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取经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4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建议你写自己家乡的名俗好,按你的来说范围太大,可以写一百多页的论文了,更何况老师不会给好评。我给你几篇写民俗的范文,拼凑地搞一搞,我就这样,资料抄抄,我就得优了。 汤圆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说道宁波小吃和特产,大家第一个都会提到宁波汤圆,特别是对外乡人提及。至于咸蟹、泥螺之类一般是宁波人自美之物,名气远远没有宁波汤圆来的大。 首先,宁波汤圆外观洁白圆润,白显示其正直,圆润柔和显示其灵活而不死板,我相信宁波人对这种洁白、正直、灵活的品性一定不会推辞。而如果有人觉得圆润柔和就好欺负,大口将其咬开吞咽,宁波汤圆内中的猪油热馅一定会给他以极大的教训,宁波人不是好惹的,呵呵。 外表清爽洁白的宁波汤圆的内心是乌黑的芝麻,反映出宁波帮泛舟商海的“心狠手辣”,非有此“黑心”无法达成如此成就。真是映衬了宁波汤圆馅子不仅要黑还要黑的发亮的内涵。“黑心”并不是宁波商道的专美,是商道的必然,而宁波商道的“黑心”和宁波汤圆的“黑心”的背后,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它不但黑,而且要黑的发亮,最重要的是——黑的要“甜”!这就是宁波汤圆对于宁波的重要之处吧,也是宁波帮源远流长的所在。 原来世间万物是那么的相通,一奇。 亦称宁波猪油汤团。浙江传统名点。主要作料为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桂花等。采用吊浆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熟研末,加入猪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馅心;以水磨粉为皮坯,包入馅心搓圆,置沸水锅内煮熟后,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红绿丝即成。特点是,色白发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90年代以来,还新创“麻蓉汤团”、“速冻汤团”等新品种,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 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特点:宁波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汤圆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滑润味美。 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妇。 我爱家乡的汤圆,更爱家乡——宁波! 盱眙特产----龙虾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到奶奶家拜年。大伯一家也来了,大伯还给我们准备了盱眙特产----龙虾。 龙虾一上桌,大家就顾不上吃别的菜了,纷纷向龙虾展开进攻。我知道吃龙虾非常麻烦,便想偷懒,让妈妈给我剥壳,把剥好的龙虾肉给我吃,不巧被大伯给看见了。大伯笑着说:“自己剥的龙虾可比别人剥的好吃,你看姐姐都是自己剥的”。这么一来,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只好自己动手剥,由于长时间不剥,现在剥起来有点生疏。一会儿虾壳剥了,虾头剥不下,一会儿把龙虾汁喷得到处都是,一会儿龙虾的肠子被我弄断了,最后龙虾肉变得七零八散的,新衣服上全是龙虾汁,狼狈极了。 大家看到我这副模样,不禁哈哈大笑。妈妈给我擦干净后,便一步一步教我剥龙虾。第一步,先用左手将龙虾头轻轻捏住,再用右手把龙虾的身体摁紧,左手一位,龙虾头就剥下来了,这时看看虾头里有没有虾黄,如果有,就深深吻它一口,虾黄就到嘴里了。第二步,为了防止龙虾汁喷到自己,剥壳时要将龙虾壳面对自己,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把龙虾壳捏软,这时剥龙虾壳就很轻松了。第三步,龙虾壳剥下后,先别忙着吃,龙虾肉里还藏着一条“黑丝带”,那是龙虾的肠子,必须要清除。把龙虾肉的背部掀开一点,那条“黑丝带”就呈现在眼前,用手指捏住“黑丝带”一点一点往外拉,把“黑丝带”完好无损地拉出来,就大功告成了。 我按妈妈的方法去做,果然轻松了许多,把剥好的龙虾肉放在嘴里尝尝,嗯,自己剥的好象真比妈妈剥的好吃多了。一会功夫,我面前的龙虾壳就堆成了小山。嘿嘿,我把吃龙虾的技巧编成了一首童谣,大家一边唱歌一边来品尝美味吧!“牵住你的手,掀起红盖头,深深吻一口。硬壳捏到软,现出真面目。抽掉黑丝带,美味腹中流。”
我以前写过这个方面的,要帮忙吗?理论结合实践,突出你论文的亮点,若是工科类的突出应用性 若是文科就突出思想性 关键性,关键是找你论文的亮点。尤其是文科和理工科的论文要求相差很大。
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地冲出了宇宙与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所发扬。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呢!它不仅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母辈,祖辈经历泛黄的历史所赐予我们的,是“母语”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幽幽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与“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训机构满街遍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这是前进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一个大国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后文化断层出现的民族悲哀? 母语——汉语教给我们的,怎又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 让我们重拾古文的经典吧!让我们运用汉语所真正给予我们的扁担,去挑起历史的竹简一捆捆,真正进入原味的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道,一个大国的崛起之途。 汉语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居住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二、三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于防火。 融水侗族村寨鼓楼、风雨桥所存很少,大年一带原有的鼓楼均已毁于火灾,目前仅有重建的归合鼓楼。 饮食 以大米为主,玉米、小米为辅助粮食。侗族多喜食糯饭,常以糯食待客。婚嫁吉庆节日礼品,如粽子、糍粑、米酒等,无不以糯米制作。副食有猪、牛、鸡、鸭、鱼、鹅等,蔬菜以青菜、豆角、罗卜、瓜果最普遍。嗜酸辣味,有“侗不离酸”之说。烧鱼是侗族别具特色的菜肴,一般多在秋收季节进行。扁米亦为人们所好,“扁米”。侗语称“苟毛”,把将成熟的糯禾合水炒熟,舂去谷壳,即可就食,味芳香清甜。 油茶是侗族的待客小吃,打油茶时即把“阴米”先用油锅炸为米花,再炒花生、黄豆或糍粑丁,然后把茶叶放入锅内炒少许,再放适当的水煮沸即成。食用时,将葱花、米花、花生、黄豆、糍粑丁等置于碗中。冲入熬好的茶水。味道可甜可咸,随人所好,侗族妇女来往相聚,常以打油茶为乐。 服饰 侗族服饰历史悠久,尤以妇女服饰纷繁多彩。男穿对襟衣,一般有七个到九个布扣,三个到四个衣袋,着大管裤,包头帕。妇女装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在拱洞、大年、良寨、洞头一带,妇女穿有领右衽衣,着长裤,多盘发。着盛装时,上身穿全新紫亮布开襟衣、衣襟、领边、袖口均镶绣花滚边,以两条彩带系于左腰侧,胸部罩胸围,图案花纹精巧别致,胸围上齐脖部呈两岔,以一个回形银饰把两条带子固定于颈后;下身穿百褶裙,着内裤,裙过膝盖,小腿脚套上系彩带飘于外侧,穿绣花船形鞋;头上插银花,戴耳环,银手镯,银制的项链,项圈层层叠叠于胸前。贝江流域安太、滚贝一带,妇女装束与苗族相似,多挽髻、戴耳环,上穿无领无扣对襟短衣,袖口,衣襟均有花纹图案,衬胸襟,小腿着布套,平时穿过膝短裤,节日喜庆方着百褶裙。 80年代以来,男女青年普遍穿时装,与汉族无异。惟妇女尚珍藏节日盛装,布料已不限于家织布,有呢绒、绸、缎等,色彩趋于鲜艳多样。 婚姻 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侗族盛行“姑表舅婚”习俗,姑家之女,须嫁舅家为媳,如外嫁,须征得舅家同意,此俗沿袭至民国时期,迄今逐渐松驰或消失。至于姨表兄妹则视为同胞兄弟姐妹,不能为婚,违者被人讥笑。同一房族或不同辈分亦禁止婚配,但不避同姓。 侗族男女恋爱活动形式,一般通过“走寨”进行,即所谓“行歌坐夜”。农闲季节晚上,三、五个年纪相当的姑娘聚焦在一起家纺纱、刺绣或作针线活。这时,三、五为群的青年小伙子,或徒手,或携带琵琶、牛腿琴、侗笛到女家唱歌,谈情说爱,往往深夜甚至黎明而归。通过这些活动,其情投意合者即可交换信物,侗话叫“凡玛”,而后由男方请亲友到女家求婚。 侗族婚姻不管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包办,都得由男方托媒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方能成亲。不经父母认可,采取“逃婚”的方式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此种情况亦有。正常的婚姻,须通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 “说合” 侗族无专门媒人,多委托亲朋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应允,才择日订婚。有些地方讲究“年庚八字”,所谓男女的年庚“相冲相克”者,不能为婚,这时,男方以银毫一元连同女方的八字用红线包好,退回女家作为挂彩。 订婚 男家择好吉日良辰,携带礼物往女家行聘。行聘者多属女性,聘礼及回礼的厚薄,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鸭、鱼、肉和糯米等。女方回礼布匹、布鞋等物。届时女家杀鸡宰鸭请房族至亲吃饭,表示订下终身。此后,逢年过节,男家须以礼物赠送女家,直至过门生儿育女,开始逐渐减少。 迎娶 由一对父母双全未婚的男女青年去接亲,新娘随带雨伞,送亲者多达10余人,但须奇数,多属同宗姐妹,陪同新娘一起步行到新郎家。新娘深夜进门。第二天宴请亲友。席散即送新娘回娘家。男方礼物随同送去,一般是猪肉、鸭、酸鱼、糯米、酒、蛋等,多少视家境而异。女方家就这些礼物办酒请客。 融水侗族举行婚礼期间,新郎新娘不入“洞房”。至农忙或逢年过节,或夫家喜庆,再着人把新娘接来,数日后,女方复返娘家。这样的时来时往,男女双方接触日多,一般持续一至三年,始长居夫家。 离婚、再婚 夫妻不和、感情破裂,双方均可提出离婚要求。一般都要经长老,亲族劝解,劝解无效,方可离婚。离异时,通常由先提出离婚的一方赔偿结婚时的费用。侗族婚后有了子女离婚的极少,如有子女,由双方协商抚养。 丧葬 侗族盛行土葬,讲究“风水龙脉”,择吉日良辰人殓,出殡,入土。亡人出殡前子女披麻戴孝守灵,接待亲友吊唁。家族的晚辈忌吃肉,但可吃鱼(多为酸鱼)。吊礼以米、酒为主,亦有送现金孝幛挽联。 对非正常死亡者,亦有停柩郊野,三年后择日拾骨下葬之俗,现已废弃。 节日习俗 春节 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春节,且最为隆重。届时杀猪祭祖,宴请亲友,青年男女,则“行歌坐夜”,通宵达旦。有的赛芦笙,或唱侗戏;有的村与村之间带芦笙走访,叫“月也”,其间“哆耶”(男女青年手拉手酬唱、对唱)对歌,更富侗乡特色。也有少数村寨,除过春节之外,还于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初过侗年。 花炮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洞头乡侗族花炮节日,届时,用“铁炮”将一红绸包扎的的环冲上天空,待环落下时,若干个“抢炮队”争先竟抢,获得者视为吉利。主持者给予镜屏,猪和铁币奖励。此期间,吹芦笙、舞狮、鞭炮不停,人如潮,歌如海,欢声震地。 祭牛节 农历4月8日,节日为牛供以鲜草,让牛休息。人们则杀鸡宰鸭,以枫叶染成黑糯米饭供祭“牛王”,据说是为了表示对牛终年为人耕作的谢意。 尝新节 多在农历6月某日进行,各姓氏时间不同。是日,家家户户开田捉鲤鱼,摘取禾胎掺入糯饭,煮鱼弱,以鸭鱼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共餐,家宴使用新竹筷。 此外,二月、八月过“社节”,八月社全寨每家派一人进社庙参加祭祀活动。 迷信禁忌 侗族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些人根据“年庚八字”,“五行生肖”, 崇拜不同对象:年庚缺“木”者,即拜寄古树:缺“水”者,拜寄山泉水井;还有拜巨石等,求其保佑。在侗族信奉的众神当中,以称“萨柄”的尊神为至高无上。传说“萨柄”是位率众保卫侗乡的女英雄,村村寨寨都有祭祀她的神坛。寨里人集体外出“月也”(打同年),抵御外敌以及集会活动,必先集中于坛前敬祭,以保佑平安。 侗族有许多禁忌,春、秋社日,不准晾衣服在廊檐外;寨里进行禳灾,寨门悬挂“禁标”不准外面生人闯入寨内;产妇“坐月”,门上悬挂“草标”,外人未经许可,不得入内;凡在外地死亡或凶死的人不准抬进寨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