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0

十架方舟
首页 > 日语培训 > 渑池县日语教程培训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吴珊珊珊

已采纳
三门峡概况: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0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7.48万人(2005年底)(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行政区划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市 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万(2005年)。 湖滨区 面积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万人。邮政编码472000。 义马市 面积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万人。邮政编码472300。 灵宝市 面积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万人。邮政编码472500。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渑池县 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万人。邮政编码472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陕 县 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万人。邮政编码472100。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 卢氏县 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万人。邮政编码472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 此处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人口截止2005年底。 *历史概况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级近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达到9万人。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九”提高目标顺利实现,五年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3.7万平方米,改造各类学校518所,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三门峡市一高、灵宝市一高、三门峡市一中、灵宝市实验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五年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40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险种齐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险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失业职工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长6.3%。五年累计脱贫7.9万人。教育概况一、基本情况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现辖3县、2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2万。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职工27901人,其中专任教师23590人。直属学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职工185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一)基础教育:共有学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学917所、幼儿园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学190013人、幼儿园40519人;教职工2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21978人。(二)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6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职工1852人,其中专任教师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机构(扫盲班)234个,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三)民办教育:全市共有民办性质学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3所,幼儿园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办培训机构141个。二、主要工作成绩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确立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教育局2000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市教育系统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全省推进“两基”成果奖,1997年至2006年连续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奖。(一)“两基”工作成效显著。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方针,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督导,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0年,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目标。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后,市教育局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力度,“两基”工作达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学阶段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扫盲巩固率达100%。(二)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长200.37%。市一高、灵宝市一高、市一中、灵宝实验高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独立设置幼儿园在园幼儿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长131.85%;学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了84%、61%;市实验幼儿园、陕县实验幼儿园跨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行列。(三)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998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4230人,开设有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23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5个,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十五”以来,全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12850余期,推广实用技术110余项,培训青壮年农民、回乡知青140多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近16万人。(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市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超过4.8亿元,新建校舍58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学校占地面积达76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277.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初中食堂81个,涉及面积3.3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万平方米,涉及614所学校,共投入资金11182.57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入资金3566.4万元,建成教学点15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8个、计算机教室118个,4月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为1200所农村中小学开通了中央电教馆卫星教育资源库。加强图书仪器建设,教学仪器价值超过2亿元,图书575.7万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系列教育活动,建立了教师师德档案,广大教职工普遍树立了敬业爱岗、以德立教的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把深化“名师”工程和校本研修、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载体,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283名、骨干教师 898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六)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发展到205所,在校生超过4万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系。(七)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01—2005年,教育部门的办学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5250万元、50372.3万元、52915.5万元、60704.4万元、81090.8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9.39%、11.32%、5.05%、14.7%、33.58%。(八)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教学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全市有6425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06人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奖;涌现出223名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时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和加大科技投入为主要措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始终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技教兴市、工业兴市、强工富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积极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1633项,投入资金24.16亿元,新增产值36.35亿元,利税6.89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348种,先进适用技术546种,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把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开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门峡市启动了实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通知”、“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88种产品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4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扶持项目1项,国家生产力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同时组织实施了三门峡蓝雪实业有限公司电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门峡天元铝业集团有限公司60万只/年铝合金轮毂、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18项;组织实施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6项。这批项目已实现总投资5.96亿元,共落实贷款4.28亿元,已获省、市两级贴息2253万元,实现产值6.29亿元,利税1.36亿元。截止目前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开发活动的企业46家,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15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7.0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亿元;利税从2000年的0.93亿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4.68亿元;出口创汇从2000年的31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万美元。 在农业科技方面,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深入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强化领导为保证,以实施六大农业科技行动为重点,以扩大科技开放为动力,以科技示范为引导,以增加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农业增加值33.1亿元,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为46.7%,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推动力量。组织实施农、林、牧良种科技行动,优化农业品种结构。近五年来引进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种达240余个,建立无公害及绿色苹果生产配套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等基地30余个,年增加效益7000余万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在生物脱毒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计算机在农业上应用等领域有了较大进展。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设和开通了黄河农网、三门峡科技成果网、科技信息“户联网”、“ 农家宝”信息系统、三门峡科普影视在线,使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科技知识和专家智慧与农民实现对接。围绕农业及农村开展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及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星火人才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2595余期,受训人数总计37.6万人次。积极强化科技示范基点建设,狠抓科技示范带动战略,全市先后建立省科技示范乡镇6个,市级科技示范乡镇20个,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50个,科技示范村362个,各类科技示范基点1259个,专家大院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000多个,会员达12万人 在科技成果与专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获得科技成果奖713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560项;申请国家专利998项。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三门峡市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911名,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272名,中级科技人员10951名。 旅游资源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 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交通运输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总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618公里,县乡公路及村级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个乡(镇),136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和209线为主动脉,以南闫路、三洛路、郑卢路、洛卢路、西铁路等5条省道为主干线,以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东西畅,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达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市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门峡市汽车站、三门峡市东风汽车站、渑池县汽车站等8个运输场站;汽车维修厂(站)538家,其中一类维修厂(站)10家,二类维修厂(站)62家,三类维修厂(站)466家。拥有省际客运线路49条,市际客运线路84条,县际客运线路82条;全市拥有营运汽车11223辆,其中客运汽车1287辆,货运汽车9936辆。基本实现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历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设93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5个村民委员会。 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 2000年底,三门峡市共设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347个村民委员会、152个居民委员会,11204个村民小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门峡市总人口2177428人;湖滨区 288746人、渑池县 328947人、陕县 343863人、卢氏县 356431人、义马市 136543人、灵宝市 722890人。 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11月4日,三门峡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撤并乡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三门峡市全市原辖76个乡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撤并乡镇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全市净撤乡镇12个,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撤并后全市乡镇总数为62个。渑池县:撤销池底乡并入陈村乡,撤销西村乡并入果园乡,撤销笃忠乡并入天池镇,撤销西阳乡并入仰韶乡。湖滨区: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义马市:撤销千秋镇、常村镇,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陕县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撤销柴洼乡并入王家后乡,撤销东凡乡并入菜园乡,撤销宜村乡并入西张村镇。灵宝市撤销东村乡并入寺河乡,撤销程村乡并入阳平镇。会议要求,撤并乡镇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结束,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结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其中3个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备案)、27个镇、35个乡,117个居委会(其中1个由开发区管理,估计也未备案)、1362个村委会,1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48万。(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渑池县日语教程培训班

152 评论(8)

Joey玖玖

义马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浅山丘陵地区,境内起伏不平,沟壑纵横。随着山脉河流走向,地形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义马市,由洛阳行署代管。1986年区划调整,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总面积10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6.69万人,辖7个办事处,31个居民委员会,其中2个涉农办事处,20个涉农社区居委会。义马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南缘,渑池确山陷褶断束西段,市区范围南、西、北、东北顺次与渑池县的坡头、张大池、杜村沟、塔尼、张沟、崔门、坻坞、煤窑沟、段村、发科岭、徐庄、义昌、堡后、胡坑、吴庄、陈庄等村相接,东南一角与新安县的铁门和宜阳县的盐镇等村为邻。地层从北向南,从老到新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构造简单,无岩浆岩出露。已探明煤炭储量79亿吨,2005年原煤产量1600万吨,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六,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李全峰 党组书记、局长(女)张建品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10年5月,调至卢氏县国土资源局)吴洪流 副局长(正科)肖广武 副局长张豫 副局长(2010年5月任)董耐晓 纪检书记李全峰简历:女,汉族,河南省洛宁县人,生于1958年10月,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1976年5月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义马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1978年11月~1981年9月毕业于豫西农专;1984年9月~1991年4月在义马市妇联工作,任副主任;1991年5月~1992年7月在义马市政府宗教局、侨办工作,历任宗教局长、侨办主任;1992年8月~1995年11月在市委统战部工作,任副部长;1995年11月~1997年1月在千秋乡工作,任党委副书记、乡人大主席;1997年1月~2002年2月在地矿局工作,任副书记、副局长;2002年2月~2007年10月在义马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7年10月至今,在义马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任党组书记、局长。【机构设置】义马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于2002年2月,现有干部职工56人。根据《关于印发义马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义政办〔2010〕39号)规定,下设办公室、规划用地科、地籍管理与土地利用科、矿产资源管理科等4个科室。下属6个事业单位:义马市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土地交易中心、土地开发中心、东区国土资源所、新区国土资源所。下设测绘队,主要负责义马市地籍调查测绘工作。【土地利用现状】截至2009年12月31日,义马市共有耕地2889.08公顷,占义马市土地总面积的29.05%;园地面积有348.7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51%;林地面积2070.91公顷,占20.82%;草地面积为1179.78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1.8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2417.18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4.31%;交通运输用地439.42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4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8.6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40%;其他土地361.23公顷,占3.63%。【基本农田现状】义马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为1725公顷,通过义马市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251个,产生基本农田图斑864个,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727.08,基本农田面积1527.6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62.26公顷,占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的78.88%,占基本农田面积的89.18%)。义马市飞地面积为211.13公顷(其中,耕地102.27公顷,园地1.13公顷,林地39.6公顷,草地65.13公顷,其他用地13公顷)。【用地报批】2010年,该局强化服务理念,积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及时提供用地是问题的关键,为此,今年专门成立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领导小组”,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成效非常明显。2010年共完成城市用地报批土地三个批次,批回项目建设用地面积39.7573公顷,用于15个建设项目;完成了乡镇建设用地报批一个批次,批准用地面积8.80公顷,用于4个建设项目;补办3个乡镇建设用地面积6.87公顷。【两整治一改革】2010年,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党组印发《关于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通知》,深入开展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工作。在“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中,该局组织健全,分工明确,建立健全了档案,规范完善了制度,先后6次开展个人风险点排查,排查出风险点270个,对查找出来的风险点进行了归类统计,并建立了统计台账,同时开展自查自纠和民主生活会。按照学习计划,全局干部职工写心得体会200余篇,学习笔记近50余万字。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座谈相结合,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土地交易】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土地市场交易服务意识,增强城市建设经营理念。义马市国土资源局继续坚持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实行了划拨用地和协议出让土地公示制度,深入推行了土地市场信息公开制度。坚持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公开出让制度,除国家规定以外,新设探矿权和采矿权,都以“招拍挂”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减少中间环节,充分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国土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维护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使义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得到发挥。全年共出让土地14宗,总面积55.56公顷,合同总价款达1.8亿元,实际入库1.2亿元。其中一宗土地经公开拍卖,以230万/元亩成交,创下了义马乃至三门峡市辖区内出让地价的新高。通过激活土地市场,不但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同时也为义马的土地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籍管理】2010年,义马市本着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规范土地市场,严格土地批后管理的原则,健全地籍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一是按时完成了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调查成果汇总整理上报到国土资源部。二是强化土地交易服务意识,编制年度供地计划,实行供地公示制度,依据市场监测系统,及时发布土地“招拍挂”信息,加强对土地市场监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全年发布土地供应信息20条,其中出让信息14条,划拨信息6条。三是严格土地登记制度,规范土地登记行为。2010年度共办理土地登记75宗,其中初始登记57宗,变更登记13宗,抵押登记5宗。【测绘管理】全年共完成勘测定界12宗,其中9宗为土地发证,面积21.8391公顷;“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2宗,测绘土地面积1.7146公顷;新区办事处二十里铺社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宗,面积16.6473公顷。【土地二次调查】截至2010年12月31日,义马市共有耕地2815.80公顷,占义马市土地总面积的28.31%;园地面积有343.0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45%;林地面积2055.89公顷,占20.67%;草地面积为1183.4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1.9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2503.9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5.18%;交通运输用地450.4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5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8.68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40%;其他土地353.71公顷,占3.56%。【建设占用耕地状况】本年度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总量为73.39公顷,占耕地减少的100%。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耕地64.57公顷,占耕地减少的87.98%。主要是因为义马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之一,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较多。交通运输用地占用耕地8.82公顷,占耕地减少的12.02%。主要是义马市新建的快速通道工程占用了一些耕地。【城乡一体化】2010年,城乡一体化工作稳步推进。为保证集中居住区项目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义马市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加大建设用地的报批力度,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集中居住区的建设用地报批,及时完善了土地手续,为项目建设按时开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对每个社区的集中居住区项目从规划到选址,从征地到建设等环节都提前介入,跟踪服务。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市20个涉农社区已有15个社区的用地手续完成报批,共批回土地面积113.0588公顷,并全面开工建设,部分社区已投入使用。【土地执法监察】2010年,义马市国土资源监察大队,一是对2009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发生变化的13个图斑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确认其面积,对地类、位置、用途等情况做了进一步合法性审查;二是对2010年涉及义马市的56个图斑57宗用地进行了调查取证,逐宗落实其合法性,经过审查确认合法用地22宗,实地未变化用地34宗,违法占地1宗,并按法律程序得到了查处,该项工作顺利通过了上级部门检查验收;三是加强对重点区域如银杏路、快速通道两侧、马岭、梁沟、马庄工业园区等部位的动态巡查力度。全年共出动巡查人员800余人次,出动巡查车辆400余台次,查处各类违法占地19起,当场制止16起,立案查处3起,并移交法院执行,拆除违法占地上围墙100米,非法建筑物200多平方米。通过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行动,2010年,义马市没有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发生。【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义马市完成辖区内12个煤矿的储量动态检测县级数据库的建立工作,下发了关闭通知,对2个独立块段煤矿拆除部分矿井设备,对开展的“打击非法违法矿业行为专项行动”活动也通过了上级部门验收;对6个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完成了采矿权转让、变更等工作,有关材料上报省厅。同时坚持动态巡查100余次,动用大型机械10台次,封填水井式非法开采点10个次,拆除房屋20多间。义马市的8个有证小煤矿全部处于停工停产整顿状态。【地质灾害防治】2010年,义马市政府与相关局委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20多份,该局又与两个涉农社区相关责任单位签订了责任书,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地质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有8处滑坡、5处地面裂缝、4处塌陷。根据义马市历年的降雨特点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制定了6条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措施。同时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300余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灾监管体系,确保义马市全年无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地质遗迹】2010年3月,义马市参与申报了首届河南省“十大最优美的地质景观”和“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排行榜评选活动。8月18日,义马侏罗纪植物化石群(古生物群)遗迹,被确定为“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候选名单。10月17日,河南省首届“十大优美地质景观”和“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十大地质遗迹”评选活动在登封市举行,义马侏罗纪植物化石群(古生物群)遗迹,成为最具重大科学价值的十大地质遗迹之一。9月13日,义马银杏化石赴上海世博会,在河南展馆亮相。【协管员队伍建设】义马市根据土地协管员聘用条件,严格把关,在两个涉农办事处重新挑选出20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和觉悟高的群众作为土地协管员。举办了土地协管员执法培训班,特邀专业人员授课,在培训结束时,为受聘的20个协管员颁发了聘用证书,为期三年。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协管员的作用,又从严格监督,规范管理入手,该局建立健全了协管员工作制度、矛盾调节制度、例会制度、联络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明确要求协管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协管员每月对辖区的基本情况,土地排查情况及时上报。2010年,土地违法现象明显减少,土地协管员日常巡查的职能作用日益显现。年底为每个协管员发放了600元的补助费。【窗口办文】义马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窗口2010年共受理国有土地初始登记75宗,其中:变更登记13宗、抵押5宗,分割登记1549本,集体土地登记143宗,解答用地户咨询130余宗,收取土地登记费及证书工本费9.06万元。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向单位主管领导和科室反映问题,切实为办事人着想,为办事人服务。(贺斌)

236 评论(9)

CYGUANGZHOU

这个要你及时发现是孩子的学习状态。

85 评论(11)

guodong930

你来了不后悔不来后悔一辈子

24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