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_123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此我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1.营造宽松的氛围 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⑴放下教师的“架子” 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⑵减少“规定”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⑴同伴的“互动” 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⑵教师的“期望” 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3.开展公平的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三、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学会倾听 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巧设情境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这学期,我选修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简谈一下本人的理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卫生这个字眼大家一定可以脱口而出了但是你们知道吗?卫生与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为了让大家对卫生与健康更加了解并重视,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卫生-健康”主题班会下面,我们与大家谈谈“卫生与健康”的知识其实卫生是处处都必须注意的,在路边、大街上、小巷中,在那些小摊小贩的摊子上,经常做一些油饼、臭豆腐之类的食品,你可千万不能去买,谁知道他们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吃了容易生病,甚至造成腹泻、头晕之类的症状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也是讲卫生的行为说到健康,也许有些同学会说:“吃多了东西也就健康了吧!”其实健康并不在于多吃东西,你还要常运动、多喝水,每天定量吃饭,按时睡觉------这样才能做到健康在我们的小报中,有一条关于健康的信息,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多补充维生素,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不讲卫生不卫生这个字眼大家一定可以脱口而出了但是你们知道吗?卫生与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为了让大家对卫生与健康更加了解并重视,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卫生-健康”主题班会下面,我们与大家谈谈“卫生与健康”的知识其实卫生是处处都必须注意的,在路边、大街上、小巷中,在那些小摊小贩的摊子上,经常做一些油饼、臭豆腐之类的食品,你可千万不能去买,谁知道他们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吃了容易生病,甚至造成腹泻、头晕之类的症状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也是讲卫生的行为说到健康,也许有些同学会说:“吃多了东西也就健康了吧!”其实健康并不在于多吃东西,你还要常运动、多喝水,每天定量吃饭,按时睡觉------这样才能做到健康在我们的小报中,有一条关于健康的信息,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多补充维生素,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不讲卫生不仅是身体容易生病,有时连你宝贵的双眼也会受到侵袭当你接触过钱、霉旧的书之类的东西,你可千万不要去搓眼睛,否则,沾你手上的细菌就会跑进眼睛,这样会使你患上沙眼,导致视力下降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知道要怎样做到讲卫生了吧!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摘 要: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后备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而且是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人才资源,这是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后备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生态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态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人才资源,而且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道德素质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保护与发展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应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追求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高境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对生态道德观念的认知和践行,这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人社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道德素质则是现代社会提出来的面向未来做出抉择的新能力,只有它被充实到大学生的素质中,成为大学生基本的人格素质,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有生态的思维和生态的行动决策。也只有这样,“真、善、美”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完整的和可能的。在马克思那里,“真、善、美”统一的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哲学基础。现在,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一个广阔而光明的前景。“毫无疑问,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为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价值观念方面大有可为。人们指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而且还希望它也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要求”川’”。改造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当然使命。概而言之,生态道德教育不仅着力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还力图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所以道德教育也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日益严重,因而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道德进人人类现实生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适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依靠高校道德的力量,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部署,是21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这是思想不断成熟,人格趋于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中的生力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优秀青年的集合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决策,依靠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他们生态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他们应当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这种生态道德区别于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它是以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为本位的,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的是人类平等观念,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强化这种意识,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这也是大学道德教育和对社会承担历史责任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性,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是未来社会建设的实施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人力资源。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的先锋力量,他们将步人社会未来建设的各行各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他们的生态道德状况、生态道德品质和生态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态决策和生态行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实现的步伐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宝贵的人才资源做社会建设的后盾,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宝贵财富,重要的人才储备,是我们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应呵护、善待这支后续储备队伍。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力资源。在大学生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未来社会建设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力资源保障,是我国早日走向生态文明的最佳选择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运用生态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产生背景、产生过程和对人类的影响,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综合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生态道德教育融人大学生德育的各环节,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执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执行者、决策者,是宝贵的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伟大重任。大学生只有有了生态道德素养,在以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进行生态决策时,面对生态两难问题才有可能做出理智的选择,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所以,教育是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对于全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l」〔罗马尼亚」S拉塞克,t伊朗〕G维迪努从现在到20(洲〕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