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他哥哥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 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 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 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 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 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 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 ‘‘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 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 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 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 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 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 濮 )的 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 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 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 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 尔瓦。首饰有耳坠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手镯、 戒指、领排花等, 多用金银 及玉石 做成。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照亮俊男靓女 选出俊男靓女是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竖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选美比赛,只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歌舞、乐器、智慧问答等,大有与国际选美惯例接轨之势。 火把节歌舞 火把节的歌,彝族称之为“都荷”,是流传在四川凉山的一种古老的女子集体歌舞。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的人跟随其后边歌边舞,时而向顺时针方向转,时而向逆时针方向转。领唱一句,其他人跟一句。舞者一手持黄伞,一手牵着前人的荷包带或前后互牵头巾两端,形成圆圈缓步而舞。舞蹈形式古朴简单。 相传这是古时男人们狩猎归来,妇女们便在火堆边烧烤猎物,向周围的男人斟洒,并围圈而舞,以示庆贺,表示慰问。经过多年的演变,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手持阳伞围圈踏歌而舞的形式。 达踢舞是四川凉山彝族民间一种古老的舞蹈。男女排成一行或围成一圈,以踏脚为主。现在经过现代彝族舞蹈家的改编,它融入了现代音乐舞蹈与传统的音乐舞蹈,使达踢舞成为一种普及的群众性娱乐节目,无论是在山寨的篝火旁还是在都市的彩灯下都有达踢舞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 天神放蝗扰人间 人间燃火把烧蝗 在远古时候,上天和地上是相通的,天神叫恩梯古兹,主宰着天上人间的一切。有天他说地上有一个叫火体拉把的大力士摔跤能手,恩梯古兹就派天上的大力士斯惹阿比到人间去和火体拉把决一高低。于是斯惹阿比就到人间来寻火体拉把。 有一天火体拉把来到一座竹篱笆屋,只有一位老阿妈在,他向老阿妈要一顿饭吃,老阿妈答应了。可是煮了很久也不见好,原来老阿妈在煮石头,说这是她儿子的早餐,于是斯惹阿比感到害怕了,赶紧上路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左肩扛着一棵大杉树,右手提着一只大老虎的年青人,他想这肯定是斯惹阿比,于是赶紧让路。火体拉把回到家听母亲说以后,知道是斯惹阿比来了并且刚才已遇上他了,他转身就去追赶斯惹阿比。在阴阳交界处,眼看要追上了,斯惹阿比跑到了一棵大树后面就不见了,火体拉把将那棵大树扭断了。斯惹阿比死在大树里面,变成了蛆,被小鸟吃了。 最后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于是大怒之下,派天兵下来抓火体拉把,地上的人们把火体拉把保护了起来,把天兵赶回到了天上。天神又发洪水来淹没人间,也被人们打退了。最后他打开害虫门来让害虫来吃地上的庄稼。地上的人们便每家每户点燃火把来到田地里烧害虫,晚上害虫扑火自焚。人们消灭了害虫,保护了庄稼,取得了胜利。为了庆祝胜利和丰收,每年到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人们便点起火把庆祝和游玩。
这次去秋游,与以往不同:以往我们主要是去玩的,这次却是去看的。那天天气很晴朗,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坐上了旅游的大巴。一路上兴致勃勃,唧唧喳喳个不停。我们先去参观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有:故宫、长城、天安门、秦兵马俑(当然,都是微缩型的。)······其中我最难忘的便是天安门了。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当时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接着,我们来到了民俗文化村。体验个民族村寨生活。有:苗寨、傣寨、陕北窑洞、蒙古包等。那一个个像小蘑菇的房子是蒙古包;陕北人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炕上,千奇百怪。我们还看了一场大型的马战表演——金戈王朝。里面的马战使我眼花缭乱,精彩的表演使我禁不住拍手叫好。这次秋游,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多地了解到我国的风景名胜和少数民族。希望以后也能够多参加这种有益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