2.预测与判断;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4.指导服务实践发展;5.发展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2.社会工作理论,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二者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支持社会工作理论大于社会工作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 (一)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直接指导我们去实现的)、前意识(意识没有发生之前)、潜(无)意识(受到疼痛,无法描述的感觉,这是潜在的意识) (二)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内驱力和欲望,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意识和前意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自我的深度发展,良心和理想。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 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惩罚。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扰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表现 内涵 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 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 (四)性心理发展 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感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治疗性分割:内在经验+反身观察 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 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出来。 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诠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 诠释的四个技巧: 1.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且重复的行为或话语。 2.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 3.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在意识转化为意识。 4.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经验的整体认识。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C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原则。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辅导过程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工必须完成的任务: 澄清内在沟通;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尝试使用逆向操作;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反思。 3.服务的步骤 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者信念之间的关系; 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为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行为发生预期改变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与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他/她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结构:微观、中观、宏观 过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行动: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系统的机能失调。 二、生态系统理论 人在情境中: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无论是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命周期: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人际关联: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胜任能力: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 角色表现: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的社会期待。 生态地位: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特别指有利于或不利于特定发展任务的环境因素。 适应力:个人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 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于其所生活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社会环境和个人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应从人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要注重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从不同系统的层面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