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8

成工1979
首页 > 日语培训 > 竹韵山色日语培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innie222626

已采纳
主讲/ 边义老师  句中平仄声的安排,原则是平仄交替。诗词对联的语句,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或称音步,正如左右脚交替步行一样,所以句中平仄常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地交替。首字如起步,第二字如落脚,第二字是节奏点所在,所以看句中平仄交替,主要看二四六八偶数字的平仄交替。五言句式是“平平仄仄平”,或将末尾字往前调,成“平平平仄仄”,偶数字仍是平仄交替。    对联语句,一般平仄格式如下:   二言联 正格“仄仄/平平”,变格“平仄/仄平”。如宋张栻为长沙城南书院题联:   岳峻;  仄仄   山清。  平平   三言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前者首字可以不拘平仄。如山西小有天联:   疑无路;  平平仄   小有天。  仄仄平   四言联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字可以不拘平仄。如秦岭联:   障南阻北;  仄平仄仄   拔地分天。  仄仄平平   六言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如清直隶士子讽刺贪贿的主考官吴省钦联:   少目奚知文字;  仄仄平平仄仄   欠金哪得功名?  仄平仄仄平平 拆字,“省”为“少目”,“钦”为“欠金”。   句中平仄安排与句中音义节奏密切相关。上列四言联节奏是“二二”式,六言联是“二二二”式。如果改变节奏,平仄要作相应变动。   对联受到律诗的很大影响。对联中的五、七言联和五、七言句,很多都用五、七言律诗的句型。五、七言律诗的语句是格律化的语句,原则上是平仄成双交替,称为律句。   五言律句有四种句型,平仄两两相对,格式如下:(平表示可仄,仄表示可平,下同。)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仄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扩展,前加与五言律句开头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也是四个句型,格式如下: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边是五、七言律句的标准格式。在创作实践中,A、B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也可以平仄不拘。C、D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不能不拘,否则会出现末尾三字同声,成了“三仄脚”、“三平脚”(或称“三仄尾”、“三平尾”、“三平调”),“三平脚”是律诗之忌。对“三仄脚”要求较松,唐代律绝中较常见(如杜诗“江流石不转”)。   B型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用平声,否则犯孤平,孤平是律诗之大忌。为什么叫孤平?因为除了尾字以外,五言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七言句虽然还可能有第一字是平声,但无关紧要。孤平只限于B型句,别的句型不存在孤平问题。(据王力《诗词格律》)   孤平可以拗救。B型句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就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这叫“孤平拗救”。救了,就没有毛病了,仍然合律。   五、七言律句平仄格律看来繁复,可以化作简要的话来总括:只要不出现孤平、三平脚、三仄脚,就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句尾字平仄须论,自不必说。   用五、七言律句格式写作的对联如下:(右为作品用字平仄)    新疆左文襄公祠联   志高居四海;  仄平平仄仄   英明擅八区。  平平仄仄平   故宫文华殿联(乾隆帝)   讵为饰其貌;  仄仄仄平仄   还因尊所闻。  平平平仄平   青海南禅寺联   青山白雪千崖晓;  平平仄仄平平仄   紫塞黄河万里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承德避暑山庄东暖阁联(康熙帝)   香袅金垆春昼永;  平仄平平平仄仄   兰芳玉砌晓风清。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西珍珠泉联(孙稼生)   青山笑我头已白;  平平仄仄平仄仄   泉水照人心自清。  平仄仄平平仄平   珍珠泉联下联即是孤平拗救。其上联第六字也拗,下联第五字可以兼救。(详见《诗词写作指导》第四讲。)   C型句有变格,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在律绝中常用(如杜甫“遥怜小儿女”,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对联中有时也用。如峨眉山牛心亭联:   双飞两虹影:  平平仄平仄   万古一牛心。  仄仄仄平平   对联又受到词的深刻影响,句中的停顿和节奏形式比律诗多。如五言句,对联里不仅有律诗的“二三”式,又有律诗所没有或罕见的“三二”式、“一四”式;七言句,对联不仅有律诗的“二二三”式,又有律诗所没有或罕见的“三二二”式、“一二四”式等。   对联跟词一样,有其特有的顿逗(旧作“豆”):   一字逗。一部分是实词:看,望,听,念,喜,恨,想,记,问,叹……一部分是虚词:正,更,且,尽,尚,恰,须,又……   二字逗。如:试看,莫问,遥想,却喜,正是,漫道,莫怪,不须……   三字逗。如:记当时,看此时,欣此际,似这般,赏不尽,赢得些,都付与,且消受,莫辜负,又何妨……   语句的顿逗和节奏是一致的。   五、七言句平仄的安排,除律句形式以外,就是将句子按大的节奏分成两部分,该部分是三字就按三言句的平仄格式,是四字一般就按四言句的平仄格式,是六字一般就按六言句的平仄格式。如清杨兰坡题广东海珠寺倒坐观音像联: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此联有一字逗“问”、“恨”。按大的节奏分,句子是“一六”式,一字逗后六字,就按六言句平仄格式,所以“大士绕何倒坐”是“仄仄平平仄仄”,“凡夫不肯回头”是“平平仄仄平平”。   又如黄鹤楼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茂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此联每句都可分为两部分,后一部分都是四字,所以都按四言句平仄格式安排,或是“平平仄仄”,或是“仄仄平平”(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   有的长句,超过七字,多至八九字,也是按大的节奏,划分成两三部分,分别按二、三、四、五、六、七言句的平仄格式办理。如重庆嘉陵江茶馆联: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枝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起来。 “五百里嘉陵”对“几千年历史”,用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其余用三言句的平仄格式。   词和对联都有领字。领字又称领格字,是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一字逗、二字逗、三字逗都在句前,在起统领作用时,就称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领字常见领二句、四句,被统领的句子往往形成对仗。如日本神户中华会馆联:   广厦维新,试看神水当门,坂山作壁;   登堂话旧,且说蓬莱故事,桑梓乡情。 “试看”、“且说”二字领,各领二句。   又如清龚正谦(一作洪麟绶)题福建邵武熙春山联:   放开眼孔,看晓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啼,寺钟响答,渔舟唱晚,牧笛催归。  “看”、“听”一字领,各领四句。   领字后语句平仄的安排,跟一字逗、二字逗、三字逗后语句相同,根据所领语句的字数而定。对领字本身的平仄要求,一般不严。     对联按半联的句数划分,有一句联、二句联、三句联以及多句联。   一句联,句脚即联脚,平仄格式是“仄/平”。前已说过,这是正格联的铁则。   二句联,句脚(包括联脚)平仄格式是“平,仄/仄,平”。这是正格,是通例。如杭州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平),万壑松涛连海气(仄);   鹫峰云敛(仄),千年桂月印湖光(平)。 这种格式,来自辞赋骈文,已经为人们所习惯,成为一种审美定势。六朝人早就这样安排,唐王勃《滕王阁序》中就有这样的格式:   屈贾谊于长沙(平),非无圣主(仄);   窜梁鸿于海曲(仄),岂乏明时(平)?   三句联,句脚平仄格式,通常是“平,平,仄/仄,仄,平”。如梁章钜题兰州清泉寺联:   佛地本无边(平),看排闼层层(平),紫塞千峰凭槛立(仄);   清泉不能浊(仄),笑出山滚滚(仄),黄河九曲抱关来(平)。   四句联,句脚平仄格式,通常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如扬州史可法衣冠墓联:   殉社稷(仄),只江北孤城(平),剩水残山(平),尚留得风中劲草(仄);   葬衣冠(平),有淮南抔土(仄),冰心铁骨(仄),好伴取岭上梅花(平)。   五句联,句脚平仄格式,可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桂林风洞岩联:   几时归去(仄)?问天上琼楼玉宇(仄),今夕何年(平)?且携美酒盈樽(平),清影弄九秋明月(仄)。   此日登临(平),忆阁中画栋雕梁(平),胜游凭昨(仄)。安得长江如带(仄),好风送万里诗人(平)。   六句联,句脚平仄格式,可以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清任承允题天水南郭寺杜少陵祠联:   西土影高(平),擅天水梵刹之胜(仄),其旁更添设亭榭(仄)。待游客来时(平),再赏万古泉声(平),四围山色(仄)。   南郭名久(仄),传杜陵旅寓之年(平),至今又几阅沧桑(平)。问诗人何在(仄)?空剩一庭老树(仄),三径秋花(平)。   如果句数更多,其句脚平仄格式,偶句联,上联应是首句平,次句仄,以后仄顶仄,平顶平,直至联脚以仄收;下联与此相反。好像马开步走以后,后蹄总是踏着前蹄印走。所以称之为“马蹄韵”。奇句联,则是上联一、二句仄,三、四句平,如此成双交替,直至最后以一句仄收;下联与此相反。   句脚平仄如此安排,来源仍是辞赋骈文。王勃《滕王阁序》,全文几乎都是按马蹄行进的方式安排的。如:   所赖君子安贫(平),达人知命(仄)。老当益壮(仄),宁移白首之心(平);穷且益坚(平),不坠青云之志(仄)。酌贪泉而觉爽(仄),处涸辙以犹欢(平)。北海虽赊(平),扶摇可接(仄);东隅巳逝(仄),桑榆非晚(仄)。孟尝高洁(仄),空怀报国之情(平);阮籍猖狂(平),岂效穷途之哭(仄)?   上边所说,是句脚平仄安排的理想格式。   句脚平仄未按马蹄韵格式安排的不少。这好像律句有标准式,原则是平仄成双交替,但一、三多数可以不论,还有变格句式一样。变格句脚,末二句有作“仄,仄/平,平”的。三句联,句脚有“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有前三句句脚同声的,而不失为名联。如黄兴题安庆大观亭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平),看大好江山(平);天若有情(平),应识四方思猛士(仄)。   留一抔土(仄),以争光日月(仄);人谁无死(仄),独将千古让先生(平)。   这大致是为了陪衬和突出联脚,所以前边几句连用了与联脚平仄相反的字。   四句以上的句脚同声罕见,除非有某种特殊情况。如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四“耶”,下联四“者”,多句脚同声。头三句,上联“平,仄,平”,下联“仄,平,仄”,是未按马蹄韵规则办的。   句脚平仄安排,主要是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    (1)怎样调平仄   1.换字法 汉语词汇中有不少同义词,如“似”与“如”,“岁”与“年”,“内”与“中”,“赤”与“红”,“作”与“为”,每组字前者是仄声,后者是平声,一般可以相互替换。“财似晓日腾云起”(平仄仄仄平平仄),第二、四字同声,不合律句格式,改“似”为“如”,“财如晓日腾云起(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合格。   2.换位法 汉语许多成语,特别是联合结构,声调往往是成双交替,“平平仄仄”,如“千山万水”、“金戈铁马”、“日新月异”、“龙骧虎步”、“珠围翠绕”;“仄仄平平”,如“万紫千红”、“心旷神怡”、“源远流长”、“地老天荒”、“理屈词穷”等。上二字和下二字常常可以颠倒,互换位置,原先不合律句平仄的,位置一换即可。非成语有时也是这样。如“大地雪融春风近”(仄仄仄平平平仄),不合律句格式;换位,“雪融大地春风近”(仄平仄仄平平仄),就合格了。   实际写作中调平仄,不会都这样简单,有时需要全句或全联调动,不只更换一处。例如:   春风春雨扬春意;  平平平仄平平仄   新人新纪创新绩。  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今平仄,合乎七言律句A、D式,但是上下联平仄不相对(只联脚合格)。很难改,上联只好用C型句变格,改为:   春雨春风送春意;  平仄平平仄平仄 或者改为六言联:   春雨春风春意  平仄平平平仄   新人新纪新绩  平平平仄平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仄交替相对即可。   又如第三讲所举的病联:   池馆清幽多逸趣;  平仄平平平仄仄   梅花冷处得香遍。  平平仄仄仄平仄 此联疵病:①上下联词性不相当,结构不相应,没有很好相对。如“池馆”是联合结构,“梅花”是偏正结构;“趣”是名词,“遍”是形容词。②联脚仄对仄,大误。修改,既要考虑平仄,又要考虑词性、结构的对仗和整联意境,颇费功夫。有联友修改如下:   梅馆清幽多逸趣;  平仄平平平仄仄   花丛冷冽更馨香。  平平仄仄仄平平      (2)是否必须严守平仄格律   对待平仄格律,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基本上可分两派:一派是严守,一派是宽遵。   对联的平仄格律包含三项内容:一是联脚,上仄下平;二是句脚,平仄适当排列,上下联平仄相对;三是文中,平仄按一定格式适当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对。严守,就是这三项内容全部遵守,包括避忌“孤平”、“三平脚”等。宽遵,就是宽松地遵守,只遵守第一项,尽可能遵守第二项,不一定遵守甚至往往违反第三项。   对联的平仄格律,如果完全抛开不管,会破坏对联的音律美,损害对联的艺术美,大大影响对联的魅力。格律至上固然不对,格律取消也不行。   写作对联,对于平仄格律,可以严守,也可以宽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视对联的内容、用途、对联撰写者的情况、对联的社会效果而定。   形式与内容相比较,内容总是第一位的。不能低估音律的作用,又不能高估音律的作用。写作对联,重要的是,大体对偶,联意要完整、精深,语言要顺畅、贴切,不因律害辞,因词害意。古今名联中,多半是严守平仄格律的,但是也有字不合平仄格律的现象。如林则徐自题厅事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立”字违律,此句成了“仄仄平仄”,二四字同声,“立”又与上联“纳”(仄)失对。这第二字是节奏点所在,按律是不能通融的。如果改“立”为“高”,“壁高千仞”就完全合律,但是与后边的“无欲则刚”缺乏联系和照应,失掉了“壁立千仞”岿然不动的气势。所以,作者宁可违律用“壁立”,而不为合律用“壁高”。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刚毅精神。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之口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奇句”,“意趣真”。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对联如何处理?可以参照上述曹雪芹的观点执行。本书前边例联中有两处犯孤平:一是日本天广餐厅联“仙女饮樽醉广寒”,一是木匠对句“铁锯齿斜破板平”。前者似可改“饮樽”为“飞觞”,既避免了孤平,还可加浓餐厅气氛。后者无法改,如改“齿斜”为“牙斜”,虽避免了孤平,但不顺当,称“锯齿”为“锯牙”将成为笑料。2020-07-20  舞蝶制作

竹韵山色日语培训

239 评论(11)

我是飞儿

主讲/ 边义老师句法指成句的方法,包括句子节奏、结构、语法修辞和意义复合等方式方法。前人提出的句法繁多,本讲只择重要的介绍,别处谈到的和次要的从略。    1.指示句   即语气之中,有指示的意思。如北京城南尺五庄联:   何处无明月清风,半郭半村裴绿野;   此地有茂林修竹,宜诗宜画谢青山。 裴绿野,唐裴度在洛阳建有别墅绿野堂。谢青山,南齐诗人谢朓在宜城陵阳山麓建过楼。上联说尺五庄半城半乡,像裴度的绿野堂;下联说这里山林景色优美,适合像谢朓那样的文士来吟诗作画。上下联都有指示的意思。    2.连贯句   又称直书句,即上下联语意气势一贯直下,不可中断。它相当于流水对。如范文澜自勉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3.子母句   即联句中重要的字,如同母,下边有几个由它而产生的字,如同子。如:   蝉琴鸣断续;   蝶拍舞高低。 “蝉琴”、“蝶拍”即是母,“鸣断续”、“舞高低”是子。从语法上看,这是主谓句;从修辞上看,是摹状句。    4.分总句   即先将内容并列分述,然后予以总结。如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5.总分句   即先将内容总括,然后并列分述。如第九讲在谈呼应时所举挽孙中山联:“两语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又如据传苏轼所对的一联: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诗经》中,雅分大雅、小雅,与风、颂并称四诗。这是一个巧对。它仍是主谓句,“三光”、“四诗”是主语,后边省略了动词“是”。    6.呼应句   句中上呼下应,如:   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风翻白浪”的形状是“花千片”,后者形容前者。同理,“字—行”是形容“雁点青天”的。   一般说来,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比白话文多,用文言写成的诗词、对联,其省略又比文言散文多。省略,使在有限的文字里,包容和表达更多的意思。省略,使行文简洁,具有特殊风格。写作对联,不可不重视省略。   前人所说对联句法的“省句”,就是省略句、无主句,一般是省略主语。实际上,省略有多种情况。    1.省略主语   主语很明确,不写人也知道;或者虽不够明确,但无须写出来。如清程恩泽赠林则徐联:   (  ) 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   (  )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这里省略了主语“林公”。   又如清包世臣书斋联:   (  )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  ) 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这里省略了主语“我”。   又如符乃若题印刷厂联:   (  ) 刷掉一穷二白;   (  ) 印成万紫千红。 这里省略的主语不确定,是“我们”、“他们”或“印刷厂”,不需写明。它是无主句。    2.省略谓语动词   如前举春联:“松、竹、悔,(  )岁寒三友;桃、李、杏,(  )春风一家。”省略了“是”或“堪称”。   又如徐鹏九喜迁新居联:   檐前(  )峰岭,宅外(  )河流,(  )有水有山门第;   架上(  )诗书,垛中(  )稻谷,(  )半耕半读人家。 上联省略二“有”、一“是”。下联省“放”、“堆”、“可称”。   又如扬州瘦西湖花厅联:   月来(  )满地水;   云起(  )一天山。 上联省“如”,下联省“似”。    3.省略介词或介宾词组   如清陈斌如题桂林南溪山螺窟联:   江流横(  )万里;   天柱插(  )三峰。 此联词序有颠倒。理顺后,它的省略是:“万里江流横(于前);三峰(似)天柱插(于天地间)。”下联不仅省了介宾词组,还省了动词“似”。这样一省略,加上特殊安排,文字简劲,气势非凡。   又如贵阳图云关联:   两脚不离大道,(  )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  )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上下联都省了“人在”。    4.省略定语中心词   为了句式的整齐,对联中有时只出现定语,而省略中心词。如说关羽“持长刀,跨赤兔”,“赤兔”是定语,后边中心词“马”就省略了。文章里有“一抔之土未干”(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代指坟墓),对联里就可以说“一抔未干”,省掉中心词“土”。如无锡泰伯墓联: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杯(  )万古江南。   类似省略中心词的,还有“一樽[酒]”、“一杯[酒]”、“三尺[剑]”、“风雨晦明[之时]”、“枷锁[之人]”等。    5.缩略   由于对仗的要求或限制,有时须将多音词缩简成双音词。如人名“司马迁”缩略成“马迁”,“郦道元”缩略成为“郦元”,物名“玳瑁梁”缩略成“玳梁”。   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有习惯定势,缩略要以读者群众能接受为度,最好是有先例可循,不致使人难解,看作生造。如将“诸葛亮”缩略为“葛亮”、“葡萄酒”缩略为“葡酒”、“伟大的中华民族”缩略为“大华民族”,就不可以。    6.独词句的省略   这是一种复杂的省略,很难确定省略的是什么成分。名词性词组是独词句的一种形式,它的省略就很复杂。如清刘凤诰题大明湖小沧浪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将它省略的成分补出,大致是:“(大明湖中的小沧浪亭)四面[被]荷花、三面[被)柳[围绕着];[在这里可观赏到]一城山色,半城湖[光]。”   又如李海章撰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联:   白水黑水;   碧血丹心。 这副对联,高度凝炼,意象丰富,撼人心魄。它省略了许多词语以至句子,可以补充为:“[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军民与敌斗争、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艰苦备尝,坚持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为国献出了)碧血丹心,(人民对他非常崇敬)。”   写作对联,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或者为了顿挫,形成某种气势和风致,在词序安排上,有时前后颠倒,不同于一般散文。这种句子叫倒装句(前人所谓“倒句”)。倒装的情况多种多样。    1.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春联:   红杏一枝,莺歌燕语;   碧桃满树,日丽风和。  正常词序,应是“一枝红杏”、“满树碧桃”,让作定语的数量词居前,中心词在后。这里颠倒,是为了协调句脚平仄,合乎“平,仄/仄,平”的格式,同时也强调“红杏”、“碧桃”,一开始就给人以鲜明的色彩和形象。   又如:   芳草斜阳外;   落花流水间。 本应是“斜阳外芳草;流水间落花”。如此定语后置,使联语别具情韵。    2.动宾倒装   正常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常江挽魏传统联:   联界最关心,长留座上清风、楹间翰墨;   人情多寄语,又见老人慈爱、童子天真。 此联是赞扬魏传统“最关心联界”、“多寄语人情”,如按此顺序写,既不合乎句脚平仄的规范,又失掉了沉郁顿挫的气韵。   动宾倒装,有时是将定语与中心词组成的宾语拆开,一部分置于动词之前,一部分仍置于动词之后。如清贺藕庚撰苏州白公祠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联意不是在唐代议论诗人,而是“论唐代诗人”;同样,不是在苏州或只是苏州人民怀念刺史,而是作者和苏州人民“怀苏州刺史”。白居易曾作苏州刺史,所以对联这样写。这里将宾语拆开,前后分置,强调了“唐代”、“苏州”,又使全联生成点波折,避免平直。   又如张伯驹挽*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本是“重开新史纪元”、“且看今朝人物”。将宾语拆开分置后,既强调了“纪元”、“人物”,又强调了“新史”、“今朝”,使全联有一种虬枝盘空的气势。   陈毅用杜甫诗句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上联是“恨新松不高千尺”,下联本是“应须斩万竿恶竹”。下联也是将宾语拆开分置,一部分倒装。    3.主谓倒装   一般词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郭沫若题陕西人民大厦联:   勉哉,吾党二三子;       猗欤,广厦千万间。 本应作“吾党二三子勉哉;广厦千万间猗欤”,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要努力呀;千万间宽敞的大厦多么宏美!这样倒装,突出了“勉哉”、“猗欤”,使行文多一点波澜,并且避免了联脚上平下仄。   又如汤阴岳庙联:   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丞相;          端冕垂旒居座上,看看今日将军。      岳飞在宋高宗时被害死,孝宗时诏复官职,谥武穆,后改谥忠武,理宗时追封鄂王。此联上联说,当年宰相秦桧,现在蓬头垢面,跪在岳庙殿阶之前;下联说,今日岳将军,已穿上王者的服饰,端坐在神位之上。主谓颠倒,使“蓬头垢面”、“丞相”和“端冕垂旒”、“将军”分别居于联文首末,更加突出了奸臣的狼狈可鄙,突出了岳将军的庄严可敬。    4.连动结构倒装   两个前后两连的动作,没有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而把后一动作先说,前一动作后说。如“凭栏纵目”,应是先凭栏而后纵目,却加以颠倒,说成“纵目凭栏”。这多半是为了平仄对仗的原因而倒装。如长沙岳麓山岳麓宫联: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 按正常顺序,应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节奏是“二二一四”,与对句“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的“二四一二”节奏不能对;而一颠倒,“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上下联句式节奏相同,正好相对。   倒装还有其它情况,如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在文言散文中时有所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后一个“舍”,是名词,前一个“舍”,是名词作动词用,全句意思是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对联中,词类活用也较常见,情况不一。    1.名词作动词、形容词   如阮元题西湖葛岭朝暾联:   魏晋诩风流,是翁抱朴传书,棋局樗蒲忘世业;        湖山薄云气,此处炼丹成汞,柳堤松岛护仙寰。 葛洪,东晋道家,好神仙炼丹术,著有《抱朴子》,死葬葛岭。樗(chū)蒲,古代博采戏。“棋局樗蒲”,这里作动词用,即下棋、博采。全联赞扬葛洪清高避世,修道炼丹,如处仙境。   又如春联:   岁去江山不老;   年来松柏长春。 “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2.形容词作动词   如龙非池题岳阳金鹗公园南大门联:   物阜民康,风薰南面;   鸢飞鱼跃,日丽中天。    薰,本意和暖,这里作动词用:和暖地吹着。丽,这里不用其“附着、悬挂”义,与上“薰”相对,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也作动词用。   形容词作动词用,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前者是“使它怎样”,如“匠人斫大木而小之”,匠人          使木头变小。后者是“感到它怎样”,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到天下小。        康熙帝题苏州行宫联:   松声竹韵清琴榻;        云气岚光润笔床。 上联说,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清”是意动用法。下联说,因云气岚光近在咫尺,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润”仍是意动用法。    3.形容词作名词   如上海豫园卷雨楼联: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曲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送青仰灵岫,幽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邻碧”,是邻近碧色的假山。“送青”,是送来青翠的山色。“碧”、“青”都作名词用。   又如乾隆帝题沈阳故宫大政殿联:   龙涎翠袅金仙宇;     鹤焰红翻宝相花。 此联极写宫殿的华美。上联说,龙涎香的烟气袅袅上升,缭绕着殿上“泰交景运”的金字匾额。下联说,燃着的香料在铜制的仙鹤炉里翻腾着红浪,与柱壁间雕饰的珍美花朵相辉映。“翠”,翠色的烟气。“红”,红色的火焰。两处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    4.动词作名词   如清吴镇撰天津大悲院联: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2020-07-31 舞蝶制作

227 评论(8)

hsx1314520

上联,观美景,赏湖光山色,下联,树雄心,报祖国人民,

303 评论(14)

titilovesanny

城市:青岛楼盘名称:青岛城建·竹韵山色 公交线路:东临海尔路,312、313、102、375、230、362、28、119、126、606等多条线路在此经过。相邻的长沙路和合肥路即将开通公交线路。(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29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