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力学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1

Yaograc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力学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有点挑食啊

已采纳
有物理学新基本理论(或物理学新基本定律),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2期的171页上。该成就在百度的劳作下,被定为:中国人近百年来对人类的贡献推荐答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级的成就推荐答案,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推荐答案。

中国力学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

221 评论(14)

色厉胆薄

帮助力学获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因为他的研究发现了非常多自然的规律。
270 评论(9)

zlhk

钱伟长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92 评论(15)

伊贺流忍者

中国古代热学发展史 --------------------------------------------------------------------------------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火的利用和控制,是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它也是古人对热现象认识的开端。我国山西省芮城西侯度旧石器的遗址,说明大约 180 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火。 对冷热的认识。约在公元前 2000 年,我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在西周初期,人们开始掌握 降温术和高温术。据《周礼》记载,当时已设专人司贮冰事,冬季凿冰加以贮藏,到春、夏季用以冷藏食物和保存尸体。说明当时已利用天然冰来降温。我国冶炼业的发展较早,高温技术也很早被人们掌握。江苏省曾出土春秋晚期的一块铁,经科学分析,它是一块生铁,生铁的冶炼温度比熟铁高,需达摄氏千度以上。生铁的出土,说明在那时的高温技术已达到一 定水平。 温度计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在冶炼金属的实践中,创造了通过观察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 高低的方法。据《考工记》记载,在铸铜与锡时,随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先后变为暗红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然后才可以浇铸。这种方法同样也应用于制陶工业。从现代 科学分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因此从火焰的颜色可以判断所汽化的物质,从而判断 温度的高低。对同一种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也先后有所变化。“火候” ( 包括火 色 ) 成了我国古代热工艺中一个内容丰富的特有概念。 除制陶和冶炼金属之外,我国古代还在农业中采用了控温技术。据《汉书·召信巨传》记载 ,西汉末年,我国已利用冬季栽培蔬菜,其方法是“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 北魏时期,还利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 对冷热问题,东汉王充还曾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他的著作《论衡·寒温篇》中写道:“夫 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何则 ? 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他把“气”作为物体之 间进行“温”“寒”传递的物质承担者,还指出距离变远,“气”的作用渐小。这里已涉及 热热传递的理论问题,但它只是思辩性的,是我国“元气说”的一种应用。 对热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国古代也已注意到,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中认为:“外物”的 来去是使瓦石一类物体发生寒热温凉之变的原因。而另一种说法见于据传可能为北齐刘昼著 的《刘子·崇学篇》,则从“五行”观念出发,猜想物体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种“内物”在起作用。这种所谓的“外物”或“内物”都是把热设想为一种实体物质,它类似于 18 世纪“燃素”和“热素”的观念。 热胀冷缩是重要的热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对它已有所研究和利用。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把盛水铜瓮加热,直到水沸腾时密闭其口,急沉入井中,铜瓮发出雷鸣 般响声。这现象可能是发热物体在急速冷却时发生了内破裂,破裂声由井内传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现象。元代陶宗仪曾亲自作热胀冷缩实验,他把带孔的物体加热以后,使另 一个物体进入孔洞,从而这两个物体如“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他明确指出,这是前一物体“煮之胖胀”的缘故。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发现用火烧巨石 ,然后浇水其上,就容易凿开山石。这种利用岩石热胀冷缩不均从而易于崩裂的施工经验,在我国历代水利工程中不断为人们采用。 对水的物态变化,在我国古代也早有认识,例如对雨和雪形成的探讨,认为是由于“积水上 腾”而造成。《论衡》中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冰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此文说明露、霜、雨、雪是因为不同的温度由水冻凝而成,它们都是水由地面蒸发而产生的。汉代以后的古籍中,对雨、 露、雪、霜成因的讨论更多,说明当时对物态变化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汉代董仲舒从“气 ”的观念出发,解释雨、露、雪、霜成因的道理是:水受日光照射,蒸发成水汽,再在不同 条件下形成雨、霰、雪等。从现在看来,这些分析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国古代,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了利用热的各种器具。如宋代曾发明一种“省油灯” ,在“灯盏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据说这种灯能“省油几半”。现在分析,文中 所说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温度,避免油被灯火加热后急速蒸发,其中包含了对油的汽化和 温度的关系的认识;据《淮南子》记载:“取鸡子,去其法,然 ( 燃 ) 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 举之飞”。这是关于“热气球”的最早设想,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具体应用。五代时期,据 说还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信号灯,所谓“孔明灯”也是应用了这一道理。关于走马灯我国古代有较多记载,有的古籍把它称作“马骑灯”、“影灯”。宋代《武林旧事》在记述各种元宵 彩灯时写道:“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这表明当时已利用了冷热空气 的对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走马灯。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热动力的认识和利用。唐代出现了烟火玩物,“烟火起轮,走绒流星”。宋代制成了用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火球、火蒺藜。明代制成了“火龙出水” 的 火箭,这些都是利用燃烧时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前进的道理,属热动力的应用。它是近代火箭的始祖,被世界所公认。
228 评论(13)

不知道叫谁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207 评论(13)

编号919

国机械发展史论我,比较顺利
31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