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adongda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示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成果表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部分,它既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才具有特殊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多年来,在大学经济学及管理学教学研究中,存在着轻政治经济学、重西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倾向。诚然,适应着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潮流,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自然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理论经济学,用西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来替代政治经济学,因为政治经济学是作为各门具体经济学科理论基础和指导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只有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进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学理界定 1.作为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研究什么,对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回答是不同的。二者的分歧倒不在于是叫政治经济学还是叫经济学,事实上,首次使用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经济学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年)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后来,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开始,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观点流行了很长时间。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尽管存在各种说法,但都包含了以下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如何进行分配”,即资源配置的学问。围绕这一主题,经济学要研究三个W,即:如何生产(how),生产多少(how many),为谁生产(who)。 可见,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或者用马克思主义语言来说,主要是研究生产力方面;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侧重于生产关系或制度的研究。前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经济是最好的选择,不用多费心研究;后者则认为生产力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制度(生产关系)。客观地讲,二者都有所偏颇,资源配置和制度是不可分离的,制度状况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产生影响,而资源配置总是在一定的制度下进行的。所以,经济学应该把制度分析和资源配置研究结合起来,在此前提下可侧重于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借用恩格斯的话来界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不过需要指出:这里的“条件和形式”,包括了制度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关系 按照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对象的如此偏狭,导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化、抽象化和简单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关系,看起来很简单,即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则研究中国的特殊规律。然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轨”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很少了,而且这些国家也正处于变革之中,从他们的新经验尚不足以总结和概括出所谓一般“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既不能唯我独尊,把自己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学;也不能妄自菲薄,否定自己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种探索,一种形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所得出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西方经济学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应当借鉴、汲取,尤其是其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理论成果和方法,很值得学习。但是,完全依靠西方经济学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是绝对行不通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科学。它立足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揭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确立基本经济范畴,形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说。它具有实践性、规律性、开放性、前瞻性,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既突出中国特色,又带有时代特征,而重点是在“特”字上做文章。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特殊经济结构、特殊经济关系,总结经济建设的特殊经验,找出特殊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及政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性质和内容体系 中国特色经济学是中国化的经济学,在经济学世界也可称之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特色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本文取此义),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则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分析中国古代、近代社会经济的理论成果,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毛泽东经济思想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主要部分。那么,如何认识和分析这一成果呢? 第一,从指导内容上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经济建设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
我们是普通人,不懂国家大事,不知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