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世界尽头
跟着导师学这个才一年,只能说非常生涩,并且能力有限,还没驾驭好,这个回答只能是对完全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作为参考,专业人士就不用看了,太粗糙。 符号学有两个分支,一方面是哲学的,以反对萨特的存在主义而产生的:另一个方向则主要是从索绪尔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经由叶姆斯列夫和罗兰巴特的发展,确立了符号学的概念,这个分支觉得符号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学界并不认可。 可以借巴特符号学里面的通用概念来说明一下,ERC,E就是指的表达层面,也就是索绪尔的所指,C是内容层面,即能指,R是指它们所构成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或者说是这个符号产生意义的过程。 
钱德勒在《符号学初阶》中认为“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学说”,但是他自己也不甚满意,接着说:“如果你不是那种人,定要纠缠在让人恼怒的问题上让大家干等,就往下看……” 艾柯认为“符号学研究所有能被视为符号的事物”。赵毅衡先生的观点是“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符号学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是“什么是符号”,对符号所下的定义不同,决定了各学派研究内容的不一样。所以,不同学派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上面有答主主要谈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概念,那我就讲讲赵毅衡先生的好了。符号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 首先,既然任何意义活动必然是符号过程,既然意义不可能脱离符号,那么意义必然是符号的意义,符号就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和载体,而且符号是意义的条件:有符号才能进行意义活动。 由此,我们必须定义“意义”。要说出任何意义,必须用另一个意义;判明一个事物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它是引发解释的,可以解释的。而一切可以解释出意义的事物,都是符号,因此,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关于“一切可以解释出意义的事物,都是符号”:比如“脸红”,这样一种神态是可以解释出意义的,可能是害羞,可能是惭愧,可能是激动,因此它是符号。不理解也是一种解释。比如徐冰的《天书》。包括作者本人都无法读出内容来。
其实就是搜集整理该少数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也可称作符号(从服饰、习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特点入手都可以),将这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意指挖掘出来就是论文了。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因为最近我也在写符号学论文所以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