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z泽
参考: 经典阅读 提高作文品味 知识学问能大大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气质。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起初给人的印象毫不起眼,但是跟他(她)交流接触后,又会为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涵养学识而倾倒。这种倾倒超越外表,深入到精神层面,是更高层次更持久的灵魂的碰撞。那么这种使人折服倾倒的魅力,从何而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若要“气自华”,首先要“腹有诗书”。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经典阅读,就是培养“气自华”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来说,经典阅读,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作文品味。一篇文章要有思想品味和艺术品位,才能打动人心。而经典阅读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在习作中酝酿发酵,灵活处理,不仅把句子写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文化气息浓厚,引人入胜。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出无数艺术瑰宝,蕴藏着我们民族的精魂。诗经,诸子百家,先秦文学,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经典文学,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火花,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 一、古文今用,巧用经典。 在作文中巧妙地引经据典,会给文章添色加彩,不异于画龙点睛。2008年富阳中考满分作文《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这样,请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好的写照。那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谁说人生就是仕途?他选择了田园,却让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诗句当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的美丽。泪水淌下,带着悲伤,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却也在岁月上留下痕迹。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品着逝去的岁月,却早已在心灵上刻上他们的回忆。翻过一页日历,我嗅着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由古典诗句引起自然抒怀,情真意切,衔接自然,毫无雕琢之相。 长春满分作文《任尔东西南北风》:。。。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慨,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执着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惊羡的词章! 从上文可以看出该考生对古典文学的 “偏爱”,体现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准确又恰当,感叹小作者的大手笔,值得借鉴。 二、时空交汇,融会贯通。 读经典,写作文,有时可以打破陈旧格局,给思维一个创新突破。超越时空界限,往往使人眼前一亮。请看下面这篇习作《今时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是最美的月夜,令人心醉神迷,如痴如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惆怅时光的流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苍茫岁月中,我们一次次轮回,而皎皎空中那孤月轮,却总是慈悲地俯瞰尘世。它照着今夜的扁舟子,照着离人的妆镜台,在相思明月楼上徘徊又徘徊。。。。 李白擎起花间那壶酒时,独酌无相亲,而在另一时空,苏轼也是独自一人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个浪漫主义者就来了个穿越时空的会晤,这真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吵醒若干诗鬼词仙,李贺骑着白马,在燕山如钩月下奔驰于白沙大漠;王维正欣赏着松间月,听说这个约会马上闻风而来;李煜眉头深锁望着天空一弯新月,心中苦水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思忖何处排遣;白居易浔阳江头送完客,听完琵琶曲后辗转不成眠,念念不忘琵琶女的哀怨凄婉,也爬起床来凑个兴;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听说今夜李白月下会苏轼,雀跃不已,马上约了秦观踏鹊桥去赴约;杜甫念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难解,也跑来拟把疏狂图一醉;李商隐在月下吟着无题诗,越吟越觉得夜凉如水,赶紧拔腿参加盛会来了;陶渊明听说酒仙李白在此,早就想斗斗谁的量大,带月荷锄不归了。。。 此次盛会,有美酒佳酿无数,一干人等全都酩酊大醉,李白大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陶渊明醉醺醺道:醉死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白居易摇头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秦观笑逐颜开: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看到苏轼还在把酒问青天,不肯承认自己已经烂醉。李贺豪气大发,拔剑起舞而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清照看着月已满西楼,情不自禁登上楼去,欣赏这一轮永恒的月亮,几欲乘风归去。。。 纵观全文,通篇与月有关,交错时空的十数位诗人词人群英荟萃,琅琅上口众所周知的诗句涵盖全文却不显累赘,并且意趣横生。 三、气质养成,人文合一。 经典阅读要读深,读透,深入体味其内涵,才能转化为读者自身精神气质,从而体现在行文习作中,这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问题,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台湾的国学教育做得很好,归功于他们推广国学从孩子做起。台湾中小学校非常重视国学教育。在小学生每周40个小时的课程安排中,国文、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至少占了一半,而且从小学二年级起,每个学生都必须用毛笔写作文,有时一周要写两三篇,最少也得写一篇。除此之外,学校还相当重视学生的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当时国民党当局定下的共同校训几乎都是“礼、义、廉、耻”,而几乎所有学校的墙上都印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台北市也以忠孝、仁爱、信义命名三大主干道,让国学点点滴滴深入人们的生活。胡适、林语堂、钱穆等硕学鸿儒大力提倡和传承国学,带出了一大批国学的衣钵传人,如学界翘楚余英时,新儒家第三代杜维明等。在台湾,不但每逢孔子诞辰孔庙要举行庆典,其他一些节日社会名流均要举办诗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热时还常常吟诗唱和。也因为这样的氛围,才培养出林怀民、李安、方文山等出众人才,将传统文化挥洒得淋漓尽致。 经典阅读,是一杯香醇的酒,让作文溢彩流光,品味独特;经典阅读,是一曲悠扬的歌,让作文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经典阅读,提高作文品味的最佳途径,势在必行! 
阅读•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是打开了一扇窗,阅读生活是打开了一道门。阅读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走近了我的生活,我只知道,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当晚霞逐渐隐去的时候,总喜欢洗净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打亮台灯,然后在阳台上虔诚地掀开一片书页。任庭前花开花落,阅读中的世界却始终如一的精彩。我相信作家是用感情用心灵去写作的,他们将一个活生生的异域展现给我们。每当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面前就冉冉升起一片落日的大漠;每当读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面前就展现出烟雨江南的水雾纷纭;读着《瓦尔登湖》沉入梦乡时,我总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总含着热泪振臂高呼……阅读停留了时间,连接了空间,最重要的是连系了作者与读者的双眼与心灵。“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这样的诚挚,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尊重与敬意。然而,这一天,一切都变了。我看到了一个集市,肮脏的街道,粗鲁的肉贩,逃课的孩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那个举起手掌游泳的孩子已深深地印入我心中。这是沈从文的《我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在读一本大书》,语气如此平淡自然,就好像领着我在那一条道路上行走。我在阅读吗?不,我在走路。那一年,沉迷于哲学、心理学、《圣经》的我就这样惊醒了。抽象离我远去,我看到了自己贫瘠的思想。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他躲在泡面房里的一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我觉得,这些年来的阅读来得太轻易,太丰富,就像隔窗看花,拙劣地想象他人的梦。这种阅读太廉价,就显得毫无分量。多年来的积累,写出来还是一纸空文。我的阅读之路,也许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于是,开始下定决心写日记。写下生活中平凡的细节。走进了染满泥污的市场,亲眼看肉贩子如何将零钱一张张铺在猪肉上,亲眼看鸡贩如何吹弄鸡屁股,亲眼看那行人如何将唾沫一口啐在泥污里任车辆驶过。那一夜,我跟从文一起阅读。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是的,文学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教会我们去阅读生活,教我们重回坚实的大地。当我的手在日记上游走时,我想我真到了一扇门面前,这儿,我读了,我写了,这才是阅读的开始。--------------------------沿路有你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我的世界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前方是一片迷茫。直到我遇上你,阅读,你那丰富的精神世界倏忽燃亮了我的前方,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在我那激情飞扬的理想路上,沿路有你。是你教会我追逐理想的激情。我读《刘翔自传》,在蓝色的爱琴海边,他用燃烧的激情在奥林匹斯山上镌刻的“亚洲速度”的神话使我震撼;在绿色的莱蒙湖畔,他坐在12秒88的计时版上的仰天长啸使我热血沸腾。“天生我翔”,何等雄壮,何等豪迈!这些都透过阅读源源不断地贯注入我的内心,我深刻地感受到未来就在我的手中。我读《乔纳森海鸥》,我终于明白“完美不是时速1000英里抑或100万英里,任和数字都是有限,而完美是无限的。”书中的激情洋溢进我的心,我清晰地听见前方的呼唤,我要飞!是你教会我追逐理想的勇气。读《屈原列传》,读《离骚》,我读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能与日月争辉的巍巍人格。读《志摩的诗》,我读到那一匹瘸马向黑暗中挺进只为寻一颗明星的浪漫。读《孙子世家》,读《论语》,我看到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可亲长者形象跃然纸上。阅读向我发出沉重的叩问:在流言蜚语中是什么让屈原不懈追求他的美政?在战火纷飞中,是什么让志摩执着于美、自由和爱?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是什么让孔子奔走四方渴望着“克己复礼”?我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无法用功利的尺去衡量,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于理想纯粹的浪漫主义追求是伟大而神圣的。他们的生命承受着悲剧,但绝不悲凉!于是,我开始“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只因沿路有你。是你教会我追逐理想的不灭的希望。读《呐喊》,读《彷徨》,鲁迅先生告诉我“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读《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先生告诉我如果西西弗的每一步都有希望作为支撑,那么他的悲剧又何在呢?我终于领悟,前面是什么,我们无法估量,但此时此刻我正坚实地踏在大地上,这就是希望!正如汪国真高呼“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正如韩东坚信“山的那边是海”,我也相信在我所能把握的必然之中我必定能创造生命的精彩。我从不停下,我从不放弃,“未来是美丽的,向它突进吧!”你在路边向我高呼。我无所畏惧,只因沿路有你。-----------------------------在阅读中收获真善美在宁静的午后,斟上一杯醇茶,捧上一本心爱的书,在日影下细细翻阅,书香与茶香在那个午后醉了我的心,我仿佛神游天外,见到了书中的人物,他们在教我什么才是真善美。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苦苦追寻着真的影子。《药》中,华老栓握着那个带血的馒头,怀里抱着身体已冰冷的小栓。在泪眼朦胧中鲁迅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声大吼:封建社会扼杀了人的本性,要我真,去新社会找吧!《骆驼祥子》里,祥子还拉着他的手拉车在烈日里奔走,只是他早已不是那个善良单纯的祥子,他的麻木,他的堕落早已销去了他的魂。老舍告诉我:真早已不在了!我抬头眺望,真原来还在,他在冰心的小桔灯上,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也在于秋雨的苦旅中,人们依然在用心追求着真的境界,“真”如同一颗被重新洗涤过的珍珠,在我们心中闪闪发亮。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我在苦苦追寻着善的影子。《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化作朝阳中那脆弱的泡沫,我读罢潸然泪下,为了这凄美的爱情,也为了美人鱼的善良;《小王子》中那个满头柔软金发的小王子走过无垠的沙漠,对我说:“请帮我画一只羊。”银铃般的笑容,忧伤的表情,时时提醒我,不要拒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的帮助,可能会像甘露一般滋润一颗濒临绝望的心。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在苦苦追寻着美的影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那绵绵的雾气溯流向上,弥漫了我干涩的眼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那西落的太阳将浅浅的阳光覆在我身上,我看到了那暖暖的光芒;“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中那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可爱。一首首诗歌轻轻叩开了我的心灵,将我带到了久违的大自然,接触到另一种真实,另一种美。用如水的心境阅读,我终于感受到美、善、真的存在,它们如天籁般倾泻下来,让我在阅读的午后,在香气萦绕之间,获得了另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