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shuchan
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为起端,以20世纪中叶的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空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着区别于历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1.科学成为生产技术的前导科学成为生产技术的前导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少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所表现的主流序列关系是从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总是立足于生产实践。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艺,发明了技术。为了改进技术,才有了有关科学理论的研究。而且,科学和技术,技术和生产在较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如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热力学,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起来。但是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倒过来了。科学走到了生产和技术之前,如电磁理论对之子电磁理论的应用等,虽然类似情况并不普遍,而且将其转化为生产技术进而用于物质生产需要相隔很长时间,如1831年发现电流磁效应,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的应用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观。20世纪以来,科学的前导性愈益明显了。现代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的突破往往成为技术变革的先导,而新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的面貌,从材料与能源的开发利用,直到机器体系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表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51——1970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美国为4.1%,日本为14.1%,联邦德国为7.5%,英国为 3.0%,法国为5.9%、都超 过了这些国家在战争期间各自的增长速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所罕见。20世纪上半叶,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更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极大发展。与19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者前后相继或平行相伴的总特点相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体现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变革相互促进的新特点。科学理论物化速度加快,物化周期大大缩短。19世纪前,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蒸汽机为100年(1680——1780),蒸汽机车约34年(1790——1834)。19世纪的电动机用了57年(1829——1886),无线电用了 35年(1967——1902),汽车用了27年(1868——l895),柴油机用了19年(1878——1897)。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物化速度明显加快,物化周期进一步缩短。雷达只用了15年(1925——1940),电视机用了12年(1922——1934),晶体管用了5年(1948 ——1953),原子能利用从发现核裂变到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建成只用了3年(1939——1942)。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关系的变化,与20世纪以来科学各分支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趋势不无关系。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认识能力从直径为 10的负8米的原子集团深入入到了小于10的负13米的基本粒子内部。人的眼界从10万光年的银河系扩展到100多亿光年的宇宙,其研究对象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生物个体到地壳、天体和宇宙。随着研究对象的增多、研究层次的深化,原有学科不断深化和分化,出现大量以某一层次或某一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学科的综合。许多学科在研究同一客体时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甚至融为一体,形成了内涵更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等。分化和综合是辩证统一关系,分化导致新学科的产生,综合使原有学科之间的鸿沟消失。如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空隙得以填补;系统科学的出现,使生物学与工程学之间的界限消除。分化与综合相互交替,彼此促进,使得整个科学体系成为一个前沿不断扩大、层次日益增多,最终导致科学整体化。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整体化,使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日趋明显,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技术日趋科学化,即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日益成为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如原子能技术出自核物理学的重大突破,航天技术是伴随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科学日趋技术化,随着科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要揭示这些领域的物质运动规律不仅要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理论思维,更需要具有特殊功能的精密科学仪器和实验装备,而这些仪器和装备依赖于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技术水平越高,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仪器、设施越先进,越是有利于科学进入未涉及的新领域。高技术是基于最新科学理论,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势能的技术。高技术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卓有成效的成果。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变化,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对生产明显的超前性,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2.科学技术发展多元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和扩展,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和发明,形成了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以往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或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只出现了一个和少数几个领域。如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以电磁理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以电力和电器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等,而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明显滞后于这些标志性的科学技术,而且在发展规模和深度上也不能与之比拟。然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却在相隔不远的时间内,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科学领域中,继量子论和相对论之后,涌现了量子化学、分子轨道对称理论、信息论、控制沦、系统论、分子生物学、耗散结构、超循环沦、混沌理论等一批观念新、形式新、方法新、覆盖面广的科学理论。在技术领域中,继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后,出现了激光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对今后人类社会产生不可估量作用的新型技术。可以说,科学技术发展多元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区别于前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根本特征之一。 
系统性是客观事物和过程普遍具有的特性,所谓系统即指由一定部分组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环境密切关联的整体。现代科技革命的这种系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代科技革命发生的学科领域日益广大以往科技革命发生的学科领域比较狭小,主要是在物理学领域发生的多,其他学科领域则比较少。而现在的学科则除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六大基础领域以外,已发展出有数千门之多,其中几乎每一学科门类都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因而使科技革命显示出普遍开花的特点。这种科技革命发生的广泛性趋势说明了目前科学技术正进入一个新时代,即广泛“搜集材料”的时代,就像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十九世纪前处在“搜集材料”时代一样,不过这一次是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搜集材料”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预计,随着下一个科学技术整合阶段(“整理材料”阶段)的到来,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科技革命也必将发生,而整个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也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二、现代科技革命发生的物质层次日益深化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常态物质世界,传统科学技术革命也大都是常态科学技术革命。但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日益发生在超常态的物质及其运动层次上。例如物理学研究目前就正向着胀观世界和渺观世界两个方向发展,而这两种世界都属于物质世界的极端层次;生物学研究则已经进入生物群落和生物大分子两个极端层次;医学研究则正在向发现极微小的病变和精细治疗技术进军;在物质运动研究方面,爱因斯坦相对论则是在研究超高速(接近光速)宏观物体运动特征方面发生的一次革命,现在还有人研究物体速度超过光速时的存在状况,简直不可思议;此外目前还有超低温物理学,即关于物体在超低温情况下存在状态的科学,超导体的发现就是重大成果之一,据说还有人研究物体达到或超过零度K时的存在状况和相关技术,被称为“实验的绝技”,这更令人匪夷所思,而一旦获得成功必将引发革命。最后,在天体物理学上,还有黑洞研究,黑洞实际上是一种超高密度的物质态,与此相关的则有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等等,这是20世纪以来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发生的一次革命,如此等等。这种在物质极端层次上发生的科技革命,将极大地扩展人类认识和实践领域。三、现代科技革命的结构日渐清晰任何事物都是有结构的,但结构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现代科技革命的结构虽尚未成型,但已日益走向清晰,这就是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基础,以生物科技革命为主导,以能源科技革命、材料科技革命为主干的总体框架。其中,信息科技革命基础作用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任何领域的科技革命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而电子计算机乃是现代信息科技革命的核心!电子计算机每更新换代一次,其对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支撑也就增强一次。生物科技革命的主导作用则主要是由于:生物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并带有高度综合的性质。因而生物科技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吸引其他领域的科技革命向其靠拢,并为之服务。此外生物科技革命的影响面涉及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并直接与人类生存相关,所以特别受人关注。至于能源科技革命、材料科技革命在当代科技革命中的主干地位及其社会影响则已为实践所证明:离开能源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就缺少动力,而离开材料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就失去载体和支撑。四,现代科技革命的功能日益强化科技革命总是要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而现代科技革命的这一服务功能则日益强化。这主要表现在:一从科技革命发生到投入实际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如激光技术发明以后,当年就投入了应用;巨型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后也会立即投入使用。二科技革命发挥的效益日益显著。如杂交技术和基因技术投入农业生产以后,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而且使粮食品质有了极大提高。正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这一特征,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五、现代科技革命的环境关联度日益紧密科技革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与社会环境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732页)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也与社会环境需要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社会生态环境对新能源的需要推动了太阳能与核能技术的诞生,自动化生产的需要则推动了信息控制技术的生成,农业增产的需要则推动了杂交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航天工程和军事工程的需要更是推动了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突破,甚至以政治为主导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也对科技革命起着激励作用,如此等等。在历史发展中,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发挥得这么突出,这就决定了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环境实际需要搞研究才易于取得成果。六、现代科技革命的整体性日益突出。前已指出,目前科技革命总体上仍处在分散的“搜集材料”阶段,但其整体化趋势也已经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首先,这种整体化趋势体现在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日益紧密相连上,科学与技术的鸿沟正在被填平,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理论发现的实际应用还根本无法预见”的情形已基本不存在了。其次,这种整体化趋势还表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革命日益紧密地关联上,例如信息科技革命就成为其他各领域科技革命须臾不可离开的基础。最后,这种整体化趋势还表现在科技革命与社会环境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今天的科技革命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它再也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制约而孤军奋进了。上述这些就是当下科技革命所显示出来的系统特征。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1〕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2〕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6〕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7〕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8〕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9〕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10〕 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11〕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2〕 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13〕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14〕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15〕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16〕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17〕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9〕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