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qgyy123
具体看学校,学校应该会有要求格式的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一、结构学术写作与小说或新闻写作不同,其整体结构是正式且有逻辑的。这意味着句子和段落之间应该有叙述性的联系,这样读者才能理解论点。引言应包括对论文其余部分如何组织的描述,以及在整个论文中正确引用的所有来源。二、基调整体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态度。论文中以叙述语气陈述他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陈述一个你不同意的立场或论点时,准确地描述这个论点,不要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在学术写作中,应该从正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因此,应该使用中立的语言,而不是对抗或轻蔑的语言。三、措辞 措辞是指使用的词语的选择。因为具有几乎相同字典定义的单词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内涵(隐含意义)。学术写作中尤其如此,因为词语和术语可以演变出一种微妙的含义。四、语言 使用明确的语言很重要。结构良好的段落和清晰的主题句使读者能够容易地跟随你的思路。你的语言应该简洁、正式,并准确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使用不具体或不够精确的模糊表达。
接上面。(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字数首先,我们要知道论文查重检测系统不同,它的检测标准、检测准侧和检测方式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过就算有差异,它们之间也是有相同点的。这个相同点就是,如果一篇论文当中,有连续13个字符,与使用的论文查重检测系统中的数据库里的论文内容完全相同的话,就会被认定为抄袭内容,就会被系统标红。由此看来,论文查重检测是十分严格的,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段落和格式我们在岁论文进行查重检测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已经写好的内容论文上传。我们需要将论文内容全部复制到检测系统中,要么就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到系统里进行检测。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我们直接复制粘贴论文内容进行检测,会不会影响到论文的查重率?因为系统进行检测的时候,只检测你的文字部分,所以复制粘贴的内容只要没问题的话,是不会影响到你的论文重复率的。
论文综述仅供参考:标准化评价 的论文综述标准化发展状况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从标准化发展情况、标准水平的判定、标准化体系和标准化水平的判定四个方面对标准化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标准化发展情况、标准水平的判定、标准化体系的评估并不能反映标准化整体的发展情况,而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层面的宏观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标准化评价研究综述一、引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实现科学治理和现代化治理、促进先进生产组织和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产品品种、消除浪费和促进节约等的重要保障措施。随着标准化日益渗透到产业、科技、对外贸易和国内流通等领域,标准化问题日益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标准化发展状况也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长期以来,提高标准和标准化水平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关于标准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对标准化发展情况、标准水平的判定、标准化体系和标准化水平的判定四个方面。二、标准化评价研究进展对标准化的发展情况的总结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标准化概论》一书从建国以来我国标准的数量变化情况这一角度总结了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情况。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从近年来标准化政策法规、标准发展情况、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标准化发展情况做了全面总结。部分学者对我国部分行业的标准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如农业、物流行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对标准水平的研究和标准化系数的研究对标准水平的评价方法进行的分析,指出现行的标准水平评价方法只是将标准水平分为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一般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三种。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诸多缺点:一是评价不够全面;二是评价方法不够客观;三是与市场脱节。认为标准水平的评价应与国际标准的比对、标准的经济效益、标准的社会效益和编写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而对标准化系数的研究指出,产品标准化系数可分为:种数标准化系数、件数标准化系数、重复性系数和价值标准化系数4种,前3种是通过对零件的自然数量进行计算的,而价值标准化系数是通过对产品的成本核算后获得的,综合应用两类指标更能反映出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对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标准化的实施效果,尤其是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较多。1975年,ISO发表了《标准化的经济效果》的报告,其中介绍了各国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宇航标准NAS1524:《标准化节约的确定与计算》;拉多纳和拉萨里兰的《1972年国家标准化的经济效果》;松浦四郎的《工业标准化原理》;ISO/STACO4830:《产品国际标准化优先顺序评价》等等。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苏联总结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先后颁布了七项关于标准化经济效果计算方法的国家标准。1983年~1984年,我国连续颁布了三个有关评价、论证、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标准,即GB3533.1-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GB3533.2-84《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论证方法》和GB3533.3-84《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标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末开始逐渐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进行了探讨。国外对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研究较多,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对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的研究,该研究将标准化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1960年~1996年的资本与劳动力数据的分析,考察反映技术进步的三个指标:专利数量、德国用于购买外国专利的数量和标准数量及技术规则。通过回归分析,标准对技术创新有正向刺激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通过标准和技术规则的推广和引用加以实现。2001年德国标准化的投入达到7亿欧元,产生了160亿欧元的效益,这意味着德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是标准化创造的。此后,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先后运用类似的方法对本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标准化对经济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对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小并没有达成一致。对标准化水平评价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标准化水平评价的研究很少。尽管出现了许多关于经济效益的推荐标准和研究,但这些研究仅仅针对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并没有从宏观角度对标准化的整体水平做出全面评价,主要还是行业标准化评价体系和企业标准化评价体系两种。具体来看,目前较为全面的标准化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国家层面的宏观指标体系。目前,少量文献对标准化评价做了探讨性研究,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国家指标体系对标准化效益指标较为粗糙,很难定量做出评价,尤其是标准的效益只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具体的指标说明,具体操作上很困难。而其它指标也很难全面反映标准化的水平。(2)行业层面的中观指标体系。其中较为成熟的是农业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成,从农业标准化基础水平、建设水平、实施程度、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做出了评价。总体来说,该指标体系从农业的特点出发,较为全面地反映标准化水平发展情况,但该体系部分指标很难量化,也没有在实际应用中使用。(3)企业层面的微观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我国原机电部机电科就曾于1991年颁布的《机械工业企业标准化水平评价方法》。该办法中从标准化治理机构,标准化有关人员素质,标准化计划、经费与条件,应具有的相关标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标准化贯彻状况,贯彻标准的条件与手段,标准化治理工作,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系,以及附加项目,共计十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二级指标,综合评价某一企业的标准化水平。而有学者提出了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从企业标准化治理、技术标准体系、治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贯彻标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二级和三级指标比机电部所颁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具体。上述两种企业标准化评价体系都是针对工业企业的,都是采用打分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者的指标划分更细。但这两种指标体系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编制的,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三、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总结对标准化发展情况的总结、标准水平的判定和标准化体系的评估,只能片面的反映国家标准化的水平,并不能全面、综合地对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做出明确判定。而国家、行业及企业这三个层次的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基本相同,评价方法相同。标准化评价方法仍在不断探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猜测评价法、平行指标对比法和综合法等。现有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中占主导的是用标准涉及的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特性值的多少和特性值的高低作为判定水平高低的证据,而判定的准则或参照系则是其他国家的标准或国际准则。目前对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尤其是指标体系的设定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所选取的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全面反映出标准化发展情况。对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几种在微观层面,很少涉及到宏观层面。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层面的宏观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参考文献:[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3[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6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06何振华等:现代标准化〔M〕.北京市标协电子设备结构专业委员会,1984:161~185BeuthVerlag.EconomicBenefitsofStandardization:SummaryofResults〔R〕.DINGermanInstituteforStandardization,2006:20~22任子平赵景柱邓红兵等:标准化水平定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27:214~216李林杰梁婉君:农业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设计统计与决策,2006,:45~47周启康:谈企业标准化水平的考核中国标准化,199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