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4

时光掠影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bsoliton

已采纳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中国文学与政治始终处于既相生相悖又彼此相互交融的关系之中,某一时期的文学必定离不开特定的政治背景。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命题,中国古代形成了三种基本关系:以“言志”说为代表的诗化关系,以“美刺”说为代表的批评关系和以“文道”论为代表的超越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元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深于热情的时代。”鲁迅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成教化,明人伦”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与“文”的自觉相对应的是“人”的自觉。虽然魏晋时期儒学仍为官方统治性学说,但其影响力已明显削弱。与儒家思想的式微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的升温和玄学的盛行,各种思想的汇聚与流行打破了汉朝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大解放了文人的思想,促进了魏晋时期个人的觉醒,这一切都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同时这一时期政治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从黄巾起义前后起,短短不足二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包括汉末大乱、天下三分、正始党争、晋承魏祚、三国归晋、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晋室偏安、经略中原、南北分治、晋末大乱等等重大历史事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疾病霍乱,导致死亡枕籍,民不聊生。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因而研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典型意义。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题目

340 评论(13)

hua82sxh

文学很难和政治划清楚,政治是上层建筑,它很自然地要影响到文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一直有两派,毛爷爷就教导我们说:文学为政治服务。但是想周作人等也提倡为文学而文学。
129 评论(12)

1785727925

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我见 文学一直情愿或不情愿的扮演着一个悲情者的角色,一直,主动或被动的处在悲剧的中心位置。在中国,政治与文学的联系之密切,可是世间罕见,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氛围中,政治悲剧使文学无从逃避,只能选择近于宿命的悲剧命运。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主要是史书著作,到后期有词,诗,曲等出现,但很难形成一中文学。古代主要是武力征服,男子很多被征去当兵,女子在古代更是没有文化没有地位很多时候只是被作为生产工具。而君王也只关注于政治谋略,选拔制度在古代更是禁桍了人的思想,导致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什么文学著作。不过在国外其他国家也是差不多的,毕竟文学的出现也是在近代才提出的,但也说明了,政治不发达的时候,文学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所以要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还是要从近代说起。 中国从明清时期,从文学的发展开始,文学就与政治紧密相关。中国四大名著,要知在写完后是被视为禁书的,可见政府对文学的干预之深。政治干预文学的极致要算中国建立之初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悲哀在于,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个文学家,在那个时代,个人改变历史的社会现象成了可能。为了巩固政权的稳定,他不能不用政治的思维来思考文学发展方向,无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政治的运行规则发展,造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悲剧。 中国文学发展怪圈,作为文学的主要创作者的种种特性也难逃其咎。传统的中国分子属士大夫阶层,他们被政治所逼,肩挑经世济困的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知识分子形成了特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致使传世佳作的题材都是具有国家意识,忧患意识类型。当国家安稳社会太平时,那些曾经的大作家,就没有什么著作了。一旦安稳,似乎作家就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很难写出名著。钱学森之问,更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担忧。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千丝万缕。上文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其中更有数不清的间接联系。这就要说到政治的开明,民主与政治的闭塞,专制对文学的最底层最深入最危险的毒害。国外西方国家的政治是民主的,国民拥有言论的自由,这种自由虽然也是相对的但比中国就自由很多很多倍了。外国自由我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这里不多说,下面要说的是言论自由对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各大网站上关于政治的负面言论总是被禁止的,政府以网络文明为由干涉网络上的言论,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这从侧面就反映,中国的文学要是与政治牵扯到关系,那么要么是被禁,要么必有宣扬现任政府多么伟大的言论。这就是文学的禁区。 作家,无非是一个人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众或政治势力的敌人。民众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一个国家会被文学击败,那也是这个国家的趋势,为什么政治要干预文学以维护其统治,这是统治者心虚。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去改变以使更多的人生活安稳,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只是去用文学控制人们的思想,去压抑人民,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不完善的,是不稳定的,文学的繁盛也反映了政治的昌盛。如果一个国家,只吹嘘自己政治的强大,经济的繁盛,但文学确没有什么作为,那么这必然是一种病态的吹嘘,一种没有底气的吼叫。所以作为结束语,我想说,文学与政治互相映衬,相辅相成。文学昌,政治则强!
125 评论(15)

jianganhe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学与政治该如何相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既不能完全将二者割裂开来,幻想二者并行而不相悖;也不能让文学从属于政治,成为政治的工具,这就丧失了文学的初衷。在我看来,二者关系紧密,不可能像某些人所幻想的完全割裂,互不干扰,也就是政治可以适当给文学“松绑”,但绝无可能“解绑”。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现象:凡是政权割据、天下分裂的时期,这时期的思想论争就比较自由;凡是国家统一、政权归于一统,相应地,思想论争就会相对谨慎,甚至沉寂乃至于“万马齐喑”。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井喷现象,那时候诸侯纷争,政治无暇大规模干预这种文化活动。自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大一统政权时,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就显得从心所欲,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政治干预文学现象。魏晋时期的政治高压使得文人崇尚清谈,喜论玄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文字狱”等,都是政治干预文学的典例。反过来,文学对政治也不是束手无策,听之任之。史官的如椽大笔、言官及谏官的“犯颜直谏”“风闻言事”、帝王的《起居注》都是文学对政治的反作用。刘禹锡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招来的是被讥讽的新权贵再次贬黜地方;韩愈一篇《谏迎佛骨表》换来宪宗的“夕贬潮阳路八千”;戴明世、吕留良之徒再不必说……当然,以上只是历史上文学与政治间的部分较量,在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只能是提供经验,而不能一以贯之。 在重新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我还是要重申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即政治可以适当给文学“松绑”,但绝无可能“解绑”。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工具论”和“平行论”这种二元对立模式。一方面政治需要文学来提供舆论,来实现一些政治目的,政治也约束着文学,政治不可能放任文学游离于政治之外:另一方面,文学既回应着政治的召唤,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文学也试图尽量削弱政治对文学的关照。一言以蔽之,文学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他们好比是一对情侣,相爱相杀。在新时期以来,文学与政治依然是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35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