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9

whyhh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如何让议论文写出深度感悟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amcss

已采纳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愈来愈倾向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2013年的18道作文题突出考查学生的观照能力、开掘能力和思辨能力。纵观近年高考满分佳作,无不闪耀出智慧的理性之光与令人心悦诚服的思辨色彩。因此,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就得在发展等级“深刻”上下功夫。  同学们平时的议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认识肤浅,思想苍白,立意平淡;文章缺少点睛之笔,缺乏思想的光照,缺少理性的阐述,缺少人文底蕴,缺乏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二、议论文平面运思,角度单一。只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看不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运思踪迹;也没有多角度、多侧面论证的透彻。三、普遍存在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毛病,看问题易走极端,分析问题只要一点论,见解片面偏激,认识武断绝对,剖析缺乏思辨的深度。四、写议论文采取“论点论据”的简单模式,不会分析论据。总之,学生的议论文往往缺乏深刻、睿智的思想。  议论文怎样才能“深刻”呢?“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预测未来的方向、后果、发展趋势)。概括地说就是说理透彻、论点(思想)深刻。思想的高度,就是写作的高度。古人说:“千古文章意最高。”文意的浅显源于思想的苍白,文意的深刻源于思想的深刻,所以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根本,要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辩证性、敏捷性等品质;尤其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自然、社会、人生,为作文积累有思想底蕴的素材;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多读点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书籍;多读些杂文、随感类文章以及优秀作文中深刻的句、段、篇,在阅读中揣摩、模仿。还要学习掌握对现象作深入挖掘的思考方法,学会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由因推果、由点及面”的加工;多设疑、多思考、多训练,做到看问题能抓住实质,分析问题能鞭辟入里,说理能令人信服。只有眼界高一些,认识水平、理论水准高一些,面对文题才能写出深刻之作。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一些使议论文“深刻”的技巧。

如何让议论文写出深度感悟

196 评论(10)

ruirui2015

托尔斯泰说:“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中心突出、思想深刻呢?1、观点单一,明确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记叙文的主旨不能太泛;议论文的论点应始终不变。整篇文章要紧扣一个中心,防止偏离题意。而有的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确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下一个理上了。因此确立观点时,一定要单一。确立中心后,必须列出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同盖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作者掌握全局,避免丢三拉四,前后重复,本末倒置。这样,既可提高写作质量,又可加快写作速度。2、精心选材,紧扣中心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但是如果所选的材料不能紧扣话题,即使是新鲜、生动的材料,也要“忍痛割爱”。选好后,并不是把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还要分析材料是怎样表现中心的,只有这样,所选的材料才能真正为中心服务。3、巧用技法,凸现中心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点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从点题的位置看,可以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我们知道考场作文的阅卷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把文章主旨埋在文中,阅卷老师可不会像工兵扫地雷一样,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探测,更不可能帮你去归纳。所以考场作文的中心要在醒目的位置亮出。“文无定法”,自然要做到使文章中心突出的方法还很多,希望上述的文字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265 评论(9)

嫣然一笑2010

“深刻”要求的具体解说是“透过想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三项要求实际上是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表现主旨的要求为什么高考作文要做到“深刻”呢?因为高考作文是对考生思想素质、认识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的综合考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考查“理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正体现了这一要求一、什么是“透过想象深入本质”?怎样才能做到“透过想象深入本质”?“作文的分析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有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就是作文的分析怎样揭示?前提是“透过”,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内在隐藏的本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这个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就是“透过想象深入本质”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首先的和大量的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这些表象的东西,也就没有本质的东西作文也是如此,本质的东西寄存在表象之中,通过表象反映本质如果离开了表象,本质的东西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作文也就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写〃现象〃是不好的,没有现象哪来的本质?
126 评论(14)

steinway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有一个要求就是“深刻”,应该来说“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的,指文章“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这点在议论文体现得更明显;当然在记叙文中应该是指“形象生动,思想深刻”。我们在这里就议论文如何做到“深刻”来谈谈一点看法。一篇好的议论文,往往是因为做到分析入木三分,见解高瞻远瞩,能见前人所不能见,发前人所不能发。引用一句话来说“深刻”就是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才可以让人“一览众山小”。   在这里,我们要首先了解在《考试大纲》中如何解读“深刻”这个要求的。在“考试说明”中,对这个要求含有三个方面,就是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内在的原因与观点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要有一个有表及里、由此及彼、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追求“深刻”不是要我们用大话和空泛的理论来堆砌,也不是用极端偏激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更不是用所谓新潮的理论来哗众取宠,而是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我们的思维品质、道德规范一个全面的检测。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篇议论文就是一个人思想认识的具体体现,一个思想认识很一般甚至很低下的人是不可能写出那种让人内心震撼的作文来的。因此“深刻”不仅是考作文,也是在考察我们考生的“为人品质”,当然这也体现高考的本质。   如何做到深刻这一点呢?我们也分三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是如何“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去把握现象,所谓“现象”一般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有影响的、有争议的、有问题的”社会事实,是需要我们去通过讨论能形成共识或需要指出问题的事件,因此我们要深入到本质的第一步是要分清现象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现象,本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有影响的现象”,一般来说是指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那么它的“本质”应该主要是鼓励、赞扬、勉励。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还有去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很多感人的瞬间现象”,一般我们在揭示本质就应该主要去探究它的积极意义;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揭示“本质”要注意两面性,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这个现象的消极影响,在分析要全面,不能只持一端,甚至“偏执一隅”。如“有人最近喜欢翻拍古典作品”,我们就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揭示它的本质,既有它求新的一面,还要揭示它的弊端。如果是“有问题的现象”,我们在揭示它的本质主要是找出错的理由,如“闯红灯”这样现象,我们就要揭示是“一种人文素养缺失的体现,更是对我们每一人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二步是要“从实到虚”。要深入到本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要把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社会观念和人本观念,只有把现象的意义提到这个高度,文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给人震撼,也才能做到“深刻”。   第三步是分析现象时要选准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感悟。我们面对的材料、现象会有很多的思考,可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化大为小”,选准一个很小、很恰当、很有感触、很充足的理由的口子,去写、去分析、去揭示,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不是很全面,但是能一个方面触及到现象的本质,也是能一鸣惊人的,如“位置”,我们就写一个方面“找准自己的位置”来揭示就可以,这样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和认识能力,因为“口子越小对一个人得思维要求就越高”。   第二是要“揭示事物的内在的原因”。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   ⑴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有原因,原因有表层和深层,有现在和过去,有部分和整体,有片面和全面,有间接和直接,也就是我们在揭示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做到前者,那么我们的文章是做不到“深刻”这点的,只有达到后者才能符合要求。要做到深层、整体、全面、直接,我们就需要在揭示原因要做到“层次性、辐射性、变化性”,没有层次性揭示的原因是单一的、表层的,没有辐射性揭示的原因是片面的、部分的,没有变化性揭示的原因是过去的、间接的,也就会使文章失去了时代性、缜密性、说服力。如08年的全国卷的高考作文写到南太平洋的小龟葬身的原因只是说明谨慎那势必是浅层次的,而应该往前走一步去分析。   ⑵是要在分析原因是要注意思考留有余地。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而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说话要留有余地;因为世界万物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对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前提的,我们平常说的真理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在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时不要“斩尽杀绝”。我们这里所说的“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我们在分析揭示原因时要充满理性,而不能是感性的,更不能以自己的感情的好恶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如“对超级女声的比赛程序有人提出质疑,你怎么看?”我们在分析时不能因为有一点问题,于是我们就把它批驳得一无是处,这样我们就会从这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的论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错误。   第三是观点要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应该是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很符合时代意义,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能够说到别人说不到的地方,还有就是角度很特别。应该来说要做到这些方面就要求我们在思考时首先要注意从对象去着手,不同的对象也许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人的感受就会不一样,比如说“位置”,有一个同学就写到平常在学校里老师编排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学校中“唯分数是举”的弊端,揭示对学生内心的伤害。这个对象或者说角度就很很有意义。   其次要注意从符合时代要求揭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人就会更有启示性,比如“对生命的关怀”,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对生命的践踏的实例,这样得出的观点就会更吸引人。还要注意的是观点涵盖不仅要考虑深度,还要考虑广度,拥有足够的广度是对社会的极大关注,应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更能体现对人的教化作用,对人的启发也就更大。   当然使一篇文章深刻还会有很多的办法,我们只是从一些角度给我们的考生一点提示,希望我们的考生能够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做到深刻,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230 评论(10)

相关问答